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文珠法師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

  一、講座的緣起

  二、經題的含義

  叁、翻譯的時代

  四、經文的解釋—應當誦念

  五、經文的解釋—八大人覺

  六、經文的解釋—總結經義

  佛說八大人覺經

  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數。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一、講座的緣起

  各位嘉賓,各位會友:今晚有機會在這裏與各位見面,共同研究佛法,真的教人興奮。特別是各位在公余課後,竟能放棄周末豐富的娛樂節目,移駕莅臨,參加本會舉辦的周末講座,可見各位愛好真理之精神,令人感佩!

  本會(香港佛教青年會)成立之宗旨,固然是在于發揚光大佛教文化,推動道德教育,及展開社會慈善工作;但我們對于青年一代之思想與生活,特別關心。因爲本港是物質文明的繁榮都市,一般青年處身其間,若無正確思想的輔導,與缺乏正當之活動,那是很容易被社會歪風所感染,以及物質的誘惑,而誤入岐道。

  本會同人有鑒于此,除了每月定期在政府大會堂舉行佛學講座,以啓發青年之正確思想,促進其對佛教與人生之認識外;更于本周末起,在本會會所舉行周末講座,同時放映佛教道德教育的幻燈片,以及科學益智的電影助興。一則使本會同人藉此機會,聚首一堂,聯絡情感,增進友誼。次則使青年會員獲得有益身心的活動,籍以培育道德的情操。再則使普通會員及愛好真理的社會人士,在工作之余,有機會揣摩真理,共同找尋精神食糧;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豐富,更有意義。可謂一舉叁得,實在是針對現實的需要,而且是非常有意義之盛舉。

  本講座之所以定名爲周末講座,而不加以佛學兩字,用意是凡有關學術、藝術、以及道德修養等問題,都可以在本講座提出討論;故本講座研究範圍極廣,並不僅限于佛學。唯今始創于茲,未曾聘請名學者出席主持之前,暫時由本人擔任主講。

  本會每月在大會堂舉行之佛學講座,其特色是在于佛學專題演講;但本周末講座,則將以較爲有傳統性的研究姿勢出現,必須以一經、或一論作爲依據。最初本擬選講維摩經,但該經文繁義深,以每周一次計,必須很長的時間,始可講完,唯有選講此義精文短的八大人覺經,作爲我們研討的資料。

  本經的文字,雖然短小,然其內容,卻非常豐富,不但展示佛教小乘獨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同時展示佛教大乘積極救世的精神。既令人明白宇宙原理,認識人生,克製自己,實行堵塞內心貪欲的泛濫,息滅嗔恨的火花,取消愚癡迷惑的顛倒執著,放棄物質的追求與占有;而以寡欲知足,常行精進的態度來“修心聖道”,謀求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爲,克服現實生活上的煩惱魔障以自利。同時鼓勵人“廣學多聞,增長智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教化衆生,平等布施,慈悲救濟以利他。使我們在自利利他的行爲中,開發智慧,長養慈悲,建立正覺的人生觀念,實行有益自他身心的活動。何止可以趨吉避凶,滅罪生福;還可以斷煩惱,出叁界,趣菩提,“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當哲學與科學,都無法揭開宇宙的秘奧,令人們對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獲得正確答案與指示的今天,人類的思想愈加混亂;人類精神的貧乏,已經面臨破産階段;我們的確需要佛陀真理的啓示,以澄清人類的思想,糾正人類的錯覺,令所有徘徊在歧途的衆生,都共同獲得佛教真理之光的照耀,與慈悲的救濟。可以說:本經是人生旅程的指碑,學佛的明燈,亦是青年人擴展德性的指南;實在有益于世道人心,非常值得我們的研究與學習。因此,本人特別選講此經。

  二、經題的含義

  佛說八大人覺經,是本經的名題。其中有通有別。凡佛所說的,不管是大乘或是小乘的教義,都可以名之爲經。因爲經者:法也,常也。凡佛所說,都是以真理爲依據,不但能夠豎立我們做人的正軌,同時教導我們學佛修行的方法,作爲成佛的真因。而這些正軌與方法,不若世間一般學說之新陳代謝;而是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的真理。所以經之一字,通于佛所講的一切經。

  佛說八大人覺等六個字,是屬于別題,別限于本經。

  梵語佛陀,譯爲覺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總稱。覺的反面,就是不覺,不覺即是迷。芸芸衆生,寄迹于天地之間,誰能揭開宇宙底秘奧?又有誰能認識人生的本來面目?至于人生爲甚麼有生老病死,衆苦交煎?人生爲什麼有悲歡離合,成敗得失?爲甚麼人間總是是非錯亂,黑白倒置,善者遭殃,惡人橫行無忌?爲甚麼邪與正、善與惡、愛與恨、毀壞與建設、歌頌與讒謗、擁護與陷害,總是永遠追隨在一起?爲甚麼?爲甚麼啊?盡管你不斷地追問;但世間一般的學說,都是無法解答的。結果,人們爲了生活,更爲了生存,只好抱看懷疑的態度,驚奇的眼光,與恐布的情緒,投入病態的社會,依世起倒,隨俗浮沈;但求獲得生活的面包,此外,就是一無所知了。所以,人生是迷惘的、困惑而又苦惱的。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號名悉達多。悉達多太子,在未成佛前,同樣的對人生感到迷惑和困擾;但悉達多太子,是一位非常之人,而且有非常之頭腦,非常之意志,與非常的抱負與魄力。所以,當他對人生的問題,百思莫解時,便毅然舍離王宮富貴榮華的享樂,抛棄人間的名利權勢,拿出生命的勇氣與毅力來,掌握生命的孤舟,駛向真理的彼岸,進入真理之宮,以其特殊的智慧—始覺智,發現人性中原本具足的本覺理——佛性;于是如夢初覺,如醉初醒,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成爲宇宙間究竟覺悟的大聖人。自此,即本著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精神,深入人間,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以及發掘真理的經驗與方法,公開介紹給一切衆生,希望一切衆生,也和他自己一樣,成爲宇宙的大覺,這就是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

  梵語釋迦,譯名能仁;牟尼,譯爲寂默。能仁是慈悲的代表,寂默是智慧的代名詞。所以釋迦牟尼,是慈悲與智慧的綜合體。

  佛的慈悲,不同于一般人的愛心或博愛,一般人的愛心是自私的、有限的,只能愛自己的子女或親戚朋友,與自己無關的人則不愛。至于所謂博愛,亦只限于人類,至于人類以外的生命,何止不愛,反而將之作爲殺食的對象呢!雖然,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孟子曾經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種恻忍之心,善則善矣!可惜結果,他只是說:“是故君子遠庖廚也”而已,連他自己也沒有戒殺放生,停止食肉。佛的慈悲,則不只愛護一切人,同時愛護凡是有生命的動物;不但冤親平等的拔除一切衆生之苦,同時給予一切衆生之樂,所以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屬于人性的至愛。

  佛的智慧,也不同于一般人的智慧。因爲普通人的智慧,只限于世代相傳的經驗,或是日常生活做人處事的一般知識,即使是科學的知識,其研究對象,亦只限于現象界的物理,始終無法發現宇宙人生的真理。佛的智慧,既然明白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又明白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止深刻透徹,而又圓滿無缺,屬于衆生本性最高層次的原始智慧。所以佛,是一位大覺大悟的聖人。那麼,佛所講的學說,當然亦是大覺大悟的至理名言,是千古不滅的真理。本經中所說的八種令人覺悟的道理,就是千古不滅之真理的一部份。

  “佛”,是指釋迦牟尼佛。佛是能說法的人;“八”,是數,屬于本經所說的八種道理;“大人”,是接受佛陀的教化,信解受持本經的菩薩。“覺”是佛菩薩所覺悟的道理。

  大人的反面,就是小人;然大人與小人的含義,要視乎各地風俗習慣而定。日本,指成年人爲大人,幼年的小童爲小人。而中國儒家的孔子,則以君子爲大人,君子之反面是小人。君子代表正義、道德、學問、與良善;小人則反是。論語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又說:“君子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是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所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尊德性,道學問的賢聖,而小人則是見利忘義,智者所不齒的壞人。

  本經所說的大人,卻是指大乘的諸佛菩薩,而與之相反的則是小乘聖人。因爲小乘人,但能自利,不能利他;只是自覺,不能覺他。諸佛菩薩,既可以自救,又能救人,所謂: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其思想與行爲,精神及智慧,都是崇高而偉大的,故此…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