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書信答疑
欣知賢伉俪精修淨業,行解並進,念佛時能做到“精神煥發,沒有疲意”,自覺“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如此不斷用功,必能妄想日消,智慧日朗,親證念佛叁昧,深爲敬仰!
佛說無量法門,大都是仗自力斷惑證真,稱爲豎出生死。唯有持名念佛法門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他力加持,加上自己信願內熏,感應道交,便能不斷惑業,橫出叁界,普令含識,同出生死,暢佛本懷,故此法門稱爲"教內別傳"。《大乘無量壽經》上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又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我們生死凡夫,得聞如此微妙法門,福德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您們來信說:“念佛到境空心寂時,如撥烏雲,見到睛空,無智亦無得。”但須體會到雖無智無得,卻了了分明。所以徹悟禅師說:“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又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深願賢伉俪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答甯波徐珊珊居士)
函悉。知仁者對持名念佛法門,有甚深因緣。在各種法門中,唯此一法叁根普被。下根人只要信願真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舍此報身,可帶業生于極樂的凡聖同居土。一生之後,見佛聞法,永不退轉。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觸境逢緣,心不動搖,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可生于極樂的方便有余土。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心佛一如,能所雙忘,便相當于破無明、見法性的法身大士,就能生到極樂的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可見淨土法門,可淺可深,確爲徑中之徑。同時應知執持名號,雜念不生,而正念了了分明時,正是無上深妙之禅,故禅淨也本來不曾分家。
至于各大德的開示,由于因緣、立場、願力各有不同,故所說可能有異,但是以佛法爲方便,息妄顯真,得定開慧,明白心性,了脫生死,則無不相同。如果您能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必將親得佛法的無邊利益。
(答成都樊莉居士)
弟憶靈峰蕅益大師所著《宗論》中有雲:“予初志宗乘,苦參力究者數年,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而下手功夫得力,便謂淨土可以不生。迨一病瀕死,平日得力處,分毫用不著,方乃一意西歸,然猶不舍本參,擬附有禅有淨之科。至見博山後,稔知末代禅病,索性棄禅修淨……熾然合穢取淨,與不取舍,原非異轍,較西來祖意,豈不更直捷耶。”可見淨土法門,非大徹悟人不能全提,而鈍根凡流亦無少欠,確是叁根普被之教內別傳,知仁者有志于此,謹錄呈以供參考。
(答上海李老居士)
持名念佛法門可分爲事持和理持。印光大師雲:“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這說明一般念佛,必先從事持下手。正象《阿彌陀經疏鈔》上說:“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意思是說:但能念念接續,無有間斷,便已能伏妄,即使得少分清淨,亦可進入末品。如果此人夙有靈根,頓明谛理,也可進入上中二品,所以說:“不虛入品之功。”又說:“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如果行人口口談空,步步行有,便會受叁途流轉之禍。事持力極功純,便可了知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能所不二,心佛一如,便進入理持境界了。這時即禅即淨,非禅非淨,也可名爲念實相佛。
(答遼甯曲居士)
欣知仁者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恒,實很難得。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兩利。根據愚之體會,上座念佛時,如能兩手結"法界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一句聖號的無聲之聲,不理一切。如此易從有念入無念,轉亂心爲佛心。念至淡泊虛明,便與實相相應。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勢所難免。當病痛時,首先要作空華觀,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同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應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無所著,氣血便得調和,病苦自可減輕。憶昔弘一大師有偈兩首,錄助法喜: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而不服,是謂大錯!
(答保定胡居士)
黃念祖老居士所說:“信願具足,再加行持,叁者具備,必生淨土。”正是如此。故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此二句成爲淨宗之要領與鐵案,無可改易。至于所示蓮池大師之說,主要著重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因彌陀不離自性,淨土唯是自心,若能如此體會,則一句彌陀,心佛不二,理事交徹,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生則沈著安閑,殁則徑登上品矣。
(答甯波徐珊珊居士)
令友已修淨土十多年。求生淨土很好,不必改變。但是否調整一下修法:(1)把一句彌陀聖號當作無上密咒念,(2)早晚靜坐各念一小時,用金剛念(唇動不出大聲),( 3)手結法界定印,意則一心只顧到持名,不作觀想。如此修法與修六字大明咒無相密法沒有兩樣。念佛人並非不可修其它法門,但宜以念佛爲主,其它爲助,主助分明。如修淨土的人也常念《心經》,《心經》是般若法門。修法總以簡要爲主,如念佛得力,則可一門深入,不必更換。
蕅益大師曾開導念佛人:“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這段開示十分精要。希能轉告令友。
(答蕪湖潘居士)
古德確有晝夜念彌陀十萬聲者,如此速度已很快,約每秒鍾1.5-2句。此種追頂念法,一般以念四字洪名爲宜。正如長者所說:如此“妄念不易插入”,久久純熟,便可從有念入無念,由事持達理持,無相、無住之清淨心態便相繼現前,不難現證念佛叁昧矣。
(答內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法門無量,但門門皆是般若,法法都可融通,惟學者根性不同,故方便設施有異。仁者所謂“以持名念佛一法,圓攝諸宗,融通世法,”烏乎不可!但念佛時必須一門深入,至我心、佛心相契相入時,自然由一門會入普門而圓矣;否則間斷、夾雜,不免影響實效。中上根性人,也可先參本來,及有發明,再于順逆境界中刻苦磨練,打掃夙習;特別要在障礙中忍得過,這是練心的要法。然後不離覺照,至誠持佛名號,並廣行衆善,回向淨土,逐步圓滿自性功德。此所謂“有禅(謂徹悟本來)有淨土(謂信願求生),猶如戴角虎”也。
(答北京陳居士)
禅淨二門方便不同,下手修持時,決不能兼收並蓄,腳踏兩船,而應一門深入,窮以歲月,否則勢必二法俱敗,一事無成。故從來祖師大德之提倡雙修者,亦必參禅明心,先悟根本,洞徹源底,然後複修念佛法門掃蕩而圓淨之。當參禅到根塵迥脫時,而靈光獨耀,終不斷滅;念佛到念而無念時,雖洪名曆曆,終不粘著,可見從空門入者,真空不空;從有門入者妙有不有,空有本非二法,禅淨實未分家。既非二法,何須融通;既未分家,何言聚合,寂照正是念佛,念佛不離寂照。故知學佛大事一人有一人之機,一時有一時之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從根本處來說,有法終非究竟,無爲豈即涅槃?
(答上海李老居士)
長者于修淨要妙,提出“全身靠倒,勿忘勿助”八字,非笃實用功者不能道。蓋勿忘,即無念而念;勿助,即念而無念。如此念去,自然空有圓融,理事交徹;既念念不落空,又不勞作道理會,分別既息,正智現前。故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至于念佛方法:由心起——口出——耳入——還心。這似適宜于初機念佛之人,實際上不必人人套用這一循環公式。因如此做法,反易分心,難得一心。“行起則解絕”,只要蓦直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正由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所以幽溪大師《淨土生無生論》說:“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又耳聽實即心聽,若心不在焉則聽而不聞,故《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說:“反聞聞自性”,即由耳根入門,而直觀自心也。正如您老所說:念佛時“只守住意根,則其余諸根就隨之皆攝了。”譬如君王正坐,則百官臣伏,一念單提,六根都攝,即來書所謂“不必分張,共凝一處”也。
(答內蒙古王永光老居士)
來函敬悉。仁者出家叁年,修密學戒,明春將返五臺山尼衆學院學律,並有志安居閱藏,知見正確,願力宏深,實非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所種善根!聞五臺如瑞法師領導的念佛、學戒道場,清淨如法,甚爲難得。仁者除“以戒爲師”外,如生死心切,把一句萬德洪名善巧地安住于雜亂心中,久久自能進入“一心不亂。”至此,自知一句彌陀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貴信真願切,並要一門深入,必能轉化惑業,徹證光壽無量之自性。
(答五臺山靜戒師)
與仁者通信累年,可謂無話不談,今知仍苦悶彷徨,未入正修,不勝惋惜!其病在于用心太雜,未能專一深入。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在于會通諸法,利益群生,豈可于自修中如開雜貨鋪,樣樣俱有,而件件不精?爲今之計,實宜于淨宗隨息念佛,全身靠倒。因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句聖號提起,則一切煩惱妄想,便立即轉化。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正如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圓頓直捷,無可比擬,一句彌陀,正是實相,事雖簡易,理實幽深!徹悟禅師說:"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爲念…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一、淨土宗要義彙編 9、書信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