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談生活禅(馮學成)

  叁談生活禅

  馮學成居士

  (2003年7月25日)

  

  到這裏我非常得興奮,也非常得緊張。在這兒,我是等到第六天了,心裏面一直在盤算著自己能講好還是不能講好。首先要感謝我們夏令營的導師淨慧老和尚,是他建立了這個道場,讓大家能夠有這麼一個非常殊勝的學修之地,也感謝老和尚的慈悲,能給我這樣的機會跟大家見面交流。

  今天我講什麼題目呢?我是前年參加生活禅夏令營的,第九屆、第十屆兩次的題目都是生活禅,今天我就“叁談生活禅”。

  生活禅是夏令營的主題,我想還是圍繞這個主題談好,今天的內容就是我學習咱們淨慧老和尚的《入禅之門》的一些心得,老和尚的《入禅之門》大家都發了吧,那本小冊子。在《中國禅學》第二卷的首頁上把老和尚的開示總結爲六條,我先念念老和尚的開示:第一條,禅就是一種境界,是覺者的生活境界;第二條,禅又是一種受用,一種體驗,禅的受用和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第叁條,禅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這是從方便上講,不是從禅的究竟來講,禅是見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第四條,禅是一條道路,是一條探索、開發智慧的道路,擺脫桎梏之路,追求解脫之路;第五條,禅是一種生活藝術,一種生活的方式,真正的潇灑就是禅者的生活,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第六條,禅是永恒的幸福,是真正的快樂,清涼自在的享受,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它能把我們生命固有的一切能量活力釋放出來。大家都聽了老和尚的六條開示,這是老和尚用畢生的功力對“禅”做了一個很平實很圓滿的解說!大家如果細細地聽,就可以知道其間的力量和智慧。

  生活禅的主題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它有主語,有謂語,對不對啊?主語是什麼?是我們自己。自己幹什麼?自己要覺悟。覺悟的對象是什麼?是人生。人生又是什麼呢?在座的營員文化水平基本上都大學以上,能對人生真正地有所思考,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家的人包括一般的老百姓、知識分子、科學家等等不同生活領域的人對人生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答案未必一樣,佛教對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思考的呢?大家現在都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大多數營員都正在上大學,很多都是北京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都很滋潤、很了然,不是山裏邊的孩子,不是生活在貧困地區,大家對人生是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朝氣。你們是改革開放這個時代出生、成長的人,可能沒有經曆過多的人生苦難,不知道人生的艱難險阻,對人生的思索容易停留在童話般的、理想般的一個境界之中。人生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我們處在一個混亂、艱難的環境裏面,自己的理想、抱負,甚至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那麼對人生的思考可能還會更深入一些。正如莊子老先生所說的一句話,叫:“無可奈何之謂命”,爲什麼叫“無可奈何之謂命”?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戰亂之中,自己的理想,面對著殘酷的人生,不得不悲歎,這個命不可把握、不可琢磨,于是有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感歎。包括《西廂記》裏的主人公同樣的有這樣的感慨。我們要覺悟人生,覺悟人生究竟是什麼回事?這個我們就需要深入經藏,在佛教的經典裏邊,佛陀對人生有詳細的介紹和解說,佛教是關于生命的宗教,是有關精神的宗教,它對生命和精神的認識在某些層面上來說超過了科學,因爲科學對精神和生命的認識永遠是發展的,不會有一個終點,但佛教對生命精神的認識,可以說從佛陀開始就有一個終結點,就有那麼一個定位,這就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大家都會背誦《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什麼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可是我們生命、精神的實質!什麼是我們的生命呢?色、受、想、行、識。如果再用六根六塵十八界來說呢?把人生宇宙的所有的概念範疇全都融在其中,所以我們要覺悟人生,我們的下手處就得在色受想行識上去覺悟,如果我們要奉獻人生的話,還得在色受想行識上用功,如我以前所說過的,美化我們自己的情操,優化我們自己的智慧,強化我們的力量,我們有了本錢、有了實力,才會在奉獻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奉獻。

  什麼是色?自然科學對這個色有他們的解釋,物質存在,不管是唯心的唯物的,這個物質形態,乃至包括整個宇宙,它都有他們相應的表述,佛教裏面說這個色,兩個字——執礙,這是玄奘大師敲定的語言啊!什麼叫執?什麼叫礙?用現在的哲學化的語言爲定義的話,執就是規律性,它是什麼?爲什麼是什麼?鹽是鹹的、糖是甜的、冰是涼的、開水要燙手之類的,它都有相應的一個規律性。另一個它對空間的占有性和自我封閉性叫礙,每一個具體的東西,一個物質體,或者是一座山、一條河、或者一個房子、或者我們接觸我所看見的任何東西,包括我們人本身,它對空間有一定的占有性,另外還有一個自我的封閉性,不能讓別人隨便進出的,如果讓別人隨便進出的話,就成了化學反應,就變成另外一種東西了,宇宙萬物都是如此,它有它的規律性和對空間的封閉性、對空間的占有性,但不妨礙它的空、緣起,從這個事物轉變爲那個事物,咱們看物理學,再看化學,對物質有一個籠統的認識,就是一個客觀的物質存在,也就可以了。

  什麼是受?受是我們精神發起的第一個條件,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心理學,它有一個發動,一個發起,什麼東西發起的呢?是受,感受,就像我們這有很多照相機,攝像機,它把它需要拍下的東西,這麼咔啦一聲就拍下了,感受到了。我們人的感受是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眼睛看到的是視覺、耳朵聽到的是聽覺、鼻子聞到的是嗅覺,舌頭品嘗到的是味覺,身體接觸的冷暖、粗細、鈍銳等等包括我們身體裏所有的舒服、不舒服,這都屬于受,包括咱們參禅打坐産生的那種禅的感受。在整個社會之中,在社會的網絡之中也有種種的感受,除了這些粗糙的低級的感受之外,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些原始的感受之外,還有心靈裏面的種種感受,簡單說就是“苦樂”二字,對苦的感受,對樂的感受。用中國傳統的話來說,就是“喜、怒、哀、樂、憂、恐、驚”這七個字,六欲裏面的這個一個說法,這個受,大家可以好好的領會。咱們生活禅夏令營,大家到這兒來,通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有什麼樣的感受,這種感受跟在社會上、在家庭裏、在寫字樓裏、在工作單位裏,有什麼樣的區別?大家可以細細地琢磨一下其中的同和異。第叁點就是想,照相機把這個東西照下來,要洗成照片,可以隨時供我們使用,我們的感受並不是感受得就沒了,“取相名想”,玄奘大師這樣定義想,翻譯成取相,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我們經曆的感受,儲存在我們心裏的東西重複地取出來供我們再使用,咱們離開柏林寺之後,離開夏令營之後,回到家裏面,經常可以想一想:哎呀!今年7月20日—26日我們在柏林寺參加夏令營,當時的情景是怎麼樣、普茶怎麼樣……想的範圍很廣,宇宙萬物、人生萬事都可以拿來想,但是想在精神裏面的作用是靜止的、是片面的,它不能串聯。我想什麼是單一的,就和照片一樣,它照下來的東西是靜止的,它把時間和空間的片段記錄下來而已,但攝像機不一樣,它是流動的,它把時間貫穿進去了,但你僅僅停留在取相上。另外一個叫做行?什麼叫行?行又叫思,什麼叫思?“造作爲思”。叁皈依的時候,經常談身口意叁業的活動,有被動的,有主動的,只要我們在幹這樣的事,想這樣的事,通過我們身語意的活動,我們都叫“造作”,但造作從什麼地方開始?從我們的心裏開始,心動、意動,然後才支配我們的身體有所行動,通過思維、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然後再通過我們的肢體進行表達,這個叫思,也叫行!它就是更高一層了,她可以把我們靜止的單一的感受,從受到想的過程得到提高,還可以利用分析,綜合、判斷這些邏輯程序,對是非的判斷,這些都是通過思來完成,但這個思也不是咱們精神的最高境界,色受想行識,還一個“識”,識,玄奘大師翻譯爲:“了別爲識”,它就把一切通過受想行識得到的精神內容進行全面的歸納整理、拔高,該減的減該加的加,通過它的加減乘除,就整理成爲人生觀世界觀一類的東西了,把它製成體系,這就叫識,作爲我們人類而言,都是不離這個的,對我們人生而言,都是不離這個的,都是離不開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它是我們生命的實質,也是我們精神的實質。在這裏面悟什麼呢?爲什麼覺悟人生要在這個裏面去覺悟?並不是說離開這個,大家想一想,能離開這個嗎?我們自己生活、我們自己工作、我們自己修行能離開色受想行識嗎?所以以前很多老法師教導我們,給我們開示都說:“你們在什麼地方修行?就在你們這個五蘊廟!”我們自己也有一個廟啊,我們這個色身,包括色身裏的受想行識,也是一個世界,用別人的話來說,是一個小宇宙,就得在這裏面修行啊!這個色身的修行,當然在佛教裏面不看重這個,是臭皮囊,換來換去的,百年以後終歸土,四大分散的時候沒有不死的人,面對生死到來的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送過一些老先生,他們壽終正寢的時候,都是八九十歲,有的是100多歲,也該走了,不能說到了100多歲,你不走,也不行,但有的是自己的朋友同事,有的比我還年輕,有的非常大有作爲的、非常優秀的。哎呀,看他們到了生命關頭,得了癌症啊,什麼病變之類的,剛才還好好的,一下子到醫院裏面去了,當時不願意他離開,想盡種種辦法,要挽留他們的生命,但是沒有辦法,“閻王叫人叁更死,沒人敢留到五更”的。面對生死,那個是客觀的。這以前我是在四川認識一個離欲老和尚,活了100多歲,大家都把他神化了,認爲這個老和尚的確是神通廣大,而且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禅和子,…

《叁談生活禅(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