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

  宗 舜

  200年7月講于柏林寺第13屆生活禅夏令營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非常有幸能夠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分享有關我個人在學習菩提心問題的一點心得體會。

   菩提心的教授是大乘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爲它關系到我們成佛的問題。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修菩薩道,最後圓成佛果,這是學佛人必須要關注的一項重要課題。

   從1992年開始,我開始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聽日常法師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磁帶,後來在我們蘇州的戒幢佛學研究所也一直負責《菩提道次第略論》這門課的講授。從1998年到現在《菩提道次第略論論》已經講了五次,我還有興趣繼續把它講下去。向菩薩發願,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我都要宣說這樣的法門,因爲它最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個完備的學修次第,所以非常重要。在這裏我這樣講,也是希望我們各位,如果真的想從基礎開始,深入了解佛教的義理和學修方法,我建議大家學一學《菩提道次第論》。

   我這次講演的題目是《發菩提心,報四重恩》。有關我們這次夏令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的主題,在開營式上,尊敬的淨慧老和尚做了非常精彩的解釋。他明確地說,“感恩”這個詞在我們佛教裏就是“報恩”。那麼,“感恩”和“報恩”是怎樣的關系呢?我就接著老和尚的意思繼續講一講。

   “感恩”就是感懷恩德,這個詞具有非常強烈的血性漢子的大丈夫氣魄。大家看幻燈片,我給大家演示一個資料。唐代有一個叫陳潤的寫了一首《阙題》詩:“丈夫不感恩,感恩甯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就是說,大丈夫真要感恩和報恩的時候,心裏升起了這種感恩的念頭,就可以用一滴感恩的血遍灑天地之間。它說明“感恩”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非常重的,它蘊含著承諾,蘊含著責任,蘊含著對衆生深切的感恩與報答之情,所以感恩這個詞是個非常非常重的詞。

   在《雜寶藏經》裏面,有段短短的經文,就幾句話,就是一篇經。

   《雜寶藏經》卷第五(七○)長者爲佛造講堂獲報生天緣

   爾時王舍城,頻婆娑羅王,爲佛造作浮圖僧房。有一長者,亦欲爲佛作好房屋。不能得地,便于如來經行之處,造一講堂,堂開四門。後時命終,生于天上。乘天宮殿,來供養佛。佛爲說法,得須陀洹。比丘問言:“今此天子,以何業緣,得生天宮?”佛言:“本在人中,造佛講堂。由是善因,命終生天。來至我所,感恩供養。重聞說法,獲須陀洹。”

   它講的是有一位長者爲佛建造講堂後,獲得升天的果報。因爲他在人間造佛講堂這樣的善因,升到天上,升天後又來到釋迦牟尼佛這裏“感恩”供養。這個經裏明確用了感恩這個詞,所以說在經典裏面,感恩也是有用的。

   另外,我們看到的更多詞是“報恩”。報恩的涵義在佛教裏面有它自己獨特的內涵,那就是酬報恩德的意思。在佛教裏,我們一般地把這個詞專門用來指報謝父母、師僧、叁寶、國王或者是國土的恩德,這個詞具有這樣的涵義。在宋代,梅堯臣做了一個記,叫《雙羊山會慶堂記》,他說:“堂之前許其置佛,報恩奉佛兩得焉。”也用到了“報恩奉佛”這樣的詞語,可見是相襲已久,在佛經這樣的內容就更多了。

   有一部翻譯得很早的經典叫《雜阿含經》。在《雜阿含經》的第四十七卷裏面就講了佛當時在講法時,聽見野外有狐狸在嗚嗚地哀鳴,于是佛就借著這個狐狸的鳴叫爲大衆說法,他說的就是關于報恩的法。他說,你看這個狐狸因爲身上長了瘡,很痛苦,很難過,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能夠把這個狐狸身上的瘡病治療痊愈的話,野狐必將知恩報恩。如果是一個愚夫他可能就不會懂得這個道理。佛講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連一個野狐因爲有病,如果你拔除它的苦難、痛苦,它都會知道感念你的恩德去報答你,那麼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當如是學。學什麼東西呢?就是知恩報恩。“其有小恩尚報,終不忘失,況複大恩。”可見,“知恩報恩”這個詞是非常有來曆的。大家現在在外面見到的最多的就是趙樸初老寫的“知恩報恩”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在經典裏的來源就是《雜阿含經》。

   下面我們講第二個內容,就是最應當報答的“四重恩”。剛才舉的經文的例子大家已經看到,世尊教導我們應當學習知恩、報恩。那麼,我們究竟要報什麼樣的恩、知什麼樣的恩呢?按照《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法,有四種恩是我們最應當報答的。

   第一種恩是“父母恩”。大家知道,我們一般講嚴父慈母。父親管束我們非常嚴厲,母親慈愛我們、對我們照顧得很周到,所以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作爲一個佛弟子,必須要感念父母的慈悲之恩。按照佛經的講法,認真地孝養自己的父母,供養他們所獲得的福報和供養佛陀是沒有什麼兩樣的。

   在這點上,佛陀親自爲我們做了典範。佛陀出生後,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升到忉利天宮,他後來被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撫養成人,他的母親並沒有把他養大,但對他有生育之恩。佛陀爲報答母親的生育之恩,曾經專門現神通,升到忉利天宮爲他的母親說了叁個月的法,然後乘著寶階從天宮上下降到人間。世界上第一尊佛像,就是從這裏來的。因爲當時的優填王很思念佛陀,叁個月沒見到他很想念他,怎麼辦呢,就請了一個非常善巧的工匠到天宮,照著佛的樣子刻了一個旃檀的佛像,從此以後,佛像就開始流傳在人間了。佛陀作出了一個報恩的行爲,是他對母親恩德的報答。

   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去世以後,他親自爲他的父親擡金棺,就是我們說的棺木。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盡管佛陀是一個人天的師表,是“四生九有”崇敬的對象,但是在對待父母的問題上,他表現出來的仍然和普通人沒有兩樣。世間人所盡的一切孝行他都去做,爲什麼呢?他要爲我們樹立起一個報父母恩的榜樣。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如果令父母生煩惱,這樣學佛可能就有一點問題,這個問題將來我們有機會再慢慢討論。

   另外我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目犍連尊者的例子。

   佛的弟子中有兩位是神通第一的,在比丘中是目犍連尊者,在比丘尼中是蓮花色比丘尼。目犍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以後用神力觀察,發現他的母親墮在惡鬼道中受苦,于是就拿了一缽飯去送給他母親吃,哪知道他母親由于自己的業障很深,飯抓到口裏的時候,在口邊就會變成燒著的炭火,不能吃。于是目犍連尊者非常痛心,就飛奔到佛那裏尋求解救的辦法,于是佛就爲他說了一部經,叫《盂蘭盆經》。到今天爲止,每年中元節(七月十五)寺廟裏做盂蘭盆供的習慣就是由目犍連尊者的故事裏來的。在過去還有一出戲,叫《目連救母》,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你們看這樣的兩位聖人,他們都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實踐對父母恩德的報答。這是第一重恩。

   第二重恩,是我們應當回報“衆生恩”。爲什麼說衆生恩值得我們報呢?大家對這個恩可能多少不是特別能理解。因爲我們一般把世間人分爲叁類,親人、仇人和平等的、不親不疏的人。就像我們走在街上,來來往往的那麼多人,絕大部分和我們沒有任何關系,這些人我們常歸于不親不疏那一類。與我們來往的要麼就是親人、要麼就是仇人、要麼就是平等的好像沒什麼關系的人,但是佛在經典裏告訴我們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因爲從無始的生死輪回裏面,衆生不斷地互爲父母,就是說,你是我的親人,我是你的親人,我們之間都有這樣的親情關系,只不過是我們忘記了而已。因爲我們一切衆生在無始以來,在六道生死輪回,多生多劫裏互爲父母。正因爲我們互爲父母,所以我們不能去損害過去的父母。比如說你跟某某人有仇,表面看來他今生是你的仇人,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也許在我們過去一生中,他是我們最大的恩人,而今天某種因緣使他變成我們的仇人,我們沒有報答他的恩德,反倒要想傷害他。作爲一個人來說,情何以堪啊!所以我們要把一切的衆生,視同和我們現在的父母一樣沒有差別,這樣才是報答衆生恩。這是我們應當報的第二重恩。

   第叁要報答的是國王恩,也叫“國土恩”。這個國家養育了我們,這個國土成就了我們。過去叫國王,現在我們叫國家領導人,但是不管國家領導人也好,國王也好,他們于我們都有恩德,這點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在中國,愛國和愛教從來是聯系在一起的。東晉時候的道安大師就講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就是說不依靠國王的力量想要興隆佛法的事業是不可能的。過去江澤民主席曾經送給這一世的班禅大師一塊匾額,就叫“護國佑民”,保護國家、佑護人民,這就體現出國家領導人對我們在宗教,特別是對我們佛教的尊重。如果沒有這種尊重的話,就比如典型的例子——“文革”,掃蕩一切傳統,宗教也在其中,整個都被破壞殆盡。如果不是一個開明的領導人,我們佛教想有今天這樣一個發展是不可能的。

   所以說,我們需要這樣的國土對我們的承載,需要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我們從內心要給他們善良的願望,要給他們美好的祝福和加持,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想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國土,包括我們的佛教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關于這個恩,希望大家回去以後,認真地細細思惟一下。這是第叁重恩。

   第四重恩,叫“叁寶恩”。我們所說的報叁寶恩,就是報答“佛、法、僧”這叁寶的恩德。

   首先看佛寶的恩德。佛寶就是我們說的佛陀。按照經典的論述,他具有六種很微妙的功德: “第一,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一者無上大功德田,二者有無上大恩德,叁者無足二足以及多足衆生中尊,四者極難值遇如優昙華,五者獨一出現叁千大千世界,六者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具如是等六種功德,常能利樂一切衆生,是名佛寶不思議恩。”第一,佛寶是我們的無上大功…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諧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