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
一、本品緣由
本品産生的原因,是由于弟子品而來。因爲在弟子品中佛命十大弟子們前去問疾,他們各述本緣,都言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任務只有落到諸位菩薩的身上了。又,在前幾品裏我們就聽聞了維摩诘居士的德高二乘,在此品看來,不但高于二乘,而且高于菩薩。另外,爲顯維摩功德智慧,及方便力,示現有疾,這是善體佛意,代佛弘揚,故可以總結:方便品中主說凡夫法,弟子品中主說聲聞法,本菩薩品中主說菩薩法。折衷疏說,“上品雖已斥小,未明彈偏,,欲明彈偏,”所以有此品自然出現。
二、菩薩意義
菩薩,是菩提薩陲的簡稱。漢譯,覺有情,即能使有情(衆生)覺悟。或,自己已有智慧之覺,尚余緣慮之情,來“留惑潤生”。有情是菩薩所化導的衆生,覺就是菩薩所求的佛道,具此叁義名菩薩。
叁、彌勒問疾
1、辭命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彌勒,漢譯慈氏,也叫阿逸多,譯作難勝。他已經得佛援記,一生補處,在釋迦佛教化因緣過後,他當來此土成佛,教化衆生。現在居兜率內院。正因爲他位居補處,是“衆情所宗”,所以克命他前去問疾。可他也“不堪任詣彼問疾”,並敘說被呵因由,這是因爲,維摩诘是金粟如來,已證無生,久住法身之位,而彌勒方補釋迦應身之處,故“以圓斥偏”是有威德的。
2、敘述昔日受折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春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兜率,漢譯知足。這些天人,受各種欲樂,深感知足,住六欲天的第四天。天王及其眷屬知彌勒後生此天,所以特來請教,彌勒便爲他們說不退轉的法門。大致有四種:一者,信不退轉,在十住中的初住位,因爲在十住以前的信心是很容易動搖的。二者,解不退轉,是七住位,到七住時,一切對佛法的理解不再退轉。叁者,證不退轉。初地破無明顯法身的時候,對所證的法有了把握,故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四者,念不退轉。七地前念有退轉,八地以上,菩薩念念增勝,流入法海,就不退轉了。彌勒雖沒有明示給天王說哪一種不退轉,但折衷疏中說:“以勸不退菩薩行”。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時亦生亦老亦滅。
授記,即聖言說與叫授,以心印心,印可所得果位日期叫記,通俗的說便是:佛印可某人某年某月當得何果位等等。現在,維摩诘問彌勒,佛曾經給你授記,盡此一生,當補佛位,即等覺後將成佛道的時候,那麼是用“何生”得以受記呢?因爲有生必有滅,所以以叁世來問他,如果說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過去了,不能說是生;未來生又未曾來,也不能說生;現在生是刹那變滅,念念不住的,更不能說是生;佛本人也在其他經中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即,我們這一生,也具足生、老、滅的,出胎的一瞬間也比在胎中老多了,依次沒有個可以執著的“生”。所謂:“一切法不生,我說刹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爲愚者說”。授記也是諸法之一,諸法既然時刻遷流不住,還有什麼授記的法得?若自己以爲有法可得,有位可補,這和佛圓頓微妙的法相去甚遠了。
從空宗觀點看,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從因緣生,緣生即沒有自性,沒有初、中、後可得。如空中鳥迹,“無有分齊”。從性宗觀點看,過現未叁世當體不生,同一刹那,哪有初生後滅的事?叁世不可得,彌勒一生受記無立足之地。其用意在于依漸次教,修行者有階梯可經曆,漸次證佛果。所謂從修行到證果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這使一般衆生看“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便會退悔。如果能“不曆諸法而自崇最,”“頓超直入如來地”或“一念頓超”“十地頓超無難事”,則衆生必不退悔,維摩的良苦用心在此可見。又,若位居補處,四十二分無明,再破一分便可成佛的彌勒尚且受诘,更何況二乘人的所學所修呢?同時應知二位都是法身大士,彼此心照不宣,以此抑揚方便推舉佛法究竟法門而已。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卻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前面一段經文是就“一生”說,今此段經文是就“無生”立言。維摩假設說,如果彌勒不是以“生”而是以“無生”得了佛的授記,請問,“無生”本是正位,已經在正位中還有什麼受記可言呢?正位對不究竟的二乘所證偏位而言,本無正位名言可立,“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生佛的分齊,連佛果菩提也不能安立,那有“受一生記”的說法呢?正如《金剛經》所言:“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燃燈佛與我授記”,現在你彌勒有一生補處的頭冠,是“頭上安頭,屋上架屋”的多事了。
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法不二不異。
前約無生反诘彌勒,其實無生便無滅,無生無滅即真如實性,所以此段經文又約真如來問難。真如自體如如不動,不增不減,也不垢不淨,有“一生受記”可得,便有“生”的滅,生滅是對待法,不是實相法。那麼彌勒如一生得受記,便如同凡夫執著法相,如以“滅”得受記便落外道斷見,二俱非理。一切衆生,指六道有情;一切法,指叁界依報;衆賢聖,指叁乘賢聖;既然叫做真如,則法界皆“如”,有一法非“如”,則不能叫真如。現在彌勒受記,衆生要麼都得受記,要麼都非受記,同一法界,同一真如,不能有你彌勒受記而沒衆生受記的道理,這就是“不二不異”,如果有二有異皆非真如法,故無生真如位中不應受記。所謂:“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會中,無自他之形相”。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
涅槃譯作圓寂,即圓滿菩提寂滅煩惱之意。是一種悟入真理境界不生不滅的狀態。有四種涅槃的不同:
一、自性清淨涅槃,是說一切法本自如如本自清淨之理,不從外來不從他得,衆生本性清淨;
二、有余依涅槃,謂煩惱苦因除盡所顯的真理;
叁、無余依涅槃,謂煩惱苦果斷盡所顯的真理;
四、無住涅槃,謂所知障窮盡,大悲般若所轉的真理。
現在是以自性菩提和本性清及涅槃來反诘修證菩提和修證涅。因爲修證所得的菩提涅槃是幻修幻證,即不從外得,也不從新生,當知所證得的,也是自性菩提自性涅槃。諸佛知道一切衆生只是幻相,當體是究竟寂滅的,衆生相就是菩提相和涅槃相,如此生佛平等,衆生相和涅槃相不二,彌勒也是衆生之一,彌勒既然能得滅度,衆生也得滅度。達此理,彌勒就不應以漸次修證得果的法門去誘惑諸天人,在“無生”“真如”“菩提”“涅槃”平等法性中,衆生一切現成,本自具足,何勞彌勒辛苦?!
3、總結責難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今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根據以上維摩诘的說法,彌勒一生授記難道成了虛妄的嗎?這是以理奪事,惟恐凡夫二乘貪執其事,故有此一番理論。若以事奪理,則佛事門頭不舍一法,有無授記也不壞法體,何妨熾然授記。彌勒不答非真不能言對,這是彌勒“居權利物,甚椎物機”的原因,以此舉揚維摩智慧辯才無礙,佛法得以圓融究竟弘揚。
4、敘述所說菩提相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事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合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不會”,是不會合即無緣的意思。菩提智照現前不與十二處(入)會合,和十二入會合的都是染汙生滅的愚癡法,故菩提與其無緣。和衆生的煩惱習氣“不合”是菩提,因爲,菩提只和真如法性“合”。有形色必然有處所,菩提沒有形色,所以沒有處所(方所)。
“菩提”這個說法也是假名安立,不過是代表智德的方法而已。菩提法性的本體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名字性空,本不可安立。
“菩提”猶如化人一般,沒有自己的知見,雖然衆生性具,但不是心識所取舍的,沒有取舍知見的,才是菩提。
“菩提”本自寂靜,不被六根六塵所迷亂,故言: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者,善寂即不寂而寂,寂而不寂,不滯于靜,不亂于動,動靜一如是名善寂。菩提自性清淨,寂然不動,但任用自然,不同于死寂。
有所取便有攀緣,攀緣便妄想叢生,菩提無所取便無攀緣,因爲其功德法財自具,不暇外求。同時菩提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相對的事物可以有好壞美醜高低的比較,菩提是無可喻的。菩提又甚深微妙,不是言傳口議心思的,《解深密經》所謂:“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
以上十一句是從真性菩提立言的。維摩給彌勒廣示叁種菩提之相,妙達此者,才能說是不退轉行…
《智慧與解脫《維摩诘經》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