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4、居士的學修要和出家人一樣嗎?

  34、居士的學修要和出家人一樣嗎?

  (一)居士不必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

  佛法是一種應機教化的方便法,把佛教的修持理解爲幾種狹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條主義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佛教的修行原則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淨化心靈,徹底清除貪、嗔、癡、慢、邪見等心靈汙染,達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身和成佛兩條。智者可以從目的上選擇一種最佳修持方法,居士(在家的學佛者)不必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環境和家庭等情況決定。有的人可以從閱讀經書,加強思想修養入手;有的可以靜坐,修定,修慧,走開悟之路;有的可以專心誦經、念佛、念咒;無論什麼方法,修哪種法,都要有合格師長的指導和清淨的法脈傳承。不能憑書本自學,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經典教義的亂傳亂說,更不能相信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邪門歪道、巫婆神漢、以及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自稱“佛菩薩”行騙的僞氣功師之流。

  (二)爲什麼要孝順父母?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難報經》當中,曾以七種比喻來說明父母恩德深重,難以報答。“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爲勝福田160,現世流布大名稱,未來福報轉無量。 ”(《龍樹菩薩說法要偈》)

  古今來有很多頌揚親恩的詩歌,真是至情流露,真摯動人。現在選錄二首在下面:

  《親恩歌》

  虞汝明

  十月懷胎兒欲生,牙關緊閉眼睛昏。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叁朝才是人。

  撒得渾身尿屎來,爺娘忙把破衣揩。略無半點憎嫌意,洗滌勤勞日幾回。

  聽但嫡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只愁伸縮驚兒覺,自己何曾睡得成。

  幸得兒生兩歲零,扶牆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挂肚牽腸不放心。

  六七齡時要讀書,經營修脯費躊躇。現成茶飯朝朝奉,道是吾兒辛苦初。

  孩提轉眼已成人,食愛肥甘衣愛新。但願吾兒知愛好,自身粗草也甘心。

  如何容易得成人,費盡爺娘萬苦辛。娶婦入門看習慣,暗添白發數莖新。

  《親恩歌》

  孫念劬

  豈不深知父母恩,世間那有鐵心人。只因看得妻兒重,沒得工夫到老親!

  漫把錢財米谷論,此身亦是欠娘身。如何毫發能私得,你是雙親什麼人?

  兄弟原同一樹栽,專心供養莫相推。譬如孤孑無兄弟,更向何人推卸來?

  縱然牲鼎祭吾親,不及生前菽水真。打罵來時陪笑面,庭帏歡喜一家春。

  莫怪雙親說話煩,但須忍耐博親歡。老人總爲兒孫計,我到衰年也一般。

  可曉雙親手內貧,要穿要用懶求人?莫因親未分明說,做啞裝聾不作聲。

  要一分時討一分,誰人常有許多心。勸君六飯叁茶外,還要供親幾兩銀。

  戲彩承歡自古聞,但求父母意歡欣。縱然體貼能周到,猶恐芳樽對夕曛。

  誰人不具好心腸?貧苦人家孝益彰。但得吾親能飽暖,自身凍餓又何妨。

  不識親恩看養兒,千辛萬苦不推辭。試將受養親兒意,愛養雙親到老時。

  故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佛法,雖爲出世間法,實在世間法中做出。見叁編複周伯遒書。】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昔白居易問鳥窠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輕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正)與丁福保書》)

  (叁)孝順父母的方法是什麼?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們應怎樣做才能算是孝順呢?佛教認爲孝順有不同的層次:一般的人對父母財、物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爲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叁途161之苦,是爲大孝;視叁世一切衆生皆是我父我母,盡一切力量,使之解脫生死輪回,離苦得樂,才是最無上的至孝。所以,克盡孝道,應該注意下列叁點:

  (1)孝順必須是長期的,不是一時的:父母以畢生歲月爲我們辛苦奉獻,我們即使不能終身膝下承歡,也應該長期供養,使無所缺。

  (2)孝順必須有實質的,不是表面的,約有五樣:一是飲食,二是衣服,叁是起居,四是疾病,五是悅親。孝順父母必須解決父母實際需要,不僅在衣食住行上無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還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和樂,心理上的慰藉。

  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順逆,總應該克製感情以悅親爲主。于“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這是孝父母應該有的態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兒女們更應當推父母的愛敬,而敬佛學佛,這才是好兒女啊!

  故印光大師教導我們:“汝已娶妻,當常以悅親之心爲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父母之心。中庸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蓋言夫妻,兄弟和睦,則父母心中順悅也。現爲人子,不久則又爲人父。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之兒女。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光老矣,不能常訓示汝。汝肯努力盡子道,則便可以入聖賢之域。將來往生西方,乃汝所得之法利也。”(《(續)複周法利書二》)

  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鹹淡得宜,生熟中節,不敢潦草,然後敬奉,略有好食,先進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計較。要奉得父母歡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虛薄,飲食難得消化,進的食物,須要炖得熱的,軟爛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膩堅實難化之物不可與食。食不可過飽。這飲食調理,爲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衣服的事,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歡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氣血自然衰弱,身體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熱先就怕熱。冬月衣服內棉花,每年要換新的,去舊的。薄棉襖要做兩件,秋冬來漸漸加添,春暖時漸漸減去。霜冷之月,若有暖氣輕裘,固是上等,如不能的,就是布被布衣,只要溫暖。至于晚間,宜將熱水袋,放于被內。再如夏月夏衣,須要涼爽;凡有汗者,頻頻換洗。這衣服調理,爲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疾病的事,爲子女者,須要加意調攝小心扶持,請名醫專家用藥。病中煎製湯藥,進奉飲食,切不可生一個懈怠的心。只想你在幼小的時候,有了疾病,爲父母的,不知替你調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盡心的理!父母有病,萬一弄汙床褥,爲子女者,俱要勤勤洗換,切不可生一個嫌惡的心。只想你在懷抱中,便溺糞汙,爲父母的,不知替你潔淨了多少,你今日豈可有嫌惡的理!這疾病調理,爲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其行住坐臥,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穩自在,快活過日,就是盡心了。這起居調理,爲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3)孝順必須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順應從自己的親人做起,然後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擴充到社會大衆,乃至無量無邊衆生,使之解脫生死輪回,離苦得樂。

  世尊162在《無量壽經》裏,懇切地告訴我們:“人在世間,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又說:“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又說:“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又說:“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疊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世尊在《善生經》裏又說:“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壽以盡,舍故當受新。各追所作行,無際如車輪” 。所以大慈悲的世尊,指示我們念佛,使我們到達極樂世界,解決這人生的缺憾。我們應該勸父母念佛,把父母從苦海裏度到淨土,這才是真正徹底的報恩啊!

  我們只要記著:要知父母恩,只看自己怎樣養兒育女;要求子女孝順,必先自己做到孝順父母。

  (四)孝順父母的果報是什麼?

  (1)現世流布大名稱:孝順父母的人不但孝名遠播,而且因爲具有下列特點,所以得到社會大衆的肯定贊譽:

  能進德修業:孝順父母的人爲免父母擔憂,必定行事正派,操守嚴謹。

  能治理家庭:所謂“言教不如身教” ,在家中能以身作則,孝順父母,堪爲子孫親眷的榜樣,家庭自然充滿和敬的氣氛。

  能慈悲待人:孔子曾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對于父母能感恩圖報的人,往往能進一步以笃實誠敬的態度對待他人。

  能盡忠職守:孝順父母的人深恐事業無成,讓父母蒙羞饑餒,所以做任何事都會兢兢業業,全力以赴。

  實踐孝親感恩的人不但能獲得善名美譽,連諸天163也都會爲之感動,經雲:“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順顔色不相違,一切災難盡消除,諸天擁護常安樂。” 中國曆史上因爲孝行而感得人、天助成善舉的事迹也爲數不少,古德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孝之極至,就是誠。只要有誠心,無事不辦。

  (2)未來福報轉無量:種好因,自然得善果。《涅槃經》說: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夠修得叁十二相164、八十種好165,是因爲佛陀于無量阿僧祗劫166之中,恭敬叁寶,孝養父母,所以今世才會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可見孝行感果之殊勝,輾轉無有窮盡。

  孝順父母,不但今世常爲人天之所愛敬,更可爲來生種下圓滿佛道之因,所…

《34、居士的學修要和出家人一樣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