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課程,叫做輕松的課程,輕松就是複習,但是說輕松也很難,這個不是那麼容易的。昨天叫做叁根普被的法門,來灌頂不管你是有修沒有修,是老參還是初學統統灌頂,這個統統受益,叫做叁根普被。今天這個叫做輕松的課程,我們講堂落成到今年有十年了,這十年我們上過無數的經典,開過無數方便法門,研究過般若,禅宗,淨土宗,律宗,當然是對出家衆講的,法華,華嚴,唯識,統統開過。那麼,如果叁天都講《華嚴經》呢,聽不懂也沒什麼興趣,難!這樣子度衆生的本懷沒辦法普遍性,所以今天叫做輕松的課程,明天的華嚴叫做老參的課程。統統講淺的他認爲他程度夠,他不來聽,他要專攻那個深的,阿羅漢都聽不懂的那種華嚴。他明天才來,很有水准的。所以這叁天的課程,星期二是固定,我們之所以開這個課程,這一本我看過以後啊,解般若的法,行在淨土法門,敘說智慧又懂得導歸回向淨土,真是好棒,所以我說這一本,等于是《大藏經》的濃縮。要是這一本把他貫通了,教義上,教理上就有相當的基礎了。所以我選這一本。有的人希望用臺語的,我說第一點,我臺語講得不是很好,第二點的話,如果國語聽不懂的話,大部分都是年紀相當大的人,所以年紀大了就老實念佛,星期二來共修就好了,那麼,這個《宇宙萬有本體論》,這本書實在非常的好,萬有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統統是緣起,這個緣起法就是宇宙的主宰,世間的主導就是無常。妙廣老和尚前天往生了,他本來支氣管就不好,一直咳嗽一直咳嗽結果又感冒,邱醫師常常講的,照顧好不要讓他感冒,結果卻感冒了,感冒以後又胃出血,吐血,胃出血,所以我告訴這些徒弟,身體不照顧好,要死死不了要活很痛苦,就是這樣子,年紀輕的不感覺,年紀大了這個身體不好,慘了,很麻煩的。所以妙廣老和尚他對師父很慈悲很照顧晚輩的,是九十七歲,住在豐原,這個長老很了不得,很疼愛晚輩的,他從來沒有嫉妒,他看哪一個人對佛教有貢獻,他就這樣支持,贊歎,所以每次在林口體育館講經,臺北中華體育館講經,民國七十六年他犧牲他老人家八十幾歲的高齡,九十幾歲的高齡都去支持,是很呵護晚輩的一個大慈悲的長者,但是無常一到就要走了,這個世間不是你執著什麼東西就可以留下來,而且他的喪葬跟人家不一樣,人家是土葬他要海葬,這下麻煩了,這個海葬徒弟就哭了,她說:“慧律法師,我師父說要海葬怎麼辦呢?海葬火化以後要把他的骨灰用船運到外海去潑灑,潑灑。”我就跟她講:“法師,比丘尼,不要哭了。節哀順變,對不對?”,我說:“你給他拿一點起來應該你師父不會怪你,你師父說要海葬,你拿一點起來做紀念有什麼關系?一點點而已,是不是,骨灰火化以後,全部都葬到大海去,我留一點,師父既然是個慈悲的長者,怎麼會吝啬這一點骨灰呢,是不是。”,我說:“往生後貌相怎麼樣?”,她說:“夠莊嚴的,非常的微笑。”一個人一天到晚就是以慈悲對待衆生,慈悲,慈悲,所以這個老和尚常常跟底下的這些法師們開示,我們照顧好就好,別人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們不是自私,我們是解脫,老和尚常常講,我們不必管人家的閑言閑語,把我們的這顆清淨心照顧好,他都是這樣開示晚輩,把我們自己照顧好,我們不必去管人家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這個跟我們的生死沒有關系,人家說好也是人家的嘴巴,人家說不好也是人家的嘴巴,他是修般若法門的,萬法皆空的。事實上他沒有在處理事情,都交給他的徒弟,死後骨灰也要磨成粉末狀,抛到大海去。他們說:“師父,慧律法師,你怎麼處理呢?”。我說:沒有什麼好處理,反正在世也就是這樣子,無常,死後也是無常,留下爛骨頭也是這樣子,要不然就這樣啊,我跟盧醫師講要不然就魚池鄉,對不對?做一個師父的紀念館,反正也沒人到啊,要不然就骨灰全部丟掉,也沒什麼關系,要不然...要不然看看嘛,反正你們處理,我也沒什麼意見,說骨灰全部抛到大海去徒弟舍不得對不對?我們不執著這種東西。要不然你就這樣子,老和尚死了都弄一個紀念館,要不然B店跟他做一個紀念館,要不然也不需要,地下室隨便跟我擺一個位子,要不然也不需要隨便就好了,對不對?活著時比較重要,死後靠徒弟,對不對?徒弟要幫我念就不要緊,對不對,要不然靠徒弟那就麻煩大了,要靠自己。還是要靠自己,所以說我們修學佛道,統統要靠自己。
那麼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叫做《宇宙萬有本體論》,宇,四方上下謂之宇,這是講空間,四方上下謂之宇。宙呢?古往今來謂之宙,這個當然講時間。人活在這個世間不覺悟啊,實在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無論是十方的空間或者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叁際,這個萬有就是萬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統統是萬有。那麼這個本體就難了,這就非常難了,很不好說,這個本體是哲學的名詞,哲學是有現象界還有本體界,這個本體並不是佛教的名詞。這個本體,這運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這個本體要分物質現象的本體,我們用般若的智慧來看看物質現象的本體,花呀,山河大地,礦,樹木呀,就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統統化做塵土,所以他的本體就是畢竟空,所謂的無自性。因緣生,因緣滅的無自性,不是實在的東西,所以他的本體就畢竟空。再來,看到動物,人類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的綜合體,就是所謂的靈性,配合著物質現象。《楞嚴經》講攬宇宙的四大,少許的四大,撮爲我們一個小小的身體,執以爲實,執著這個宇宙的小小的一點四大,認爲這是實在的,不曉得我們的心靈世界,是無量無邊無止盡的世界,我們卻被這個五蘊捆得死死的,物質現象的本體界是畢竟空,是緣起無自性,那麼精神界的本體是什麼呢?精神界的本體也是畢竟空,但是存在的就是最後的覺性,但是說我們的覺性存在的這一念覺性,你認爲有一種實體可得,又落入自性見。所謂的自性見就是說認爲我們的自性有一種實體叫做自性見。看到了我們的清淨自性,以爲這種清淨自性是一種東西,就象我們看到物質現象的能所一樣。有一樣這種東西的存在,這個叫做自性見。其實我們的清淨自性是無形無相,無來無去,無增無減的。人類的色身,這個色身是由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綜合體。物質現象是緣起無自性,精神現象就是執著這種緣起的假的色身,有執著,顛倒和妄想,把清淨的自性化做意識狀態,所以我們一念迷就把清淨自性變成我們所謂的神識。神識就是因境而有,境界現前我們有意識分別,離境無體,離開這個境界,就沒有任何的體性,可是我們的清淨自性,離開一切境界尚有體性。亘古,從宇宙,從古往今來,統統存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這個就是我們的本體,也就是所謂的如來藏,或者是我們的佛性,如果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佛性,我們就見到了本體就萬事休。萬法統統休,這一刹那之間的圓滿覺性,一發展出來叫做自覺聖智。透露出來的時候,萬法統統平息,何以故,沒有戰爭,沒有煩惱,眼睛看自性作用在一切的現象上,耳根一聽,作用在一切現象上。好,舉個例子來講,什麼叫做本體界?譬如說眼睛,眼睛看到明的種種的相,執著!這不是清淨自性,可是也不離清淨自性。把燈光關掉,在一片黑暗當中,你跑到山林裏面,沒有月亮的晚上,恐怖,恐怖蛇,恐怖螞蟻,恐怖坑道,開始現恐怖現象。眼睛因爲沒有看到而陷入恐怖現象,這個也不是清淨自性,這個也不離清淨自性,好,簡單講什麼叫做清淨自性:不受明暗的影響,永遠這樣的作用,清淨的作用。無論把眼睛睜開來,無論把眼睛閉起來,它統統是這樣清淨心的作用,你就找到了清淨的本體。簡單講明暗是眼睛的客觀環境,動靜是耳朵的客觀環境,不受明暗的影響可以做得了主宰的這個就是本體。覺性就是我們的本體,眼睛睜開來見一切相不執著,眼睛閉起來,見一切黑暗的地方不恐懼,何以故?五蘊皆空,沒有所謂恐怖的現象,禅宗裏講靜態是一切法無生,動態是萬善俱足,動靜一如是爲本體,這個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不是?不是我們活著一天到晚很累,要不然就開開車去走一走,衆生就是這樣子,尋找,好象在找什麼東西。他不曉得,明暗就是幫助眼睛看,你記住,明暗只是顯相。不是顯相,見性,我們的自性,自性是明也看,暗也是存在,你去問一個眼睛瞎掉的,你問他,看到什麼,他說,我看到統統看到一片漆黑,簡單講就是見性一直在起作用,只是因爲眼睛壞掉,眼睛只是工具而已,工具只顯相而已,籍著這個眼根,外面的明暗顯這個相,他不是主宰,絕對不是主宰,換句話說,我們眼根能夠在明暗做得了主,這個就是我們清淨心的本體。我們的耳朵可以在一切動靜做得了主,我們那一念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我們所講的自覺聖智。自己的覺悟,聖人的智慧,自覺聖智。找到了這樣子的本體,畢竟空,無論是現象界終歸化爲塵,無論是精神領域都不被蠱惑,我們就是萬事休,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沒事,我們每一天看到的萬花筒的世界。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記住,這個都是明暗,動靜,這個都是塵,不實在的塵。凡所有相都是塵所構成的,只是大跟小。
大慧菩薩問佛陀說:世尊,我們的清淨自性是同時俱足或者是因次第而成?佛告大慧:我們的清淨自性,如來藏心,是因次第而成,也是同時俱足同時影現。站在現象界來講,生滅的因果就事相來講是生滅因果的連鎖性。所以我們要用功要精進,但是在用功精進時,碰到因緣俱足的時候,我們的清淨自性同時展現,悟了就是悟,開悟就是開悟,不開悟就是不開悟,這個不能說是悟一點點,沒有那個一點點的,就象看到虛空。沒有切割狀態的虛空,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性,悟道的人也是一樣的,看到的是完整的內在的智慧,而不是非理性的,一種意識狀態的一種切割面,一種重複的人格,心情好的時候講…
《宇宙萬有本體論(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