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弟子慧甲问:
师父,弟子想请示师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弟子自从皈依、向师父请法,修行地藏法门以来,已经存在一年多了。在这段期间,关于弟子的修行,自己觉得并没有很多的进步,有时候,甚至觉得退步了。所以想在这里请示师父,弟子要怎么样才能分别得出来自己修习地藏经,究竟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是否有甚么样的方式,能让弟子了解。谢谢师父。
师父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大,而且很不容易找到答案。因为一切修行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里,对不对?在佛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勘验修行的方式是满其遍数。也就是你发愿修几遍,或是师父交待你作几遍,你就不管它横竖,直修到那个遍数圆满即可:然而却须要一心一意、专心地去修,其间不产生任何怀疑。这也可以说等于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以这样的心态去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你不期待甚么收获的情形之下,而得到收获,这样也是很好的、很殊胜的一种修行方式;亦即是完全放弃世俗功利的想法,而以纯正的信解心,一心虔敬,无所住着、勇猛地去修,向着菩提道迈进。因为菩提道邈远,非似如是坚强信解、舍一切相、勇猛的心,则无法真实趋入。不过,像这样的修行法,很少人能够持久不衰。原因是一般人无所得、无所住着的般若心眼未开,故只能凭较低层次的信解力去发起精进、或依业习力去发起精进、或依对世俗之所求而发起精进;然其所依的动力之因,皆非究竟,因此其精进就易落于无常,一落入无常,于其精进之间,便有种种烦恼生起;尤其是疑烦恼,亦即:怀疑我这样修行到底有什么用?我到底有没有进步?乃至忽然起疑!吔,我为什么要这样修行?这样一起疑,便包含了:疑法与自疑,也以此一疑,原先的微薄的信解力便松动了;信解力一松动,精进力与专注力便大受影响;精进与专注力一减小,修行的力道或功德便越缩越小:因此,修行的实际受用也就大为减少了。故一切修行,不只是地藏法门,而是所有法门,都应依最高的信解及最胜上的般若了义心去执行,才能令行者离一切相、不着法相、世相而勇猛勤行,如此方能与无上菩提相应。不过这种依第一义谛的了义心、上达无上菩提的修法,一般人很难发起。所以我才告诉你们依照遍数、用分段发愿的方式去修。满了遍数再发愿、再满其遍数。如此到最后一次发愿、满其遍数再总和其遍数之后看看有多少。总遍数满了就可以了,不必去深究其中所得多少?或所得为何?如此亦得与依无上心法之修行、冥相吻合、渐渐契入。
我现在来大致说明一下,针对地藏法门的修行,会有何种好现象发生,用以勘验你目前的修行究竟处在何种境地。修习地藏法门所产生的效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通相持验
一般人修行都好讲感应,但是我们不要讲感应,只能说应验。修行地藏法门通常都会有些应验。不只是地藏法门,所有的修行,只要你努力地去修,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应验。所谓通相,就是大家共通的应验,亦即指在正常状况下,修行地藏法门多会有下面这些现象发生:
⑴产生法喜。这是指在你修行期间,或正在念诵之时,会有法喜产生;或是在作完一次定课之后:小中会自然生出法喜。此法喜能令人不自觉地,好像捡到金子一样,情不自禁地面露笑容,容光焕发,精神舒畅。以产生法喜,故心中当下无苦、无有忧恼。这是修行的一大真实受用。
⑵产生法乐。法乐就是由于修法而产生快乐,而且令人常以修法为乐。法喜与法乐不一样。法喜是短暂的、突然的、较猛烈的喜悦、是一种Joy,强度比较大。法乐则比较温和、但是比较持久、绵长。法乐在层次上比法喜高,因为人若能以某事为乐,就会乐此而不疲。修行人无论修什么法,首先得到的成果是法喜,接着若能够产生法乐,就表示修行层次提高了。不管是念经、修法、持咒、或是念佛都是这样,这是根本真实的受用。你若修地藏法门时常有法喜的经验,那就表示你修地藏法门是修对了、修进去了。反之,你若于修行过程中,从来没有尝过法喜的滋味,那可能你修法有问题,甚至你可能修错了:若非态度或发心上错误、即是方法上有误。这个修行体验或成果便可用来鉴定、或判断你修法有没有修对,甚至你念佛、持咒等有没有做对,亦可以此来检定。如果你修法修了半天,或念佛念了半天,结果每次都觉得索然寡味,甚至味同嚼蜡,很没意思;那就大有问题。若越念越欢喜、越修越喜悦,那便是修对了。反之,若越修越苦恼,则一定是有问题。总而言之,越修越欢喜,欢喜到变成一种快乐,恒常的快乐,常有法乐产生,这就可以鉴定你的修法完全正确,完全没错,而且层次会越来越高。
⑶信根增长。在如法修持地藏法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根增长了。众生有五善根(信、进、念、定、慧),修行的目的,主要都是为了能令善根增长。倘若你发现你的信根增长,就表示你修行修对了。何谓信根增长呢?就是你对佛法或三宝产生了不思议信。不思议信意即不可思议的信心。此时,对你而言,很多道理你不必去思议,不必去推敲、分析它,你当下自然就能信得过佛的开示——这就是地藏法门的威力。净土法门,佛在经中说是难信解门。如在阿弥陀经最后佛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其实不但净土法门难以信解,般若系的经典亦是难以信解。不但是经文中说此法门难以信解,连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六百部,其中有很多品,其品目都称为难信解品,可知般若空慧确实很难信解。但这难信解三个字包含了两项:难信与难解。信已经够难,解又更加难。但是你必须要在正信之后才能得到正解:没有起正信,就无法得到正解,否则所解的多半是曲解,佛经中称为邪解。所以修地藏法门的一个很大的益处(受用),就是能令你产生不思议信。什么叫不思议信呢?那探讨起来就很微妙了!譬如般若系中的道理,表面上可以用逻辑、理则来推衍,作种种的解说、种种的譬喻,最后令你达到结论说:这个道理我相信。譬如我们来分析空。空是什么的?事物由于无常所以是空:以无常故空、以苦故空,以无我故空;人生或诸法因为是无常、苦、无我所以是空!佛在经中以种种方式、种种角度来解说空,于是你了解了何为,空。这是由已知之物、来作分析阐释的结果,令你了解空的道理,从而令你相信空理,而信解诸法本空之理。若非经由如此解析,则一般人对空理很难信入,对不对?然而,很多东西经由这样的解析、推衍,虽然大致能信能解,但到底其信心或了解还是隔了一层;也就是说,如是所得的信解,由于它基本上还是用思议的心去获致的,因此总还有些隔膜,其信解还不能很亲切。所谓思议的思是思考、议是议论,由思考和议论而得来的推论,称为思议法,换句话说,思议法是由文字和思想来的。文字就是言说,而言说则是随着思想而来的。言说与思想,我们都知道,它们本身都有许多局限,而且相当大:如果超越人类的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或境界,一般凡夫就无法以言语或思想去触及它。而这世上偏偏有很多东西,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有形或无形,就是无法以言语去充分描述、乃至界定其性相。例如佛法中有很多道理及境界,举如高深的般若智能,你就无法用语言去加以确定地描述,当然也几乎无法明确地分析它。又如悟这种境界,也一样不是语言所能够剖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语言即有时而穷,思考也一样是有时而穷。到那个境地,便是所谓的言思路绝、或言语道断。所以对于这类的甚深法,你已无法用凡夫的眼、耳、鼻、言、身、意来触摸它:因为那些境界已远远超过我们凡夫言思的范畴了,亦即它们是圣人所行境界,或圣人所住的清净界域。因为我们仍是具缚凡夫之身,我们凭什么能耐而能够去了知、感受那些圣人的境界——去感受佛菩萨清净无染的境界?虽然如此,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存在,亦即,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若因缘成熟,一念相应之际,凡夫亦得一窥圣人之境——若人善根具足,勇猛精进修行之际,忽然一念心开、一念心清净、一念心相应的时候,亦得亲近、了知少分圣人不可思议之境。然而那种了知,却无法说与他人的。禅语所言:不可以说与他人,就是无法用言语同他人解说或沟通的意思;亦即是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境界,亦即是离言思的境界,离于言语与思惟的境界。再简单一句话讲,也就是维摩诘经里所讲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的境界也同样是不可思议境界,如普贤菩萨行愿品,即是入不可思议境界之门径。所以这一切经讲到这甚深法时,都是通的。甚深法如此深奥,一般凡夫何德何能,凭什么得以契入呢?实在也没有其它办法,唯一的办法,只有实实在在、不事凡外邪小言说戏论、勇猛精进地修其究竟一乘离言说之行。尔后,功熟障消,有朝一日,忽然一念心开,即得契入法界,如来不可思议境界。而所谓的忽然也不是说从空而降,当然是积集你长久精勤修行的道力才能够有的。所以最好的修行态度,是你先把目标确定了,而这个目标最好是最高的,也就是所谓的无上菩提。设定了最高的目标,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然后老老实实地从最基层开始,一步一脚印地努力,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是离于凡夫言思境界、老老实实地修行,无所计较,不计成败、得失,乃至不计苦乐,酝勉精勤,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有朝一日忽然水到渠成。在这期间,就好像我们在…
《地藏法门系列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