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1)

  夢參老和尚主講:《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之漫談

  在還沒有開講《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之前,我先跟大家漫談一下。

  我們學一部經,要如何學好、學會?學了經就要去做,要跟我們自己的身心結合。也要懂得因緣法,因緣具足了,一切事物就成了;因緣不具足,這件事就成不了。我跟諸位道友分別了半年,在這半年當中,我去了很多的地方,例如臺北、大陸、美國,這就是“因緣”。“因緣”的涵義,就是我們做任何的事情,一定是有前因的,就看緣是否具足?緣不具足,這件事就成不了!不論任何事物,都不會成就。但是,所有的一切因緣又都是假的,所以說因緣法沒有實體。我們也會講“緣起性空”,這部經對這個問題,講得很多。

  我們在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前,需要大家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一個忏悔心!我聽到很多人說:“我雖然對于別的事不了解,可是對自己,我還不了解嗎?”我說:“我雖然出家六十多年了,也還是不了解自己!”大家聽了可能覺得很奇怪。不但我不了解我自己,恐怕你們諸位,除了聖人和菩薩之外,不了解自己的人太多了!大部份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過去做的是什麼嗎?不了解過去的因,現在所受的果,也就不認識。爲什麼我會受到這樣子的痛苦?爲什麼這個災難會降到我的身上?每一位道友,可能都有這種經驗:遭到冤枉!受了委屈!“這件事根本不幹我的事,別人說來說去,最後就落在我的頭上。”你認爲很冤枉,這是因爲你不知道過去的因,不了解自己。

  也有人跟我互相漫談說:“這個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我說:“那是你的看法!”他問:“師父!你怎麼看?”我說:“沒有半點不公平的!非常的公平,特別的公平!”我說這句話,大家可能心裏不太能接受!你所受的一切,都是自己作的。你自己作的,自己受!怎麼不公平?因爲我們沒有智能,對很多的事物看不清楚,才認爲這件事很不公平。你過去冤枉別人的時候,自己曉得不曉得?我說:“現在你被人害了,你曉不曉得你過去也害過人?”

  我們就說大一點的問題好了!日本人侵略中國,殺了很多的中國人,現在的日本人生活還是很好,經濟很發達,中國人卻受這麼多的苦。他問我怎麼看?我說:“這件事很公平。”他問:“這怎麼會公平呢?”我說:“被殺死的那些人,都已經四、五十年了,這些人現在已經投生到日本,到那兒去享福了!而那些殺人的日本人,他卻生到中國來了。大家換位置看一看,受一受。”

  如果是從無量劫的因果觀點來看,非常公平。我說這些話,就是希望諸位道友,學《十輪經》的時候,要用這樣的忏悔心來學。

  這部經有一品,叫〈忏悔品〉,就是要我們忏悔過去的罪業,把罪業忏悔清淨,有了智能,你就會知道了。大家事先要有思想上的准備,你不知道過去做過什麼事,《十輪經》就告訴我們,你過去做些什麼事,現在要受什麼苦難,爲什麼你會生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你不生,極樂世界你不生,兜率天你不生,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你也不生,卻生到這個時候的娑婆世界。爲什麼?因爲你作了這個業!既然有這個業,自己受,這是很公平的,沒什麼不公平。因此《十輪經》就像是跟我們畫像,讓我們知道自己的一些罪惡、一些錯誤,內心就不會不平了!

  這一次我們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的時候,我自己都沒有什麼信心,因爲找不到古人的講述,找不到參考資料。那就可能會說很多錯話!我們以前所講的經,古人都講過好多遍了,有參考資料可以參考,說錯了,還可以推诿一點;那些大德都是這樣講的,跟我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這部經別人沒有講過,就推诿不了。

  我先從千佛開始講,讓大家認識我們現在,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在這個千佛的當中,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代。我們處的這個時代很苦,而我們受苦的因,是過去的業很重,造的業很多。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人類壽命特別短,只有一百歲。我們看一看七佛的時代當中,以我們這個時代最好。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這麼大的願力,他在這個時候來。如果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時候出世,我們就連這個道理也不知道。因此,一旦我們認清這個時候所受的痛苦,那麼,心裏就會平靜了!等到你學的時候,也就會知道要怎麼去學。

  另外,這部經的份量很重,我們學習的時間會長一點。不像《金剛經》或者《彌陀經》、《心經》,可以很快就學完。這部經不行!不過,它的品並不多,總共只有八品十卷。大家可以打開第一卷看一看,〈無依行品〉、〈有依行品〉就占了五卷;再加上前面的〈序品〉及後面的〈獲益囑累品〉,除了〈十輪品〉,中間幾品卷並不多。〈十輪品〉是講:用佛的十輪來對治凡夫業障的十輪。其次是〈忏悔品〉、〈善惡業道品〉及〈福田相品〉,雖然品卷不多,裏面的道理還是很複雜。

  在〈序品〉中,是佛贊歎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禮佛及贊歎佛的功德,所以在〈序品〉中沒有什麼大意可講的。但是〈十輪品〉的大意就不同了!用佛的十輪來對治我們現在的十輪。

  我們學習這部經,要有方法。一定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這部經就是告訴我們,要怎樣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別再去造業,別再去作錯事!因爲作了之後,等到要受的時候,你會受不了,會很痛苦的。若是能結合日常生活來學習,我們經常講“佛的十智”或是“佛的十力”,你要對照、學習佛的業,用佛的那個“業”,把我們的業轉化成佛的業。這就是說:你的一言一行,口裏說話的時候,身體有所作爲、有所動作、心裏所想的時候,就加以對照。你要在這些具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在事上來學習。學完之後,對照自己,漸漸的改正,就愈學愈深入,不會生厭煩的,也能夠很快的進入!

  如果不是這樣學,你是進不了的。就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來說,這部經是由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跟《地藏經》,或《占察善惡業報經》,在文字上的翻譯有些不同。因爲有些大德,是用“意譯”翻譯的,是根據我們的生活、人情、語言及一切習慣來表達。玄奘大師有感于這種表達有失真實性,恐怕與印度佛陀所說的原義有所出入,所以他是依文,也依義來翻譯。多數的文字是印度原來的文字,看起來比較生疏。平常經文中見到的名相,例如:“佛、世尊”,在這部經中,它稱爲“薄伽梵”。

  就像我最初到西藏去學法的時候,不只是經典上的文句,很難學習,就連說話也很別扭,很長的時間都改不過來。好像我們說要請你吃飯,或請你喝茶,他不是說:“請吃飯”或“請喝茶”,而是說:“茶吃請”,或是“飯吃請”。你聽了很別扭,說起來也很別扭。在這部經文中,有很多地方是這樣子的。懂得它的用詞,當我們說的時候,就會把它顛倒過來,把它的涵義轉換過來。看這部經的時候,也應當這樣看。

  經文中有些“比方”。所謂的“比方”就是在法義上,怕你不懂,所以拿別個意思來比喻,那樣你就懂了!但是一經過“比方”,雖然懂了,義理卻相距八萬四千裏!例如說“空”,佛教經常拿“空”來比喻我們的“法性”,比喻“自體”、比喻“實相”。我們把它完全理解錯了,就說:“空了,什麼也沒有了”!因此落了“斷見”。

  佛教的“空”,不是這樣的空!它不離開“物質”,它就是“顯”物質才說空!這個“空”就是在“具體的物質上頭去空”。就像說你這個“人”是具體的,還在啊!“是空的”。佛法是這樣的涵義!不是說“空了”,就沒有了。這裏僅僅是舉個例子而已,在經文裏面,像這一類的例子很多。

  又例如說,《十輪經》的〈序品〉講到地藏菩薩,因爲這部經主要是以地藏菩薩爲說法主的。但是經中的地藏菩薩是隨喜而來,有菩薩僧、羅漢僧及凡夫僧,大家聚會來說《月藏經》;當這部經快說完的時候,地藏菩薩才隨喜而來,並不是爲了要請經說法而來。而佛就藉此因緣,說地藏菩薩的功德,而地藏菩薩也贊歎佛的功德,這部經的因緣就是這樣引起的。在講這部經之前,是講《大乘大集月藏經》。《月藏經》剛一圓滿,地藏菩薩就來了,他來的境界相,大家在經文中一看就知道了。

  洪居士所收集的資料當中,收集了地藏菩薩有關的經典,像:《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十王經》、《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地藏菩薩儀軌》,地藏菩薩的《叁國靈異記》、地藏菩薩的忏本、占察的忏法,這些都是屬于地藏菩薩的法門。你只要通達了一個,其它都會有所聯系。《地藏經》跟《十輪經》是相通的,但是不同之處,就在“轉衆生的業”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十輪經》是修止觀的,《地藏經》是只要造像、拜忏,能夠念地藏聖號,就算修行了。《占察善惡業報經》,有關修行的部份我們還沒有講,也就是在《占察經》的下半部。

  《十輪經》最初是教你怎樣修行證入“禅定”,不入禅定,是成不了道。它一開始就教你一個從淺入深的方法,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也就是“數、隨、止、觀、轉、淨”這六個字,你若是會起修了,就很不容易。

  我們大約知道地藏菩薩給我們的教授方法,都有些什麼方法,這些資料都包括了。不過,當中有一項:“佉羅山是地藏菩薩的淨土。”我對這種說法不完全作如是想。因爲當時佛陀在佉羅山說法,正要說完時,地藏菩薩從南方來了,這就說明了佉羅山不是他的淨土,如果是他的淨土,他又何必從南方來呢?而且《占察經》及《地藏經》都指出地藏菩薩是從南方來,從哪一個南方呢?這個時候是在佉羅山的南方!那個時候,是忉利天的南方!“方無定方”!

  我的想法是:哪裏有地獄,哪裏是無佛時代,哪個地方最苦,哪裏就一定有地藏菩薩在…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