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圓瑛法師著
清涼書屋標點
序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爲穩當第叁
念佛有勝方便第四
念佛能消業障第五
念佛莫求福報第六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念佛具足叁學第九
念佛普攝群機第十
念佛可度衆生第十一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集白雲法師撰《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
念佛十大利益
序
淨土法門,普被叁根,實如來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九界齊資,乃衆生速出苦海,頓預蓮池,心作心是之良谟。此之一法,爲一代時教中,仗佛力之特別法門。不可與一切大小權實,仗自力之諸法門同論者。世多不察,稍聰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視修持之人,鄙之爲愚夫愚婦,若將浼焉。是讓此即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于愚夫愚婦,而自己不願得之,可不哀哉!不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爲一切法門之發源歸宿法門。是故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果已叁惑淨盡,四德圓證,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請隨華藏海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菩薩之班,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之不思議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速圓佛果。能如是者,可謂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間之能事畢矣。尚須隨類現身,弘揚此法,作證佛果後之觀音、普賢,以期衆生鹹成佛道而後已。
光宿業深重,雖則五十余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能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近圓瑛法師,講演群經之暇,著《勸修念佛法門》之論,將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久已謝絕筆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舉大意,以塞其責雲。
古吳靈岩山釋印光撰(年七十八)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雲:“越叁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此經爲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我佛釋迦牟尼,觀見衆生,本來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奈爲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寶藏埋于宅中,明珠系乎衣裏,不曾喪失。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衆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諸佛世尊,無非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法華經》佛告舍利弗雲:“舍利弗,雲何名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佛之知見,即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衆生之叁德秘藏。諸佛悟之,而成等正覺。衆生迷之,則枉受輪回。當知迷悟雖殊,生佛本來平等。《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指衆生本具之佛知佛見,與諸如來,無二無別也。
“知見”二字,約根性說。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今但舉意根與眼根,故曰“知見”,實則六性唯是一性。如《楞嚴經》雲:“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無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今在衆生分上,被妄想執著所誤,則成爲妄知妄見。誠如古德所雲:“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當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是以佛爲衆生,開之示之。欲令衆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衣裏明珠,當下不求自得。
我釋迦世尊,開示衆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衆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念彌陀名號。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緣也。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觀察衆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叁根普被,六趣鹹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彌陀經》中,佛自解釋“極樂”名字雲:“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于是廣陳西方依正二報,種種莊嚴,發起衆生之信仰。次則普勸衆生,志求往生,人人應當發願。經雲:“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後則極勸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立念佛之淨行。經雲:“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上所引,《彌陀經》之正宗,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之文。我佛以信、願、行叁者,以爲往生淨土叁種資糧。果能具足叁資,必定誕登九品。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淺。信、願、行叁者,如鼎叁足,阙一不可。我常勸人修持淨土法門,于此叁資之上,各加一字,謂信必定要深信,願必定要切願,行必定要實行。果能如是,則往生淨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種:
(一)信釋迦如來,叁覺圓滿,四智洞明,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決定是對機之教,不會說錯的。
(二)信西方極樂世界,由彌陀如來,因地悲心,所發宏願,願後勤修萬行,功德莊嚴之所成就。決定有此極樂淨土,不是想像的。
(叁)信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贊歎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曆代賢聖,宏揚淨土法門,爲修行徑中捷徑。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古聖先賢,人人提倡。決定是真實之語,不是騙人的。
(四)信娑婆濁惡,爲衆生惡業之所招感。極樂清淨,爲衆生淨業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淨身口意叁業。淨業既成,淨土往生。決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虛诳的。
果然具此四種信心,縱使有人說,更有法門,超過念佛,勸我信仰。我終不爲所轉,仍是相信念佛法門,最爲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願者,略分四種:
(一)願不負己靈。己靈,即自己本具靈覺之性。此性爲天然之佛性,一切衆生,人人皆具。奈爲煩惱所誤,結業所纏,輪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深生信仰。自應發願,盡此報身,受持念佛法門,求脫生死,求生淨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負己靈也。
(二)願離苦得樂。我等隨業受報,生在娑婆五濁惡世,備嬰衆苦。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說不能盡。今以娑婆、極樂兩土對比,忻厭自生:
娑婆有叁苦:一、苦苦。五趣衆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經是苦,更加衆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壞苦。六欲天至叁禅天,雖然受樂,樂不久長,終有敗壞,故曰壞苦。叁、行苦。四禅天以上,雖然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未離生死。天報盡時,還要下墮,故曰行苦。
而極樂衆生,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但受叁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叁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冤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
而極樂衆生,有蓮華化生之樂,而無胎獄生苦。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變老苦。有自在安甯之樂,而無痛癢病苦。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離,數數死苦。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愛別離苦。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冤憎會苦。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求不得苦。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苦。
兩土穢淨、苦樂懸殊,故切願往生,離苦得樂也。
(叁)願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難進而易退。都爲環境惡劣,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或始勤而終怠,或改途而易轍。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盡,舍生易報,頓忘前修,不能繼續。來生作業,必當退墮。此土修行之難,如十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旋進旋退,如空中毛,隨風而轉;修行信心,須經一萬劫,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彌陀經》雲:“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譯雲“不退地”)。”故決定求生淨土,願登不退也。
(四)願親見彌陀。因諸佛出世,難得值遇。譬如優昙華,時時乃一現耳。古人雲:“佛在世時我沈淪,我得人身佛滅度。翻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汝我生當末世,釋迦已過,彌勒未生,欲見佛身,親聞佛法,甚爲難事。譬如孤兒,無怙無恃,殊可憐憫。既失乳養,又乏提攜,危殆孰甚!今極樂世界,彌陀慈尊,現在說法。憐念衆生,如母憶子。故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願見彌陀。縱然劫石可磨,而我此願不易。即使臨命終時,或帝釋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決定不去,何況余趣。又不僅願生西方,還要願生上品上生,誓取金臺,早得見佛,速證無生法忍。
如懷玉大師,精修淨業,一日見彌陀現身,天樂鳴空,手執銀臺來迎。玉心念,我一生精進,志在金臺,今只銀臺,則不肯往。佛亦不強,遂轉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進,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後,再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彌陀手執金臺重來接引。玉曰:“吾願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時空中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太守頌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爲挂金臺。”正如二祖光明善導大師所雲“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是也。
願之爲力也,大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全由彌陀願力所成。倘念佛有信無願,則信…
《勸修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