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七
卷第四(本) / 沙門基撰
次下第二以五教十理證有本識。于中有叁。初問。次答。第叁至第四卷雲別有此識教理顯然下。總結勸信
論。雲何應知至有別自體
述曰。此即外問。不言阿賴耶言第八識者。此言通故。不退菩薩。叁乘無學。皆得有故。彼名既局。無學等無故。舉第八不言賴耶。如是諸處准此應知。如斷.常中言阿賴耶者。此從因爲名 複言至轉位。即通二乘.菩薩十地爲論。故非一向依此例說。此顯依初舍爲名。彼意顯通諸位爲文。故有二別 何故言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者。小乘等計。阿賴耶名我教亦有。如下別辨。然即六識更無別體。故今問言。雲何得知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若言識等。舉識等取余色等法。今言等識。唯取余識不取色等 又准下說一切有中。破五取蘊非愛著處。計離色等無別自體。不唯在色。今者應言眼等識者。等取心所.及色法等。不離識故略不言色。舉王取臣不言心所。舉實取假不言得等。涅槃非愛境故此不論。是雖共許五取蘊外無別有體。此離識蘊不共許故。今總答之
論。聖教正理爲定量故
述曰。答中有二。初總。次別。此即第一初舉教.理言識有體。此非世間現量境故。唯信聖言。及比知有。以此二量爲決定證。故言定量。量謂量度揩定之義。如常應知
次下初引教別答。後爲理別答 就教中。初引不共大乘教。小乘不信故。次引共許小乘教。二宗皆信故 就不共教中有二。初以四頌叁經證此識有。後立大乘至教量攝 初引經中有二。初別引經。後總指例。然二經攝論等同。一經諸論不有。初之二頌阿毗達磨經。後之二經文自彰顯。此之初經即攝論第一。彼無此等解。應勘彼文
論。謂有大乘至契經中說
述曰。此簡小乘阿毗達磨。是大乘故。阿毗達磨及契經言。如常分別。不言對有法言對法者。具軌.持義非有法故。義准因明。法與有法不定故不應爲難
已下經中皆有叁。初引經頌。二長行別解。叁末後總結。更于下文不繁指迷
論。無始時來界至及涅槃證得
述曰。此後釋中總有叁解。初一廣。後二略。初廣中上半解爲因.緣。如世親攝論第一.及瑜伽五十一。後半解流轉.還滅亦然
論。此第八識至而顯示之
述曰。下釋有二。初解外伏難。後別解頌。此即初也 謂有難雲。欲顯其識當須顯體。何故約義以解識耶 故今答雲。此識體性微細難顯。故以作用而顯其體。今言自性體異名也 自下釋中初判。後標釋
論。頌中初半至作依持用
述曰。此初判也。下半可知。上半頌文義有異故其句亦別。其第一句解爲因用。次第二句解爲緣用。然第一句無始時來四字。通第二句依用。第二句一切法叁字。該上因用。互相顯故。故初二句各致一言
所以者何
論。界是因義至故名爲因
述曰。下別釋有二。初解上半。後解下半 解上半中。初別解二句。後結所明。解第一句爲因用。言界者即是因義。故成因用。種.現識中是種子識。雖複現行亦名因相。能生諸法種子親故 無始時來展轉相續。刹那不斷 親生諸法。親生之言。顯爲因義。非爲助緣。親能生故 言諸法者。即第二句一切法言。此以諸言牒下一切。此識無始時來。與一切法爲因。故經言界是爲因用
論。依是緣義至故名爲緣
述曰。下解第二句有二。初總解頌。後別解依。此總解頌。即現執持諸法識也 無始時來。牒上四字 與一切法。牒下叁字 平等爲依止故。言爲緣
此爲略解。下廣緣義
論。謂能執持至及爲彼依
述曰。下別解依。于中複二。初總。後別。此總也。現所執持。牒前因義顯與爲依。謂現行識能執持種。由此因義故。與一切現行諸法爲所依故。即變爲彼現行諸法。及能與彼現行諸法爲所依止。與諸現法爲依雖同。變.不變異。故置別說
論。變爲彼者至及有根身
述曰。下別釋依。即是所緣變之境界。不說變種者。相沈隱故略而不說。又種識故略而不說。又種識故即前執持
論。爲彼依者至作所依止
述曰。即總七轉識不緣變之果
如何爲依。先釋五識
論。以能執受至依之而轉
述曰。由此執受五色根故五識得轉。即顯此識展轉爲依。若不執持其五根者。識不得依。如死人等。故說爲緣。亦有種依。然是因緣。今約五根增上共許顯處說故
釋意識者
論。又與末那至依之而轉
述曰。雖第八識能與末那。爲俱有依.種子依根。及爲所緣。今者但取俱有之依。言與末那爲所依止。第六意識依之得轉。又第八識能與諸法爲本依止故。末那爲依第六識轉。如眼根等增上緣根
六別依七。七依第八。諸宗不許。故應立量
論。末那意識至依俱有根
述曰。七.六二識。亦依俱有依。轉識攝故。如眼等五識 第六識因言轉識攝。即以第七末那爲依。許第六識轉識攝故。末那之因亦轉識攝而爲因者。此所隨一。今應先成第六有根即是末那。末那成已許是轉識故得爲因。此中宗.因准文取理
上來已辨本識爲依訖。恐他外難第八識性應亦有依。下顯第八識亦以七爲依。七不斷故。余六斷故
論。第八理應至爲俱有依
述曰。量雲。八應以七爲俱有依。是識性故。如第六識 此有五識爲不定過。應雲許是識性非五識故 此亦不爾。其第七識許非五識是識性故 應總雲。第八理應有俱有依。是識性故。如眼等識。此法不言以第七爲依故。無不定過。如是雖言與轉識爲依。而因顯八以第七爲依 或若不爾。前言末那以第八識爲俱有依有不定過。以第八無俱有依故。故說第八亦有俱依 此中不诤等無間依.種子之因。種子之因前句。是故俱诤俱有
論。是謂此識爲因緣用
述曰。第二總結上二句頌
次釋下二句。于中有二。初解有諸趣。後解有涅槃等 解有趣中有叁。初總解頌。次別解。後總結。此等初也
論。由此有者由有此識
述曰。謂由有前第二句說。能與現行一切法等爲所依識
頌中有字貫通二處。謂在此識能有之中。及下諸趣.涅槃證得所有之中 又由有此識言。貫通下染.淨所有之中
論。有諸趣者有善惡趣
述曰。以善.惡言攝五趣故。即上有字通下所有染中是也
論。謂由有此至流轉生死
述曰。此下第二廣前有義 于中有二。初正釋。後料簡。此正釋也 謂由有此第二句所說現所依識故。執持第一句雜染種子故。雲界者因。則種子識。此染種子順流轉法能生現行。令諸有情流轉生死。現行染法名爲流轉。種子染法名順流轉。成有漏法皆名流轉。對法第四雲。何者是流轉。謂一切生死。即前順後其體順用
若爾即應有漏苦.集皆名流轉。何故頌中偏言諸趣
論。雖惑業生至勝故偏說
述曰。下正料簡有二義解。此初義也。解此難雲。雖惑.業.生有漏集.苦。皆是流轉。皆生死法。然五趣是生死苦果勝故偏說。果正生死。是所順法。業.惑能順生死果性。故偏舉果 此中所解執持一切順流轉法。既生死果爲流轉體 執持順者。即執業.惑能順之法。非如色等名爲執持。此即執持依持名執。識爲現惑業依執持故。識不執彼現行惑.業以爲境故。此解與前別
與前解同者
論。惑諸趣言通能所趣
述曰。此第二義。業.惑.中有。亦是頌中所說諸趣。業.惑.中有。是能趣故。何故能趣亦名爲趣。趣是所趣。業.惑.中有。相從名趣
論。諸趣資具亦得趣名
述曰。謂器世間是趣所須。趣之資具。相從所趣故亦名趣 或資具言。釋惑.業二名趣所由。唯說內故 總而言者。生死流轉通諸有漏。今此頌中獨言趣者。能所.資具皆立趣名非唯所趣。如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等
論。諸惑業生至作依持用
述曰。第叁總結。由有此識煩惱雜染成。業雜染成。生雜染成。世間淨成。攝諸有漏故。此等成者如上所言。是與流轉作依持用
與還滅等作依持用。其義如何
論。及涅槃證得者至有涅槃證得
述曰。自下第二解下句頌。于中有叁。初總釋頌。次別解。後總結。此初也。謂上由此有言。亦通于此。牒上能有此識已。顯下所有涅槃證得
論。謂由有此至證得涅槃
述曰。此廣別解。于中有二。初總說也。下自料簡 身中無漏種。名順還滅法。言還滅者。五十一解。還即道谛。滅即滅谛。即種順現行。道能證滅也。或與現行道爲依持令證得涅槃。前順于後。體順于用。還順于滅。准前應釋 此解順下第一但說證得師解。即出世淨若無此識皆不得成。或攝世間淨。遠證涅槃故 或但涅槃是識執持。亦是依執。雖言執持無漏法種。而意證涅槃但取涅槃。是所依執故。攝論第四叁性中言依他起性爲遍計所執依。亦圓成實之所依也。涅槃是所求果故此偏說。順下第二但取涅槃解 第叁雙取。執持無漏種。及涅槃依故
釋頌中言涅槃證得。爲取證得。爲取涅槃
論。此中但說至此識有故
述曰。下料簡有叁義。此初也。謂此但說能證得道。執無漏種非執涅槃。涅槃不親依此識故。疎則可依。今說親故。此第一師
論。或此但說至正所求故
述曰。此第二說。如前引教。唯親執無漏種。涅槃是所求故
論。或此雙說至品類攝故
述曰。此第叁義。二法俱是還滅品類之所攝故。謂此意說。非唯道是還。涅槃是滅。道爲能還。涅槃所還故。涅槃亦是還品類攝。滅是滅體。道亦順彼斷滅染法。以能順滅故。亦說是滅品類攝。道與涅槃俱可言還。俱可言滅故。言俱是還滅品攝。是彼品攝。非是彼體
何以得知此中雙說
論。謂涅槃言至顯能得道
述曰。即頌涅槃言。顯涅槃等故。即總指上。故知雙說
論。由能斷道至證得涅槃
述曰。謂由還故斷前流轉證得涅槃。故雙取也
論。能所斷證至作依持用
述曰。第叁總結。能斷道。所斷惑。能證道。所證滅。皆依此識。故與還滅爲依持用。一斷言通能.所也。一所言通斷.證也。此中叁說應准解頌
次第二解
論。又此頌中至爲所依止
述曰。于中有叁。初總科頌。次別解之。後總結也。此初總科。即第一句顯此識體非今始有無始有故。出識自體即種子識。後之叁句顯…
《成唯識論述記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