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认知与修学
目录:
一、禅的性质与风格
二、禅是宗教,它又超越宗教;禅不离哲学,却又超越哲学
三、禅是什么
(一)禅是心的原态,生命的共相、永恒相
(二)禅的基本内涵
(三)禅的修持要领是无念、无相、无住
(四)禅的基本精神是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四、安祥是什么
(一)安祥是正受的体现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三)安祥是定慧圆明的证量
(四)安祥是法的现量
(五)安祥是生命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五、安祥禅就是祖师禅——宗门禅
(一)安祥禅的起源
(二)为什么要提出安祥禅
(三)安祥禅的特点
(四)如何修学安祥禅
(五)为什么要提倡安祥禅
六、什么人最契合于安祥禅
(一)他一定要对打破生死苦乐问题,有执持不变的一贯兴趣
(二)他是不甘被埋没的人
(三)他是矢志追求永恒生命的人
七、安祥禅最适于哪些人来学
八、获得安祥禅的最有效方法
(一)去垢
(二)止恶
(三)究理
(四)明心
(五)管带
在这人心陷溺、物欲横流、正法凋零的今天,各位能够参加这次聚会,非常难得,非常可贵。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成因,每一个时代的形成,也都基于这个时代人们的心态。一个恶劣的心态,则会导致人类的灾难。尽管自然科学飞跃进步,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物质的满足,永远填补不了人们心灵的空虚;尽管知识爆炸,科技起飞,但学术并没有提升人类的品质,这是个可悲的现象。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面对的问题
唯一的方法,就是发扬中华文化,提倡固有的禅学。
一、禅的性质与风格
提到禅,真是五花八门,包罗极广。我们知道印度教的禅定,很接近佛都的四禅八定,几乎除了在认知上有所差距以外,在修持的过程、方式,可以说大同小异。佛教本身也有禅,像天台止观、密宗的金刚坐禅,乃至于最高级的金刚大手印,都是属于禅的范围。不过,就禅的性质来讲,有共法、不共法。
什么叫共法
不管是哪一教,都可以打坐。现在的超觉静坐;佛教的每个派别,不同要领的禅定;乃至于天台止观法门,这是佛教教内、外共有的、共同的修持方式。
什么叫做不共法
就是我们讲的祖师禅--宗门禅,它是不共法,是禅宗特有的,也是中国 特有的。只是到了唐末以后,曾传到日本,这是不共法。这是中国独特的,也就是达摩祖师西来,把菩提种子种植在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里,所开出来的奇葩。这是中国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佛法的真生命、真血脉。没有了禅,就没有真正的佛法;没有了禅,就没有宇宙的真实;没有了禅,我们所能把捉的都只是相似,而不能全等。
再说在表现上,祖师禅跟一般所说的禅定是不同的。一般的禅定侧重于打坐,而禅宗的禅虽然也打坐,但是那只是少数的派别,而且它打坐的方式,并不要你守窍、守丹田,只管打坐。这就禅宗来讲,不算是正统,但也不算是旁支。这话怎么讲呢
因为在五祖以前,讲究打坐观心,六祖以后,禅宗就变得极为生动、严格,行、住、坐、卧,保持定慧圆明,一起来心就乱,那是不究竟的,当然不是究竟法门。何以见得禅宗不讲究打坐
《六祖坛经》里讲得很清楚,他说:“生来坐不卧,死云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讲得很好,打坐对见性者来说,是一种约束,显得不解脱,尽管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过程,但是还有比打坐更高的法门。
何以见得不以打坐为然
六祖的大弟子南岳怀让禅师,感觉到自己的年龄大了,需要找一个接棒的人。古来学法,徒弟找师父千辛万苦,师父找徒弟那也是万苦千辛。达摩祖师面壁九年,难道印度不好打坐
不辞险阻艰辛,关山万里,跑到河南少林寺去打坐,为的什么
他并不是为打坐,而是要等一个人,等谁
等二祖,等到了二祖,他的法才可以传下去。南岳怀让禅师也是一样,感到传灯的时候到了,到处查访,查访到马祖道一禅师,觉得这个人根器好,素质高。找到马祖以后,看到马祖在那儿打坐,跟他打招呼,马祖根本不理不睬,禅师与众不同的是,都有极高的智慧,很好的方便。南岳见马祖不理睬,就拿块砖头在他面前地上磨,唏哩哗啦地制造噪音,这下子马祖忍不住了,“唉!老法师,你在搞什么
”“我磨镜子啊!”“这砖头怎么可以做镜子呢
你开玩笑!”“那我问你,你在干什么
”“我打坐啊!”“你打坐为了什么
”“我打坐为了成佛啊!”“我砖头要磨不成镜子,你打坐绝对不能成佛。”这一句话,把马祖道一给打动了。马祖就问:“那你说怎么做才对呢
”南岳说:“怎么才对
我们打个譬喻,譬如牛拉车,车子不走,你打牛对
还是打车对
”马祖说:“当然是打牛。”南岳说:“现在你却明明是在打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禅宗的特色,并不执着有形的修持,诸如延年强身的大小周天,冀求悉地的打开中脉等,禅宗不屑一顾。禅宗的究竟处在“归无所得”。为什么无所得
因为整个宇宙都是你,你以外无二无三,你就是绝对的,不二的,还能得个什么呢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就知道禅宗不大拘泥修行的形式。所谓“十字街头好修行”,反映禅是重“内明”、重心态的,这是在方式上。
在风格上,禅宗的禅极为活泼,极为生动,没有定法如来可说。我们举个小例子:有位俱胝禅师,出家以后,尚苦行,结茅庵而居--用稻草盖个棚子住在那里。有一天下午,来了位尼姑,说“我想借宿一晚可不可以啊
”他说:“非常欢迎。”她说“你欢迎我,我还不一定敢住呢!我有个问题,你若答对了,我就打扰你住下来,你若答不对,那我只好走啦”。俱胝禅师说:“你只管问。”尼姑就问:“什么是佛
”俱胝和尚居然瞠目结舌答不出来。愈简单的愈困难,说到佛谁不知道
问什么是佛要下个“界说”,就不简单了。既然答不上来,这位尼姑就要走,他留都留不住。事后俱胝和尚心想:我是男子汉大丈夫,出家儿是佛子,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法答复呢
感觉很惭愧,决心下山到处去参访,因为大事未明嘛!他正准备走,半夜里在禅定中山神跟他讲:“你老兄不要走了,几天以后,有位天龙禅师路过此地,他会帮助你了毕大事。”过了几天,果然天龙禅师路过,在他茅庵里歇脚、喝茶,他就把这个故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天龙禅师。天龙禅师说:“你问我。”他就问:“什么是佛
”天龙禅师只竖起一指头,没有讲话,而俱胝和尚当下大彻大悟了。以后凡是有人来问法,无须开口,不管问什么,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僧
他都用这个(竖起一指)回答。大家都认为这“一指禅”味同嚼橄榄一样,含藏无尽,余味无穷。他有个小徒弟,只有十几岁,说懂事又不懂事,说不懂事却有点调皮。看见师父见人问问题,就竖起一个指头,他想:这事情很简单,我也会。以后凡有人来,他就说:“不要麻烦师父了,有什么问题,问我。”人家问:“什么是佛!”小和尚就依样画葫芦的竖起一指。咦!这一招也很灵。以后这话传到他师父耳朵里去了,“师父啊!你那个小徒弟,虽然只有十几岁,却也懂佛法啊!”“怎么回事啊
”“有人问他什么是佛
他也跟你一样喔!如法泡制。”俱胝和尚听了这话,心里有数了。有一天把小孩叫来:“听说你会佛法,对不对啊
”“对!”俱胝和尚袖子里藏了一把很快的刀,笑着问道:“那你说说看,什么是佛
”小和尚手指刚一竖,老师父一家伙把他那手指头给砍掉了。依常识看,这不但残忍,还构成了伤害罪;就佛法而言,这是无比高明的善巧方便。这个小和尚手指头被砍掉,疼得又哭又闹地就向外跑,禅师大喊:“你给我回来!”小和尚回来,禅师又问:“什么是佛
”小和尚又再竖指头,一看手指头没有了,这小家伙年龄虽小,根器却很猛利,当下恍然大悟,不再“执指为月”了。
禅宗的作略,禅宗的接机,禅宗的风格,就是这样的活泼生动,超出常情,所谓“向上一路,密不通风。”既不是用常识可以理解的,又没有定法如来可说。而且禅宗有句话:“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也就是说那些陈腔烂调,那些旧的窠臼,旧的模式,不必去接受,不必去承袭,而应各自创新,别出手眼。所以禅永远都是活活泼泼地表现着法的生命,活活泼泼地展现着每个禅师自己的法的人格。什么叫法的人格
除了法,没有他,他整个生命的内涵就是法,他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是法的展现,像这样的风格,可以说完全是法的人格化的自然流露。
我们大家知道现在禅宗只剩两家了,一个是曹洞宗在日本,一个是临济宗在中国。过去五宗七家,现在只剩下两个宗派,曹洞宗我们不讲,我们讲开宗立派的祖师--临济义玄禅师。这个人极为内向,见人讲话都红脸,他虽然出家修行,但是不敢向师父提问题,他的老师就是黄檗希运禅师,他不敢向师父问问题。不问问题,怎么能“了”呢
当时陈睦州为第一座,看临济根器不错,就跟他说:”你来此地多久了
”“三年了。”你有没有向师父问什么问题呀
”“没有。”“你为什么不问
”“我不知道问什么
”“你为什么不问什么是佛法的的确确的真意呢
”在临济还没有去问之前,睦州首座就先去见黄檗禅师,说:“临济虽然是个后生,根器很好,将来为天下人遮荫哪!”当临济问师父:“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话还没有讲完,师父拿了棒子把他揍了一顿,不答话就把他赶走了。回来,首座问:“你问的结果如何
”他说:“我话还没讲完,师父就揍了我一顿。”首座说:“你再去问!”又去问又挨了一顿揍。于是他就不敢再问了。首座说:”你非问不可,这是最重要的关键,你这一次问,一定会有结果的。”临济第三次去问,又被揍了一顿。临济想:不问佛法,三年只在…
《禅的认知与修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