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石注 楊州 石成金天基 撰集
金剛經石注自序
西天佛經甚多,惟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乃禅宗之至寶也。予參悟多年,因著金剛經石注一部,愚注與衆不同,每節分注論講證四段,仿張居正四書直解例,先逐字破義,後以淺言直說,意在闡明佛旨,學者只須由此參悟,自得正果,而不錯矣。
略曰:此經注解極多,大半隔靴撓癢,須要實悟真參,才得心明性朗。我今直說根源,不用狐思亂想,但能至誠受持,開卷了如指掌。書內文載讀法十條,辟妄十條,以及總旨辨異,極簡極明,但此書每部計一百二十頁,予發願印送一萬部,奉送二年,已足如願,自愧力薄,不能又送。倘有善信,隨意買紙,予出印板聽刷,分文不取,共勷勝舉,凡求如願,功德不亞于河沙寶施也。
但願人人福壽長,此邵子語也。予于人情世事,無論大小雅俗,但有利益者,俱以淺言,刊書行世,正續共取,初集,二叁四集,亦可聽便編定孝弟忠信字號,但此書若能正續全得,庶可盡悉,善體略者,自必心賞神怡,福壽綿長矣。賜教者,可至揚州府西,升平街圈門內,便是小齋。
金剛經石注自敘
西天經典甚多,惟金剛經是諸經之根,經中所說,悉成佛作祖之密旨。自唐宋元明以來,注此經者,何止數百余家,各皆極意剖析,總爲指引迷途,開悟後學,功甚大而慧甚普矣。諸家講注語義,各有是否,欲求其詳明折衷,竟亦寥寥,良由以語傳語,大都紙上鑽研,未從實地,參悟而得,又何怪其然耶!殊不知,此經乃如來心法,衆生性源。佛本無經,經亦無說,因一切有情,淚于外誘,昧其本靈,顛倒昏迷,輪回苦海,極可悲痛,是以如來作此真空無相之說,不過爲衆生解粘釋縛,還其本來面目,何啻暗室明燈,冥空杲日。若能領悟,立證菩提,幸誠萬萬矣!今窮鄉委巷,但有善信之人,皆知讀誦金剛尊經,及叩其義理雲何?則懵然不解其謂,雖有學者曾聽各師所講之論,常覽諸家所著之書,或屬言繁,或成義雜,徒令聞者見者,是非可否?茫然不知適從,豈不以如來至妙之心法,緣此而未即明傳,深可浩歎哉!愧予一介書生,自知本靈半爲外誘所淚然,而身雖在家,頗有出家之行,每于儒書之暇,最喜誦讀此經,是以究心于此者,已二十余年,凡講此經之堂,無論遠近,予必先到;注此經之書,不拘深淺,予必悉觀。雖聞見甚多,奈異同不一,自尚未的,又何以曉示將來?獨有儒士王化隆所注,盡發如來精微,又且脈絡貫通,簡明確當,不繁不雜,功亦大矣!惜注中間有與經文未透者,亦有與經文相左者,是猶玉中之瑕,予不揣愚昧,重加較正,刪其偏背,補其遺漏,另自直解,名之曰石注,凡如來只字片言,悉由予一己之愚見,參悟評定,期歲書成,因發願镂傳,印送萬部,用廣如來之慈悲,大啓衆生之智慧。今而後得書諸善信,緣經求法,因法悟覺,令真宗了徹,密谛通明,出生死途,登菩提岸,滅無量罪過,獲最勝福田,證果人天,永臻快樂,始信金剛經所說,悉是佛祖最上之密旨,而予之所言,真實不虛也。在予此注,不過爲人指引途路之方向,令行者不至錯入崎岖迂回之境,他日有幸,或于如來會,結一指引之因緣已耳。願諸善信,早悟本靈,同歸西天極樂,上不負如來垂示之盛心,下不負予一點指引之微念,誠大快也。
康熙四十一年歲在壬午仲陽月之吉旦良覺居士石成金天基撰並書
金剛經石注凡例十條
此經流布于世,傳本多誤,陰冥之間,惟以壽眷永慶寺南唐道颙法師石本爲正,今予此著,悉照石本訂正,凡有增減錯誤,俱逐細更改,一字無僞。
#此經,分叁十二分,相傳自梁昭明太子,但天衣無縫,割裂爲繁,且如推窮四果,漸至如來政緊關,昔在然燈,何單承莊嚴佛土,又色見聲求四句,原與下文一氣潆泂,勢難以刀斷水。然而品節有序,讀者賴以記述,今予此著,止將各分標存細字于傍,可以不必雜于經文讀。
#此經,他本前列開經啓請淨口諸文,是皆後人所添,亦可不讀,今予此著悉刪。
#此經,世刻甚多,大都付諸梓人,予幻習宋字,雖未精工,略堪供寫,今予此著,一字一葉,俱系親筆書寫,較對明確,始付刊刻,讀者只照此本,可信無誤。
#此經,世傳非高僧口授,不可擅讀,恐音韻舛誤,致獲罪過。予拜詢多僧音韻,各有異同,今予□加考訂,授是則從,授非則改,各將直音,用小字注,附每段之下,讀者只依此音,無誤。
#此經,古今注解極多,今予此著,每段類分注論講證四字,蓋將正文中字句,逐一破解,統以﹝注﹞字領之;凡議論正文之源流,或辨論他注之是非,則以﹝論﹞字領之;其﹝講﹞字,所雲悉體順如來須菩提口氣,演發本文之妙義;若﹝證﹞字所領,則雜引古今成語,或儒書,或僧語,或偈頌,或詩歌,惟取剖明本文之精微而已,四類惟講字,每段俱有其注論證叁類,若本文已明,或講中已有,則不重列。自刻經注以來,似未有如予之淺明分晰也。間有幾注,不從予之改定立正文者,取其通俗也。
#此經,他注或另以正經,先刊全本于前,次複逐綱重注。試看儒家四書朱注,世有只讀正文者,竟將有注之書讀之,何嘗另周正文。今予此著,將經文高列一字,讀者可以對讀,不必另本,亦不必梵本。
#此經,今予所著,言雖淺近,悉皆演發如來心義,予既分晰注解,又複親筆書寫,又複獨力刊印,成書虔誠敬送,得書善信,務要時置案頭,或誦讀正文,或領略注解,或參悟旨趣,或爲人演說,否則不妨轉送普利,最不可束之高擱塵封,更不可雜于小說曲本中,非獨負予苦心,亦且獲罪甚大。
金剛經辨異
金剛經句字增減同異,從無畫一如。是名般若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是名凡夫叁句;若非無想,若字;即非第一波羅蜜,即字;爲利益一切衆生之下故字;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之下,世尊二字等,皆古本所無。如是故名阿那含故字,是微塵衆甯爲多不之不,須菩提言四字等,皆古本所有。如前文應雲何住,不同後文雲何應住,曆辨既詳,雲棲伸公鎞,刻尤加囑,蓋前問功夫下手,後問無我是誰爲之?經意自別。又見舊本因避高麗諱,改即爲則,凡即通作則。後見海虞嚴公諱微,折中諸辨,謂合兩之義爲即,相仞之義爲則,即可用之相仍,則不可用之合兩歎,譯者複作不易其言,而即與則,兩字之從違遂定,大抵等閑應用則者,但隨文義,輕折庶全旨,即非之即,更得顯出玄微。既定一卷持誦,並佐同志參稽,聊引申學問中慎思明辨之意,若曉曉自诩辨真,則吾豈敢。
金剛經辟妄──一切佛經俱應作如是觀
何必靜室
世人誦經,多覓靜室,殊不知堅誠全在于心,而不在于境也。本心若靜,雖居鬧市叢中,亦是深山僻地,試看吾儒善讀書者,蓬門圭窦,挂角而讀,帶經而鋤,竟以成功,何在書房之靜乎。
何必出家
出家原爲脫離此挂礙,每見有等出家僧人,貪戀之心仍在,名雖出家,實則與在家之人無異,如此出家,反不如在家,而有出家之行者,轉爲上等。試看古今在家善信,得悟菩提者甚多,如傅大士、龐居士諸公,俱有妻子塵累,于道無礙,可知全不在乎出家也。
何必清晨
清晨誦經,取其至誠,要知心若至誠,雖午晚十二時,無一非誦經之時。意到即持,斯爲得之。
何必啓請
經中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可見此經,或是誦讀,或是解說,諸天神不召即至,何須啓請。即其開經文,淨口等咒,讀之不多,不讀不少。
何必設像
對佛像,意在起人敬畏。殊不知經中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雲: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乃知莊嚴以及佛相俱在心之誠否?心若不誠,雖時刻與聖像不離,亦何益矣。
何必敲魚
木魚鍾磬,取其音韻節奏,無亦不礙于道。
何必急誦
誦經至在口讀其文,心思其義,只要字句明朗微旨了徹,雖低默讀誦,俱爲上乘。若是急急趕讀,含糊圖快,未免到口不到心,縱然讀過萬遍,經義不解,原與不讀者相同;又有高聲朗誦者,徒損其氣,亦甚無益。
何必跪諷
參悟經義,不拘行住坐臥,無有不可,何必專在于□。
何必梵本
佛法原不系于文字,即此金剛菩提名字,亦是強立,何況拘其經之書本梵本耶!不論囊內之金珠瓦礫,只論外包之錦繡布帛,吾甚惑之。
何必全部
吾輩在家俗人,難免塵勞緊冗,非同出家閑人可比。假若正在誦經之際,忽有緊急事務,必俟此經誦完,豈不遲誤。果有緊事,但須記著經中分數,就此止住,俟事畢,再來補完,未爲不可。至于此經注解,非細加參詳,則妙義不明,若人事匆忙之際,何能全讀,須知塵事稍閑,隨便看一段,可得一段之益,解一分即有一分之功。試看六祖,當日只聞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即證菩提,可見惟在學人心悟如何,豈計其語句多寡耶。
金剛經總論
夫人自二五凝成以來,賦此虛靈不昧之良,莫不各有一卷真經;及其知誘物化之後,本真旋失,名雖爲人,實無以異于禽獸。抱樸子有言:人生覆帱間,自幼而趨壯,自壯而趨老,一失一口,如牽牛羊以詣屠肆,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可不畏哉!所以我佛不得已權誤(編者注:「誤」疑是「設」)方便,引提迷人,何者爲性命,何者爲修行,強而名之曰經。若有豪傑丈夫,自悟本體,如何不假言诠,則真經露矣。這真經,人人本有,個個不無,不因聖而會(編者注:「會」疑是「增」),不因凡而減,不用文字,不必注解,不勞刊印誦讀,要知,即刻就知,一些不難,若或不知,萬般費力,到底不知。只要有此真經,一切經典,都無用處,雖列錦軸牙簽,只爲供奉之具耳。如若真經不知,不得不請出環函,研窮蘊奧,晝夜參詳,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
《44 金剛經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