牟子的研究
福井康顺
绪言
牟子理惑论,长久以来便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有关的文献现在大部分已经失落,缺乏线索,仅有的数据实在很有限,而且大部分的议论也都是在相似的情况下绕圈子。因此,以本文的论点来说,乍看之下好像也是在重复旧论一样。但是,其中尚包括有我自己的见解。当然,有些是受前人的开拓而被启发的,有些则是对于前人看法的检讨。所引用的证据难免有许多不得已而重复的地方,在此草记小论,并请给予批评指教。
牟子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特别是在研究六朝的中国思想史时,大概是任何人都感到困惑的一本书。相传,在后汉末的南部地方,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是儒家和老庄的天下,这和流传不久的印度思想即佛教的交涉论难,很早就在后汉末被阐述了。因此,现在如果无法找出那类的文献,或者忽略了牟子一书,则六朝的思想史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是言不为过的。但是,问题是本书如众所知的,关于它的性质,很早就有疑问出现,迄今更是缺乏一种定论。
牟子之名,首见于刘宋时代陆澄所撰的法论①。而收在梁僧佑撰的弘明集卷一之首,一直流传至今日。②为一般学界所知道的问题是在较晚期的时代,像是清朝以后,孙星衍即将其收入平津馆丛书,然后再纳入百子全书中。
但是,牟子被收入平津馆丛书时,关于它的撰写时间很早就被怀疑着。洪颐煊在嘉庆十一年写的序文中就说:「后汉书牟融传:融,代赵熹为太尉,建初四年薨。是书自序云:灵帝崩后,天下扰乱。则相距已百余年,牟子非融作明矣。」此疑问,明末的胡元瑞也在其少室山房笔丛中提到过;主要是对隋志子部儒家条中「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的批评。但不管怎么说,洪颐煊的说法,在后代也时常被提到。以此做为契机,关于本书就有许多的研究被试过。
牟子,在其开头附有序和传一样的文章。小论称此为序传:但关于本书的议论,则是由于序传而产生了纷歧的现象。即不知是相信序传,视牟子为后汉末的作品呢?还是暂且撇开序传,批评本文,而以其结果反过来说序传是假托的呢
不过小论的立场并不立即赞同那一个。另外,学界(特别是我国)的大多数人,在洪颐煊之说以后,听说多半都不相信序传。因此,在这情况下,下面两种有力的说法就被采用了。一个是,粱启超「牟子理惑论辩伪」中「东晋刘宋间人伪作」的说法③。另一个是,常盘大定博士的宋朝治城寺的僧侣慧通假托牟子伪作的说法④。小论为了方便起见,将称前者为晋宋间成立说,后者为慧通伪作说。但前者早就在笔丛卷三十二的四部正讹下讨论到一些,而在清朝孙志祖的读书脞录卷中,也可看到「两牟融」的讨论。⑤梁启超的说法,实际上大概就是由此启发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对于此种见解,周叔迦教授曾经写了「梁任公牟子辩伪之商榷」一文而加以辩驳⑥。另一方面,慧通伪作说,不知何故在中国看不到议论,反为法国的伯希和P.Pelliot教授来评论。
伯希和的观点是立于所谓后汉末成立说上面的。在Toung Pao( 通报)上发表的MeCufseu ou les doutes leve“s ,raduit et annote”就是牟子的译文和注释,这和序论一样,都断定牟子是后汉末才成立的,也就是说本书成立于第二世纪末。与此相对的,马司帛洛H.Maspero教授,其Le songe et lambassade de lempereur Mingetude critque des sources,在「明帝的感梦和遣使」中,则认为是第三世纪中期成立的。但伯希和的研究,如上所述的,到所谓的慧通伪作说都论述的很详细。⑦以其硕学,令人感到本书的研究已被完成一样。根据其追述,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经二十年来研究的。因此,这之后周叔迦就写了如上的论点。对此,胡适教授曾公开发表「与周叔迦论牟子书」。可说无论是谁,其着眼点都是很新的,并常补述伯希和的研究。⑧再者,也可看到余嘉锡的「牟子理惑论检讨」⑨。
本研究是以牟子形成的问题为中心,首先批评其伪作的说法。特别是从各种角度来检讨,被认为最有力的论证即是慧通伪作说。接着是转向现在牟子的体裁来检讨它的原形,即它的旧本是二卷,现在的一卷本是旧本的略抄等的考证。然后,论到本书成立的时期大概是在吴的中期,并研究那时代交州的政治、学术的形态及作者的环境。最后结论,以上面的推想做基础,概括本书主人公牟子的行迹。不管怎么说,本研究对有关牟子可以谈的问题,将从各方面来检讨。
主要的,我对于牟子的所谓后汉成立说是不敢苟同的。此点,我关于本书体裁的论点,特别是和伯希和的说法不一样,从结论来说,论旨是不同的,但可以说和马司帛洛的说法较相似些。
附带说明,目前的问题是牟子一书,如人所知的有理惑、理惑论、辩惑等等名称。本研究为求方便,决定全部用牟子来称呼。又,牟子有读厶氵,有读□□□的。因此,牟子就传为我国片假名厶的汉字。但是,在此我想读做□□□。我国具平亲王正历二年(公元九九一年)撰的弘决外典抄,在现今所传的写本卷首上,也可参照其牟字读乇□的片假名。
牟子伪作说的批判
慧通伪作说
以牟子为慧通作品之说的论据,主要是因为牟子的字句和慧通的驳夷夏论颇为一致。但也有人说,那并不是巧合,而是表示牟子是慧通伪造的意思。因此,以往人们对本书不信任,正如本文一开始就在序传所说一样,对于它的内容的真实性是碍难承认的。
但是,两本书的字句一致,这在中国的文献上并不是稀有的。因此,以那为重点的说法,是不易被人赞同的。
举例来说,首先将弘明集卷十四中释智静的檄魔文和广弘明集卷二十九中北周道安的檄魔文加以比较⑩,一看便知这两篇文章在字句上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弘明集是在补述广弘明集。既然如此,为何要再记载这种相似的文章呢?当然,大概是舍不得割爱吧!虽然这是题外话,但是关于这点实在是不无疑问的。第二个例证是,弘明集卷六中南齐明僧绍的正二教论和广弘明集卷八中北周道安的二教论⑾,在此,无法一一加以比较;实际上我们只从二教论的标题便可知道两者是相通的。第三个例证是,从弘明集中可以看出,卷二宗炳的明佛论和卷十四末僧佑的后序,在字句的表现上是一致的。⑿这和上述的例子一样,很容易就可看出来,现在试举二、三个实例,后序「若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者,盖以积劫不极,世界无边也。今世咸知百年之外,……不信积万之变,至于旷劫」的说法,大概就是由明佛论开头所说「世多诞佛,咸以……万里之事,百年之外,皆不以为然。……无量不边之旷,无始无终之久,人固相与凌之,以自敷者也」脱眙换骨出来吧!这更可从接续上文的明佛论的「是以居赤县于八极,曾不疑焉」,后序有「赤县之表,必有四极」之说加以确认。因此有这见解的人,批评明佛论是「井蛙之见」,嘲笑后序是「井识之徒」。如此来检讨,二者之间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会被发现,并且这些地方绝不仅是偶合而已。譬如讨论神的灭不灭,后序是说「周孔制典,昌言鬼神」,并引用易经的其它部分,特别是叙述「书称:周公代武云:能事鬼神」。而另一方面,明佛论是讨论形和神的关系,就是「周公郊祀后稷,宗祀文王」一段所说的。大体,后序和明佛论在此情况下,都是讨论神的灭不灭,因为明佛论首先也被称为神不灭论,所以前者是采用后者的论点并不足为奇。总之,上述的两篇文章,实际上所写的是相同的意思是难以掩饰的。如此,在后序中讨论「七十四人在佛经」的佛教的东传,常常引用的列仙传的序,也可以说是因袭明佛论的(引用列仙传的这种议论,或是明佛论的情形,大概现在是最古老的吧)。同样的情形,佛图澄知道临淄露盘的故事及关于白起和项籍坑埋六十万人的报应的故事,还有关于犍陀勒、耆域、竺法护、道安等故事也被指出。因此,由上面的例子来推想,可知后序有很多地方是从明佛论的字句和构想中照原样地引用。反过来说,从这种事实上来推想,上述两本书,那一本是伪作的,似乎不能很快断定。而当前的悬案是牟子和驳夷夏论之间潜藏的字句的一致,但是以此来推定牟子的作者的论据,并非是很有力的证明。
像上面的例证,即照原样地引用前人文章的字句或是构想,乍看之下,可以说和剽窃相似。像元朝妙明子子成的作品折疑论⒀,在全五卷上照原样地挪用目前的牟子的字句、笔法及构想,跟上述列举的种种例证比较时,它的时代是较新的。从它所认为的牟子的性质来说,是颇恰当的,但另一方面却是部讽刺的著作。对于慧通伪作说,可以讲它最后所下的断定是较烦杂的,下面就将指出牟子和折疑论的一致处⒁。
从折疑论能很明白地了解牟子,这是首先被注意到的一点。即称为牟子的这个书名,在折疑论的随宜第十五和会名第二十上可以看到。前者是引用现在的牟子第二十五章,但后者在现在的牟子中似乎看不到。不过,从「文出破邪论」的注来推测的话,那大概是误用了破邪论卷上的「子书牟子二卷,盛论佛法……。清净法行经云」所致。
其次的问题是,像这样引用牟子的折疑论,以其所表现的,和牟子相合之点实在是很多。例如对于称折疑这书名,最初的详注和继续的叙问第一的文章,是与牟子的序传和笔法完全相同的,而且,接着的圣生第二的文章完全是从牟子的第二章来的。即「客曰:佛之所生存何邦域?……富哉问也。予虽不敏,略示所知,以报吾子」所说的,和牟子的「或问曰:佛从何出生
……富哉问也。请以不敏,略说其要」,不是正好相合吗?如此看来,关于折疑论释尊的故…
《牟子理惑论 附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