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願法師法語
**********************
修行並非斷情義
過而無痕,並非如冰冷的寒石無情無義,五祖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就是告訴衆生情和義並不是衆生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根源是衆生沒有認清真相,不能恰當正確的把控好自己的意識形態,意識心産生了痛與苦。衆生的修行並非斷情義,而是正確認識、自在把握,也許會很難,但她是認識真正自己的切入點。
覺悟智慧的人生
人一生的經曆不是自己想想的這麼完美,好的、壞的都可能經曆,經曆未必都是壞事,有了經曆人生才圓滿,感悟更爲深刻。只是不要把自己的心埋藏在過去的記憶裏,也不要讓未來的想想沖昏了頭,佛說:應無所人一生的經曆不是自己想想的這麼完美,好的、壞的都可能經曆,經曆未必都是壞事,有了經曆人生才圓滿,感悟更爲深刻。只是不要把自己的心埋藏在過去的記憶裏,也不要讓未來的想想沖昏了頭,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任它鳥兒空中飛,任它雪兒滿天飄,過而無痕,是衆生修行的目標。是覺悟智慧的人生。
學佛的基礎
學佛首先要“斷惡修善”,最基本的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在過去,皈依了佛門稱爲“善男子、善女人”。“善”,要明了,要做到,真的是在家孝養父母,在外面尊師重道、幫助別人,然後你才能夠遵守善法,具足皈依佛門的標准,稱爲“叁寶弟子”。
不是皈依了就可以稱爲佛弟子,佛是有標准的,如果你做不到就得不到受用。真正皈依成爲叁寶弟子,就有叁十六位護法善神日夜護持著你;如果你沒有得到皈依,即使拿到皈依證也得不到護持,因爲你不是善人啊!所以一定要真正地做到斷惡修善,進而破迷開悟,趨吉避凶,得到真實的利益,這一生中才能幸福美滿地學佛、生活,來成就無量的智慧。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佛門裏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條道路通向佛道,讓我們任選一條道走下去就能夠有所成就。我們修學當中不一定要學很多法門,不一定要修很雜,祖師常告訴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認准一個法門,認准一件事情認真做下去,就會有成就。
佛門裏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條道路通向佛道,讓我們任選一條道走下去就能夠有所成就。我們修學當中不一定要學很多法門,不一定要修很雜,祖師常告訴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認准一個法門,認准一件事情認真做下去,就會有成就。
成佛的根本利益
佛的智慧無量無邊,因爲我們的心性和外面的宇宙是同等圓滿的,宇宙有多少智慧、多少能量,我們的真心裏面圓滿具足,不缺少。可見得成佛、恢複本來的面目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直接關系到一切衆生最根本的利益!只是衆生不明了,在輪回當中被“四大”的假相迷惑了,被這個身體的種種苦難、障礙把自己給障礙住了,不能夠把自己本來的智慧透露出來,降伏不了其心,這個妄念不能停下來。
常住真心
我們沒有認識到,我們堅固地執著這個小的生命體,把“真我”給忘掉了。這個生命體刹那在轉變,在這個變化當中刹那不住。你說你的生命體在哪裏呢?你這個生命從出生到八九十歲,每一年在變化,每一天在變化,每一秒鍾都在變化,你說哪一秒鍾是你?沒有,找不到!在這個小的生命體裏面找不到自己,真正大的生命才是永恒常住,佛經裏面叫“常住真心”。
十方叁世佛同一法身
佛告訴我們,“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包括整個空間,四方、四維、上下(四方指東、西、南、北,四維指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上、下,共十方),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十方叁世佛是同一個身體,是一個大的生命體。過去的衆生成佛了稱爲過去佛,現在已經成佛的是現在佛,一切衆生是未來佛。我們每一個衆生都是未來佛,所以和佛是同一個法身,同一個生命。螞蟻、蚊蟲和佛也是同一個生命共同體,它們也是未來佛,也有佛性,同是一個大的生命體。
修行是爲衆生而修
我們成佛是爲了度衆生,爲了幫助衆生的,而不是說“覺得人間太苦了,我要到極樂世界享福去”,有這個心態,阿彌陀佛不會來接你的,因爲你和佛的悲心不相應。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的大願是爲衆生而發的,修行五劫是爲一切衆生而修的,你是爲你自己而修的,心量和佛菩薩不相應。要發和佛一樣的大願,要像佛一樣有無量的慈悲心,幫助一切衆生,度化一切衆生,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去關懷一切衆生,這與佛相應。
廣大菩提心
成佛以後得到圓滿的智慧了,發廣大菩提心,幹什麼?幫助一切衆生。衆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衆生應以什麼方法得度,你就告訴他什麼樣的方法,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
精進從何而來
布施、持戒、忍辱,這是前提的方便,我們都做到了,然後才談得上精進。如果前面叁條你都做不到,精進從何而來呢?沒有精進,又如何往上提升?精進到一定的程度,在佛門中講,你功夫純熟了就得禅定了。禅定到一定程度,你的真心、佛性與你現前相應,這個時候你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打開了,你就像佛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忍辱是成就自己
忍辱是成就自己,成就我們的佛道。尤其在一個大的團體,大家那麼多人,如果不能忍的話,就沒有辦法共同相處,要互相地包容、互相地忍耐,這才可以。大家來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忽然聚在一起共同來學習,這種情況下有一個磨合的過程,也是一個進步的過程。這個人你最討厭他,最容易讓你發脾氣上火,你看到他,感覺自己要發脾氣了,“火燒功德林啊!”你一想,不發脾氣了,久而久之你的火兒沒了,給化解了,問題就解決了。
火燒功德林
我們一定要明了,把心裏的火熄掉,這是保護自己的智慧,把你的福報和功德都能夠保住;不能忍,動不動發脾氣或出現種種的小性格,就會把自己的功德全燒掉了,佛門講“火燒功德林”。
布施與持戒
布施、持戒這兩條是修福報。佛告訴菩薩,要修六波羅蜜。第一修布施波羅蜜,把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憂慮、牽挂、種種的障礙,放下,舍掉,修布施。那些都放下了,沒有了,然後才談得上有所進步,才談得上持戒,守住規矩。修完福報怎麼保持?忍辱。有一顆忍耐的心就能夠保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耐心,小忍得小成就,大忍得大成就,如果沒有忍耐就沒法成就。比如一天的法會大家都很辛苦很累,你能夠忍,這一天就有所收獲;有的人忍不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就得不到受用,或只能得到很少的受用。肚子餓了想吃飯,得去洗菜、淘米、去做,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就需要忍耐。
突破就是進步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遇到種種的境界,遇到種種的現象是正常的,就像我們在工作當中遇到困難、遇到障礙是一樣的道理,突破了就有所進步。你工作上突破了,業績就有所進步;修道上有所進步,你的靈性就有所提升;靈性提升了,你的生活環境、生活境界,也能不斷地往上提升,這才是真實的。
善惡的果報
我們看到有些老人,一生當中心態非常淳厚,爲人非常善良,即使這一生中沒有遇到佛法,他也會很安然平和地度過晚年。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裏面全是善的,全是平和的境界。甚至做了許多大善事的人,老年以後歡喜心會更加增多。因爲老了以後所生活的境界,往往都是年輕時的回憶。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做了許多錯事,害了許多人,他的晚年是非常痛苦的,良心的自責就沒有辦法承受,到那個時候才知道這個道理也晚了。這正是我們老祖宗提到的,人爲善必然得到善的果報,人爲惡必然在晚年的時候,出現種種不愉快的境界。
因果
有人說:“因果,信它就有,不信它就沒有。”如果真的不信就沒有了,那我們何必要信呢?我們也不要信了。關鍵是你信,它有;不信,它照樣有!信的人、明白的人遇到了困難,遇到了種種的事情可以安然受之,可以把它化解了;迷茫的人就會怨天尤人,痛苦之中加痛苦,苦不堪言,最後含怨而死,沒辦法解決,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把這些問題化解掉。
一切衆生智慧平等
智慧在一切衆生身上是平等的,那爲什麼現在有的人很聰明,有的人很愚笨呢?佛說得非常有道理:智慧是你本來有的,障礙的深淺不一樣。有些人障礙少一些,這個人就顯得特別聰明;有些人的心思整天糊裏糊塗的,這個人就沒有智慧。
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沒有關系。以後搞明白了你就知道,佛不是別人,佛是你自己,是你的真心,你信他也是,不信他也是。這不是你信與不信的問題,而是你認識與不認識的問題。
拜佛的意義
我們拜佛,並不是拜偶像,就好像我們在家拜父母一樣,你給你父母磕頭是拜偶像嗎?是表尊敬、表孝敬。佛門講孝親尊師,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你給佛磕個頭,見賢思齊。我們拜的是我們的真心,拜的是我們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像只是一個代表而已,通過這個像啓發我們內心深處自性本具的、像佛一樣的智慧德能;同時又告訴我們,佛是人修成的,他也是從凡夫逐漸逐漸地提升進步成佛的,啓示我們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一切衆生都有修行證果的機緣。所以我們感恩佛陀對我們慈悲的教導,感恩佛陀爲我們做的這個示範,我們禮佛表我們的感恩,表我們見賢思齊,沒有絲毫的迷信,而是出于發自內心深處的至誠恭敬而做的。
供果的意義
我們常常供水果,供果,這表因果。水果供在佛菩薩面前,我們就該想到,種好因得好果,如是因…
《開願法師法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