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愿法师法语
**********************
修行并非断情义
过而无痕,并非如冰冷的寒石无情无义,五祖说: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就是告诉众生情和义并不是众生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根源是众生没有认清真相,不能恰当正确的把控好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心产生了痛与苦。众生的修行并非断情义,而是正确认识、自在把握,也许会很难,但她是认识真正自己的切入点。
觉悟智慧的人生
人一生的经历不是自己想想的这么完美,好的、坏的都可能经历,经历未必都是坏事,有了经历人生才圆满,感悟更为深刻。只是不要把自己的心埋藏在过去的记忆里,也不要让未来的想想冲昏了头,佛说:应无所人一生的经历不是自己想想的这么完美,好的、坏的都可能经历,经历未必都是坏事,有了经历人生才圆满,感悟更为深刻。只是不要把自己的心埋藏在过去的记忆里,也不要让未来的想想冲昏了头,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任它鸟儿空中飞,任它雪儿满天飘,过而无痕,是众生修行的目标。是觉悟智慧的人生。
学佛的基础
学佛首先要“断恶修善”,最基本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过去,皈依了佛门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善”,要明了,要做到,真的是在家孝养父母,在外面尊师重道、帮助别人,然后你才能够遵守善法,具足皈依佛门的标准,称为“三宝弟子”。
不是皈依了就可以称为佛弟子,佛是有标准的,如果你做不到就得不到受用。真正皈依成为三宝弟子,就有三十六位护法善神日夜护持着你;如果你没有得到皈依,即使拿到皈依证也得不到护持,因为你不是善人啊!所以一定要真正地做到断恶修善,进而破迷开悟,趋吉避凶,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一生中才能幸福美满地学佛、生活,来成就无量的智慧。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佛门里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条道路通向佛道,让我们任选一条道走下去就能够有所成就。我们修学当中不一定要学很多法门,不一定要修很杂,祖师常告诉我们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认准一个法门,认准一件事情认真做下去,就会有成就。
佛门里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条道路通向佛道,让我们任选一条道走下去就能够有所成就。我们修学当中不一定要学很多法门,不一定要修很杂,祖师常告诉我们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认准一个法门,认准一件事情认真做下去,就会有成就。
成佛的根本利益
佛的智慧无量无边,因为我们的心性和外面的宇宙是同等圆满的,宇宙有多少智慧、多少能量,我们的真心里面圆满具足,不缺少。可见得成佛、恢复本来的面目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直接关系到一切众生最根本的利益!只是众生不明了,在轮回当中被“四大”的假相迷惑了,被这个身体的种种苦难、障碍把自己给障碍住了,不能够把自己本来的智慧透露出来,降伏不了其心,这个妄念不能停下来。
常住真心
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坚固地执着这个小的生命体,把“真我”给忘掉了。这个生命体刹那在转变,在这个变化当中刹那不住。你说你的生命体在哪里呢?你这个生命从出生到八九十岁,每一年在变化,每一天在变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你说哪一秒钟是你?没有,找不到!在这个小的生命体里面找不到自己,真正大的生命才是永恒常住,佛经里面叫“常住真心”。
十方三世佛同一法身
佛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包括整个空间,四方、四维、上下(四方指东、西、南、北,四维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南,上、下,共十方),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方三世佛是同一个身体,是一个大的生命体。过去的众生成佛了称为过去佛,现在已经成佛的是现在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佛,所以和佛是同一个法身,同一个生命。蚂蚁、蚊虫和佛也是同一个生命共同体,它们也是未来佛,也有佛性,同是一个大的生命体。
修行是为众生而修
我们成佛是为了度众生,为了帮助众生的,而不是说“觉得人间太苦了,我要到极乐世界享福去”,有这个心态,阿弥陀佛不会来接你的,因为你和佛的悲心不相应。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的大愿是为众生而发的,修行五劫是为一切众生而修的,你是为你自己而修的,心量和佛菩萨不相应。要发和佛一样的大愿,要像佛一样有无量的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度化一切众生,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关怀一切众生,这与佛相应。
广大菩提心
成佛以后得到圆满的智慧了,发广大菩提心,干什么?帮助一切众生。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众生应以什么方法得度,你就告诉他什么样的方法,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精进从何而来
布施、持戒、忍辱,这是前提的方便,我们都做到了,然后才谈得上精进。如果前面三条你都做不到,精进从何而来呢?没有精进,又如何往上提升?精进到一定的程度,在佛门中讲,你功夫纯熟了就得禅定了。禅定到一定程度,你的真心、佛性与你现前相应,这个时候你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打开了,你就像佛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忍辱是成就自己
忍辱是成就自己,成就我们的佛道。尤其在一个大的团体,大家那么多人,如果不能忍的话,就没有办法共同相处,要互相地包容、互相地忍耐,这才可以。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忽然聚在一起共同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也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个人你最讨厌他,最容易让你发脾气上火,你看到他,感觉自己要发脾气了,“火烧功德林啊!”你一想,不发脾气了,久而久之你的火儿没了,给化解了,问题就解决了。
火烧功德林
我们一定要明了,把心里的火熄掉,这是保护自己的智慧,把你的福报和功德都能够保住;不能忍,动不动发脾气或出现种种的小性格,就会把自己的功德全烧掉了,佛门讲“火烧功德林”。
布施与持戒
布施、持戒这两条是修福报。佛告诉菩萨,要修六波罗蜜。第一修布施波罗蜜,把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忧虑、牵挂、种种的障碍,放下,舍掉,修布施。那些都放下了,没有了,然后才谈得上有所进步,才谈得上持戒,守住规矩。修完福报怎么保持?忍辱。有一颗忍耐的心就能够保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耐心,小忍得小成就,大忍得大成就,如果没有忍耐就没法成就。比如一天的法会大家都很辛苦很累,你能够忍,这一天就有所收获;有的人忍不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就得不到受用,或只能得到很少的受用。肚子饿了想吃饭,得去洗菜、淘米、去做,还需要一段时间,这就需要忍耐。
突破就是进步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遇到种种的境界,遇到种种的现象是正常的,就像我们在工作当中遇到困难、遇到障碍是一样的道理,突破了就有所进步。你工作上突破了,业绩就有所进步;修道上有所进步,你的灵性就有所提升;灵性提升了,你的生活环境、生活境界,也能不断地往上提升,这才是真实的。
善恶的果报
我们看到有些老人,一生当中心态非常淳厚,为人非常善良,即使这一生中没有遇到佛法,他也会很安然平和地度过晚年。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里面全是善的,全是平和的境界。甚至做了许多大善事的人,老年以后欢喜心会更加增多。因为老了以后所生活的境界,往往都是年轻时的回忆。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做了许多错事,害了许多人,他的晚年是非常痛苦的,良心的自责就没有办法承受,到那个时候才知道这个道理也晚了。这正是我们老祖宗提到的,人为善必然得到善的果报,人为恶必然在晚年的时候,出现种种不愉快的境界。
因果
有人说:“因果,信它就有,不信它就没有。”如果真的不信就没有了,那我们何必要信呢?我们也不要信了。关键是你信,它有;不信,它照样有!信的人、明白的人遇到了困难,遇到了种种的事情可以安然受之,可以把它化解了;迷茫的人就会怨天尤人,痛苦之中加痛苦,苦不堪言,最后含怨而死,没办法解决,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把这些问题化解掉。
一切众生智慧平等
智慧在一切众生身上是平等的,那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很聪明,有的人很愚笨呢?佛说得非常有道理:智慧是你本来有的,障碍的深浅不一样。有些人障碍少一些,这个人就显得特别聪明;有些人的心思整天糊里糊涂的,这个人就没有智慧。
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没有关系。以后搞明白了你就知道,佛不是别人,佛是你自己,是你的真心,你信他也是,不信他也是。这不是你信与不信的问题,而是你认识与不认识的问题。
拜佛的意义
我们拜佛,并不是拜偶像,就好像我们在家拜父母一样,你给你父母磕头是拜偶像吗?是表尊敬、表孝敬。佛门讲孝亲尊师,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能力,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你给佛磕个头,见贤思齐。我们拜的是我们的真心,拜的是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像只是一个代表而已,通过这个像启发我们内心深处自性本具的、像佛一样的智慧德能;同时又告诉我们,佛是人修成的,他也是从凡夫逐渐逐渐地提升进步成佛的,启示我们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一切众生都有修行证果的机缘。所以我们感恩佛陀对我们慈悲的教导,感恩佛陀为我们做的这个示范,我们礼佛表我们的感恩,表我们见贤思齐,没有丝毫的迷信,而是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至诚恭敬而做的。
供果的意义
我们常常供水果,供果,这表因果。水果供在佛菩萨面前,我们就该想到,种好因得好果,如是因…
《开愿法师法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