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

  弟子慧甲問:

  師父,弟子想請示師父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弟子自從皈依、向師父請法,修行地藏法門以來,已經存在一年多了。在這段期間,關于弟子的修行,自己覺得並沒有很多的進步,有時候,甚至覺得退步了。所以想在這裏請示師父,弟子要怎麼樣才能分別得出來自己修習地藏經,究竟是進步,還是沒有進步?是否有甚麼樣的方式,能讓弟子了解。謝謝師父。

  師父答:這個問題很重要、很大,而且很不容易找到答案。因爲一切修行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裏,對不對?在佛法中,最簡單的一種勘驗修行的方式是滿其遍數。也就是你發願修幾遍,或是師父交待你作幾遍,你就不管它橫豎,直修到那個遍數圓滿即可:然而卻須要一心一意、專心地去修,其間不産生任何懷疑。這也可以說等于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方式。以這樣的心態去做,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在你不期待甚麼收獲的情形之下,而得到收獲,這樣也是很好的、很殊勝的一種修行方式;亦即是完全放棄世俗功利的想法,而以純正的信解心,一心虔敬,無所住著、勇猛地去修,向著菩提道邁進。因爲菩提道邈遠,非似如是堅強信解、舍一切相、勇猛的心,則無法真實趨入。不過,像這樣的修行法,很少人能夠持久不衰。原因是一般人無所得、無所住著的般若心眼未開,故只能憑較低層次的信解力去發起精進、或依業習力去發起精進、或依對世俗之所求而發起精進;然其所依的動力之因,皆非究竟,因此其精進就易落于無常,一落入無常,于其精進之間,便有種種煩惱生起;尤其是疑煩惱,亦即:懷疑我這樣修行到底有什麼用?我到底有沒有進步?乃至忽然起疑!吔,我爲什麼要這樣修行?這樣一起疑,便包含了:疑法與自疑,也以此一疑,原先的微薄的信解力便松動了;信解力一松動,精進力與專注力便大受影響;精進與專注力一減小,修行的力道或功德便越縮越小:因此,修行的實際受用也就大爲減少了。故一切修行,不只是地藏法門,而是所有法門,都應依最高的信解及最勝上的般若了義心去執行,才能令行者離一切相、不著法相、世相而勇猛勤行,如此方能與無上菩提相應。不過這種依第一義谛的了義心、上達無上菩提的修法,一般人很難發起。所以我才告訴你們依照遍數、用分段發願的方式去修。滿了遍數再發願、再滿其遍數。如此到最後一次發願、滿其遍數再總和其遍數之後看看有多少。總遍數滿了就可以了,不必去深究其中所得多少?或所得爲何?如此亦得與依無上心法之修行、冥相吻合、漸漸契入。

   我現在來大致說明一下,針對地藏法門的修行,會有何種好現象發生,用以勘驗你目前的修行究竟處在何種境地。修習地藏法門所産生的效果,大致可分爲叁大類:

  一、通相持驗

   一般人修行都好講感應,但是我們不要講感應,只能說應驗。修行地藏法門通常都會有些應驗。不只是地藏法門,所有的修行,只要你努力地去修,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應驗。所謂通相,就是大家共通的應驗,亦即指在正常狀況下,修行地藏法門多會有下面這些現象發生:

   ⑴産生法喜。這是指在你修行期間,或正在念誦之時,會有法喜産生;或是在作完一次定課之後:小中會自然生出法喜。此法喜能令人不自覺地,好像撿到金子一樣,情不自禁地面露笑容,容光煥發,精神舒暢。以産生法喜,故心中當下無苦、無有憂惱。這是修行的一大真實受用。

   ⑵産生法樂。法樂就是由于修法而産生快樂,而且令人常以修法爲樂。法喜與法樂不一樣。法喜是短暫的、突然的、較猛烈的喜悅、是一種Joy,強度比較大。法樂則比較溫和、但是比較持久、綿長。法樂在層次上比法喜高,因爲人若能以某事爲樂,就會樂此而不疲。修行人無論修什麼法,首先得到的成果是法喜,接著若能夠産生法樂,就表示修行層次提高了。不管是念經、修法、持咒、或是念佛都是這樣,這是根本真實的受用。你若修地藏法門時常有法喜的經驗,那就表示你修地藏法門是修對了、修進去了。反之,你若于修行過程中,從來沒有嘗過法喜的滋味,那可能你修法有問題,甚至你可能修錯了:若非態度或發心上錯誤、即是方法上有誤。這個修行體驗或成果便可用來鑒定、或判斷你修法有沒有修對,甚至你念佛、持咒等有沒有做對,亦可以此來檢定。如果你修法修了半天,或念佛念了半天,結果每次都覺得索然寡味,甚至味同嚼蠟,很沒意思;那就大有問題。若越念越歡喜、越修越喜悅,那便是修對了。反之,若越修越苦惱,則一定是有問題。總而言之,越修越歡喜,歡喜到變成一種快樂,恒常的快樂,常有法樂産生,這就可以鑒定你的修法完全正確,完全沒錯,而且層次會越來越高。

   ⑶信根增長。在如法修持地藏法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根增長了。衆生有五善根(信、進、念、定、慧),修行的目的,主要都是爲了能令善根增長。倘若你發現你的信根增長,就表示你修行修對了。何謂信根增長呢?就是你對佛法或叁寶産生了不思議信。不思議信意即不可思議的信心。此時,對你而言,很多道理你不必去思議,不必去推敲、分析它,你當下自然就能信得過佛的開示——這就是地藏法門的威力。淨土法門,佛在經中說是難信解門。如在阿彌陀經最後佛說: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其實不但淨土法門難以信解,般若系的經典亦是難以信解。不但是經文中說此法門難以信解,連玄奘法師所譯的大般若經六百部,其中有很多品,其品目都稱爲難信解品,可知般若空慧確實很難信解。但這難信解叁個字包含了兩項:難信與難解。信已經夠難,解又更加難。但是你必須要在正信之後才能得到正解:沒有起正信,就無法得到正解,否則所解的多半是曲解,佛經中稱爲邪解。所以修地藏法門的一個很大的益處(受用),就是能令你産生不思議信。什麼叫不思議信呢?那探討起來就很微妙了!譬如般若系中的道理,表面上可以用邏輯、理則來推衍,作種種的解說、種種的譬喻,最後令你達到結論說:這個道理我相信。譬如我們來分析空。空是什麼的?事物由于無常所以是空:以無常故空、以苦故空,以無我故空;人生或諸法因爲是無常、苦、無我所以是空!佛在經中以種種方式、種種角度來解說空,于是你了解了何爲,空。這是由已知之物、來作分析闡釋的結果,令你了解空的道理,從而令你相信空理,而信解諸法本空之理。若非經由如此解析,則一般人對空理很難信入,對不對?然而,很多東西經由這樣的解析、推衍,雖然大致能信能解,但到底其信心或了解還是隔了一層;也就是說,如是所得的信解,由于它基本上還是用思議的心去獲致的,因此總還有些隔膜,其信解還不能很親切。所謂思議的思是思考、議是議論,由思考和議論而得來的推論,稱爲思議法,換句話說,思議法是由文字和思想來的。文字就是言說,而言說則是隨著思想而來的。言說與思想,我們都知道,它們本身都有許多局限,而且相當大:如果超越人類的語言範圍之外的東西或境界,一般凡夫就無法以言語或思想去觸及它。而這世上偏偏有很多東西,不論是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有形或無形,就是無法以言語去充分描述、乃至界定其性相。例如佛法中有很多道理及境界,舉如高深的般若智能,你就無法用語言去加以確定地描述,當然也幾乎無法明確地分析它。又如悟這種境界,也一樣不是語言所能夠剖析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語言即有時而窮,思考也一樣是有時而窮。到那個境地,便是所謂的言思路絕、或言語道斷。所以對于這類的甚深法,你已無法用凡夫的眼、耳、鼻、言、身、意來觸摸它:因爲那些境界已遠遠超過我們凡夫言思的範疇了,亦即它們是聖人所行境界,或聖人所住的清淨界域。因爲我們仍是具縛凡夫之身,我們憑什麼能耐而能夠去了知、感受那些聖人的境界——去感受佛菩薩清淨無染的境界?雖然如此,但也有些特殊情況存在,亦即,以禅宗的話來講,就是:若因緣成熟,一念相應之際,凡夫亦得一窺聖人之境——若人善根具足,勇猛精進修行之際,忽然一念心開、一念心清淨、一念心相應的時候,亦得親近、了知少分聖人不可思議之境。然而那種了知,卻無法說與他人的。禅語所言:不可以說與他人,就是無法用言語同他人解說或溝通的意思;亦即是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境界,亦即是離言思的境界,離于言語與思惟的境界。再簡單一句話講,也就是維摩诘經裏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境界。華嚴經的境界也同樣是不可思議境界,如普賢菩薩行願品,即是入不可思議境界之門徑。所以這一切經講到這甚深法時,都是通的。甚深法如此深奧,一般凡夫何德何能,憑什麼得以契入呢?實在也沒有其它辦法,唯一的辦法,只有實實在在、不事凡外邪小言說戲論、勇猛精進地修其究竟一乘離言說之行。爾後,功熟障消,有朝一日,忽然一念心開,即得契入法界,如來不可思議境界。而所謂的忽然也不是說從空而降,當然是積集你長久精勤修行的道力才能夠有的。所以最好的修行態度,是你先把目標確定了,而這個目標最好是最高的,也就是所謂的無上菩提。設定了最高的目標,發了無上菩提心以後,然後老老實實地從最基層開始,一步一腳印地努力,不問收獲,只問耕耘,如是離于凡夫言思境界、老老實實地修行,無所計較,不計成敗、得失,乃至不計苦樂,醞勉精勤,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地有朝一日忽然水到渠成。在這期間,就好像我們在…

《地藏法門系列 四、地藏法門修行自我鑒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