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的研究
福井康順
緒言
牟子理惑論,長久以來便已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但是,有關的文獻現在大部分已經失落,缺乏線索,僅有的數據實在很有限,而且大部分的議論也都是在相似的情況下繞圈子。因此,以本文的論點來說,乍看之下好像也是在重複舊論一樣。但是,其中尚包括有我自己的見解。當然,有些是受前人的開拓而被啓發的,有些則是對于前人看法的檢討。所引用的證據難免有許多不得已而重複的地方,在此草記小論,並請給予批評指教。
牟子在中國的思想史上,特別是在研究六朝的中國思想史時,大概是任何人都感到困惑的一本書。相傳,在後漢末的南部地方,當時中國的思想界是儒家和老莊的天下,這和流傳不久的印度思想即佛教的交涉論難,很早就在後漢末被闡述了。因此,現在如果無法找出那類的文獻,或者忽略了牟子一書,則六朝的思想史就不能正確地理解,是言不爲過的。但是,問題是本書如衆所知的,關于它的性質,很早就有疑問出現,迄今更是缺乏一種定論。
牟子之名,首見于劉宋時代陸澄所撰的法論①。而收在梁僧佑撰的弘明集卷一之首,一直流傳至今日。②爲一般學界所知道的問題是在較晚期的時代,像是清朝以後,孫星衍即將其收入平津館叢書,然後再納入百子全書中。
但是,牟子被收入平津館叢書時,關于它的撰寫時間很早就被懷疑著。洪頤煊在嘉慶十一年寫的序文中就說:「後漢書牟融傳:融,代趙熹爲太尉,建初四年薨。是書自序雲:靈帝崩後,天下擾亂。則相距已百余年,牟子非融作明矣。」此疑問,明末的胡元瑞也在其少室山房筆叢中提到過;主要是對隋志子部儒家條中「牟子二卷」(後漢太尉牟融撰)的批評。但不管怎麼說,洪頤煊的說法,在後代也時常被提到。以此做爲契機,關于本書就有許多的研究被試過。
牟子,在其開頭附有序和傳一樣的文章。小論稱此爲序傳:但關于本書的議論,則是由于序傳而産生了紛歧的現象。即不知是相信序傳,視牟子爲後漢末的作品呢?還是暫且撇開序傳,批評本文,而以其結果反過來說序傳是假托的呢
不過小論的立場並不立即贊同那一個。另外,學界(特別是我國)的大多數人,在洪頤煊之說以後,聽說多半都不相信序傳。因此,在這情況下,下面兩種有力的說法就被采用了。一個是,粱啓超「牟子理惑論辯僞」中「東晉劉宋間人僞作」的說法③。另一個是,常盤大定博士的宋朝治城寺的僧侶慧通假托牟子僞作的說法④。小論爲了方便起見,將稱前者爲晉宋間成立說,後者爲慧通僞作說。但前者早就在筆叢卷叁十二的四部正訛下討論到一些,而在清朝孫志祖的讀書脞錄卷中,也可看到「兩牟融」的討論。⑤梁啓超的說法,實際上大概就是由此啓發的,但是不管怎麼說,對于此種見解,周叔迦教授曾經寫了「梁任公牟子辯僞之商榷」一文而加以辯駁⑥。另一方面,慧通僞作說,不知何故在中國看不到議論,反爲法國的伯希和P.Pelliot教授來評論。
伯希和的觀點是立于所謂後漢末成立說上面的。在Toung Pao( 通報)上發表的MeCufseu ou les doutes leve“s ,raduit et annote”就是牟子的譯文和注釋,這和序論一樣,都斷定牟子是後漢末才成立的,也就是說本書成立于第二世紀末。與此相對的,馬司帛洛H.Maspero教授,其Le songe et lambassade de lempereur Mingetude critque des sources,在「明帝的感夢和遣使」中,則認爲是第叁世紀中期成立的。但伯希和的研究,如上所述的,到所謂的慧通僞作說都論述的很詳細。⑦以其碩學,令人感到本書的研究已被完成一樣。根據其追述,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二十年來研究的。因此,這之後周叔迦就寫了如上的論點。對此,胡適教授曾公開發表「與周叔迦論牟子書」。可說無論是誰,其著眼點都是很新的,並常補述伯希和的研究。⑧再者,也可看到余嘉錫的「牟子理惑論檢討」⑨。
本研究是以牟子形成的問題爲中心,首先批評其僞作的說法。特別是從各種角度來檢討,被認爲最有力的論證即是慧通僞作說。接著是轉向現在牟子的體裁來檢討它的原形,即它的舊本是二卷,現在的一卷本是舊本的略抄等的考證。然後,論到本書成立的時期大概是在吳的中期,並研究那時代交州的政治、學術的形態及作者的環境。最後結論,以上面的推想做基礎,概括本書主人公牟子的行迹。不管怎麼說,本研究對有關牟子可以談的問題,將從各方面來檢討。
主要的,我對于牟子的所謂後漢成立說是不敢苟同的。此點,我關于本書體裁的論點,特別是和伯希和的說法不一樣,從結論來說,論旨是不同的,但可以說和馬司帛洛的說法較相似些。
附帶說明,目前的問題是牟子一書,如人所知的有理惑、理惑論、辯惑等等名稱。本研究爲求方便,決定全部用牟子來稱呼。又,牟子有讀厶氵,有讀□□□的。因此,牟子就傳爲我國片假名厶的漢字。但是,在此我想讀做□□□。我國具平親王正曆二年(公元九九一年)撰的弘決外典抄,在現今所傳的寫本卷首上,也可參照其牟字讀乇□的片假名。
牟子僞作說的批判
慧通僞作說
以牟子爲慧通作品之說的論據,主要是因爲牟子的字句和慧通的駁夷夏論頗爲一致。但也有人說,那並不是巧合,而是表示牟子是慧通僞造的意思。因此,以往人們對本書不信任,正如本文一開始就在序傳所說一樣,對于它的內容的真實性是礙難承認的。
但是,兩本書的字句一致,這在中國的文獻上並不是稀有的。因此,以那爲重點的說法,是不易被人贊同的。
舉例來說,首先將弘明集卷十四中釋智靜的檄魔文和廣弘明集卷二十九中北周道安的檄魔文加以比較⑩,一看便知這兩篇文章在字句上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說弘明集是在補述廣弘明集。既然如此,爲何要再記載這種相似的文章呢?當然,大概是舍不得割愛吧!雖然這是題外話,但是關于這點實在是不無疑問的。第二個例證是,弘明集卷六中南齊明僧紹的正二教論和廣弘明集卷八中北周道安的二教論⑾,在此,無法一一加以比較;實際上我們只從二教論的標題便可知道兩者是相通的。第叁個例證是,從弘明集中可以看出,卷二宗炳的明佛論和卷十四末僧佑的後序,在字句的表現上是一致的。⑿這和上述的例子一樣,很容易就可看出來,現在試舉二、叁個實例,後序「若疑經說迂誕,大而無征者,蓋以積劫不極,世界無邊也。今世鹹知百年之外,……不信積萬之變,至于曠劫」的說法,大概就是由明佛論開頭所說「世多誕佛,鹹以……萬裏之事,百年之外,皆不以爲然。……無量不邊之曠,無始無終之久,人固相與淩之,以自敷者也」脫眙換骨出來吧!這更可從接續上文的明佛論的「是以居赤縣于八極,曾不疑焉」,後序有「赤縣之表,必有四極」之說加以確認。因此有這見解的人,批評明佛論是「井蛙之見」,嘲笑後序是「井識之徒」。如此來檢討,二者之間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會被發現,並且這些地方絕不僅是偶合而已。譬如討論神的滅不滅,後序是說「周孔製典,昌言鬼神」,並引用易經的其它部分,特別是敘述「書稱:周公代武雲:能事鬼神」。而另一方面,明佛論是討論形和神的關系,就是「周公郊祀後稷,宗祀文王」一段所說的。大體,後序和明佛論在此情況下,都是討論神的滅不滅,因爲明佛論首先也被稱爲神不滅論,所以前者是采用後者的論點並不足爲奇。總之,上述的兩篇文章,實際上所寫的是相同的意思是難以掩飾的。如此,在後序中討論「七十四人在佛經」的佛教的東傳,常常引用的列仙傳的序,也可以說是因襲明佛論的(引用列仙傳的這種議論,或是明佛論的情形,大概現在是最古老的吧)。同樣的情形,佛圖澄知道臨淄露盤的故事及關于白起和項籍坑埋六十萬人的報應的故事,還有關于犍陀勒、耆域、竺法護、道安等故事也被指出。因此,由上面的例子來推想,可知後序有很多地方是從明佛論的字句和構想中照原樣地引用。反過來說,從這種事實上來推想,上述兩本書,那一本是僞作的,似乎不能很快斷定。而當前的懸案是牟子和駁夷夏論之間潛藏的字句的一致,但是以此來推定牟子的作者的論據,並非是很有力的證明。
像上面的例證,即照原樣地引用前人文章的字句或是構想,乍看之下,可以說和剽竊相似。像元朝妙明子子成的作品折疑論⒀,在全五卷上照原樣地挪用目前的牟子的字句、筆法及構想,跟上述列舉的種種例證比較時,它的時代是較新的。從它所認爲的牟子的性質來說,是頗恰當的,但另一方面卻是部諷刺的著作。對于慧通僞作說,可以講它最後所下的斷定是較煩雜的,下面就將指出牟子和折疑論的一致處⒁。
從折疑論能很明白地了解牟子,這是首先被注意到的一點。即稱爲牟子的這個書名,在折疑論的隨宜第十五和會名第二十上可以看到。前者是引用現在的牟子第二十五章,但後者在現在的牟子中似乎看不到。不過,從「文出破邪論」的注來推測的話,那大概是誤用了破邪論卷上的「子書牟子二卷,盛論佛法……。清淨法行經雲」所致。
其次的問題是,像這樣引用牟子的折疑論,以其所表現的,和牟子相合之點實在是很多。例如對于稱折疑這書名,最初的詳注和繼續的敘問第一的文章,是與牟子的序傳和筆法完全相同的,而且,接著的聖生第二的文章完全是從牟子的第二章來的。即「客曰:佛之所生存何邦域?……富哉問也。予雖不敏,略示所知,以報吾子」所說的,和牟子的「或問曰:佛從何出生
……富哉問也。請以不敏,略說其要」,不是正好相合嗎?如此看來,關于折疑論釋尊的故…
《牟子理惑論 附錄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