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一)
空海講于長春國學大講堂
攝影:空海
僅以此書獻給無私化育萬物的大自然母親
願你、我、他皆能領略天地之“明德”
找到本自具足的無盡寶藏
快樂自在 心花朵朵開
今天是我們至聖先師孔夫子的誕辰,于此同時我們文昌閣的國學大講堂也揭幕。今天是大講堂的第一次正式啓用,也是大講堂的第一次講座。後學有這樣的殊榮因緣,受邀請來這裏跟大家分享,覺得很殊勝、也很感恩。前幾天,我們主辦單位跟我洽淡的時候,希望我能夠在這裏來跟大家做一場講座,我當時就說:好!我們就來講《大學》。
《大學》在中國文化裏面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儒家四書、五經非常重要的經典,大學這一門學問跟一般的經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他不只是基礎而已,他不只是一些規矩、規則而已。
“大人之學”——《大學》講的就是讓你成爲“大人”,我講的這個“大人”不是年齡上的大人,而是指一個人心靈、智慧、人格的成熟,真正的大人就是那些曆史上成聖成賢的人。所以我們要知道噢,這個“大學”不是說在一般大學裏面開設的一門課程,不是那一種大學,那只是世間的一種學問、或是一個學院、一個專科。
就算你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或是讀到博士,你也未必真正能夠了解《大學》裏面的深意,也未必能夠真正做到。今天我們要講的“大學”,它強調一個人人格的至善至美,講的就是成聖成賢的一門學問。但是它又不是單純的學術,而是有次第、有步驟,怎麼樣來到成爲聖賢。所以,今天大家不要小看我們這兩個小時所跟大家分享的,今天所要講的不是一般的學問,不是一般的學術,而是讓你怎麼樣成爲聖賢之輩的人。
我們舉例來說孔夫子,兩千五百多年來後代的子子孫孫都敬拜他、敬愛他、感恩他,而且孔子又被列爲世界的十大思想家之首,今天,孔子他所影響的不是只有孔氏家族,孔子他所影響的不是只有山東,孔子所影響的也不只有中國地區,孔子所影響的是全人類。而且,孔子他在世間的影響不是幾十年、也不是幾百年、而是曆經兩千五百年曆久而彌新。
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對不對?那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爲什麼孔子他能夠異于一般人,而受到後代子孫的敬仰?孔子他成功的地方在哪裏?孔子受後代子孫敬仰的地方在哪裏?
他到底有什麼樣的特征特色?當然,我們可以說孔子因爲他有高等的智慧,確實他講出來的充滿了智慧。但是我們要進一步去探討:孔子爲什麼有這麼高的智慧?孔子爲什麼有這麼寬大的胸襟、視野?爲什麼他能夠周遊列國,然後沒有國界之分來跟普天下衆生分享爲人處世之道?爲什麼他會有如此寬廣的胸襟?他能夠成爲聖賢、成爲高等心靈品質的人,到底他成功的因素在哪裏?我們說要學習別人的優點,要見賢思齊,我們就要去探討:孔子成功的地方到底在哪裏?我們今天就是要來探討孔子他成爲聖賢偉人的次第步驟是怎麼樣。
《大學》的本文雖然是短短的,但這是孔子他毫無保留的,把他成爲高等智慧人物的心路曆程講出來,告訴大家我是怎麼樣開悟、並了解宇宙真理實相的?我是如何能夠具有高等智慧的?我爲什麼思想、心胸、度量能夠跟一般人不一樣?孔子他的偉大就在于:他毫無藏私、毫無保留的把他成功的秘訣告訴大家,跟大家分享。《大學》它的核心就在這裏,所以不要把它只是當作一門學問。
現在,請大家來看大學的本文,因爲本文很短,我們全部把它看一遍,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好,這是《大學》的第一章,整個成聖成賢的次第步驟,用這短短兩百多字诠釋出來。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他出招幹淨利落,講的精簡扼要。這裏面就在告訴我們:你要把你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造福全人類,你要能夠真正開啓智慧,成爲高等心靈的聖賢,他的次第步驟就完全都節錄在這裏。
我們現在來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裏所講的“大學”就是說我們要成爲真正的“大人”,成爲真正高等智慧的人,成爲聖賢之輩的人。他的次第步驟是怎麼樣呢?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我們純淨的本心、本性, “明明德”就是把我們純淨的本心、本性彰顯出來,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我們純淨的本心、本性,我們的光明德行到底是什麼呢?“明明德”還有另外一層深意,就是你要弄清楚,你要很明白“明德”——我們的心性,是天賦給我們,是大自然、是法界給我們的,所以“明德”就是我們要去弄清楚整宇宙的運轉法則,宇宙大自然所展現出來的特征、特性是怎麼樣的?你能夠真正清楚的知道宇宙的特征、特性,天地日月的特征特性,那你就能夠了解到我們的本心、本性是怎麼樣的。
這時候,因爲你清楚知道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本心、本性是怎麼樣,那你就能夠把它彰顯出來、呈現出來。在“親民”前面的“明明德”是先讓我們清楚了悟萬事萬物的真理實相。“明明德”這一個階段,是認識、認清自己的真面目,認清我們自己的特征特性,也了解宇宙的真理實相。當你真正把我們本身修好了,基礎做好了,而且因爲你真正了悟宇宙真理實相,充滿著智慧、愛心,所以這時候你就會來到“親民”。
大部分的解釋都把“親民”當作“新民”——協助百姓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也就是協助我們社會風氣的改善、改良,協助百姓、協助有緣人不斷的成長。改變自己,然後讓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回饋這個世間。“在親民”就是我們來回饋這個世間。所以第一個階段是自我充實,“明明德”是在自我充實,了悟真理實相;第二個階段這時候我們感恩、服務衆生、回饋世間,協助有需要我們協助的有緣人,讓他們不斷的成長,這就是“在親民”。
但是“在親民”我覺得把它當作“親(qin)民”一樣有很深厚的意義,這個“親民”就是說:我們去擁抱民衆,我們去親近民衆,愛護民衆。“親民”第一個階段,我們要先去真誠、真心的愛護百姓、愛護衆生、愛護群衆。我們親近他、接近他、擁抱衆生。當衆生真正感受到我們的真誠真心的時候,他就會改變。我們說要“新民”,要讓衆生成長改變,最有利的就是衆生看到我們的德行,看到我們的慈悲,看到我們的智慧,當衆生感受到我們的慈悲、智慧的時候,他會見賢思齊,他自然會想要改變。所以在“新民”之前,我們要深入民衆的心,要真誠、真心的去愛護、去感恩、去擁抱、去回饋,當我們真正真誠、真心來回饋世間、來愛護衆生,這時候,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真愛,自然就會成長、改變。
我們不斷自我充實,然後又回饋這個世間,協助衆生不斷的淨化我們自己,提升我們自己,讓這個社會越來越祥和,我們大家所朝向的目的就是共創和諧社會、共創和諧的世界,這就是“在止于至善”,這樣可以了解嗎?“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說:我們把我們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但是發揮生命意義的具體展現在哪裏呢?就是在“親民”、在“新民”,我們生命的意義具體的展現就在于:我們爲人類服務了多少?貢獻了多少?你生命的意義能不能呈現出來,就在于我們爲社會、爲國家貢獻了什麼?
這個“止于至善”不是說我一直修行修到感覺我是一個大偉人,自認爲自己至高無上,不是這樣的。這個“至善”它是一個大圓,那這個圓他一定是:我跟衆生都來到很和諧、很快樂、很安詳,你這個“至善”一定是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回饋這個世間,讓衆生真正感受到獲益無窮。我們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服務衆生,爲衆生做有意義的事情,讓這個社會越來越好風氣也越來越改善,促進我們自己生命的和諧,也促進我們所處社會的和諧,這就是在止于“至善”,也就是人間天堂、人間淨土、美好人間的實現,一個祥和社會的具體的實踐。
所以你看,大學之道所講的是一個人修心養性的根本核心,以及發揮生命意義的根本核心,是讓我們的生命能夠來到完美、完滿。剛才講這些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理想、我們每個人的目標,對不對?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把自己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回饋這個世間。
我們再看下一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裏是繼續跟大家講次第、步驟是怎麼樣的。我們一般人很容易認爲:聖賢是天生的嘛!我們是凡夫,我們的距離差很遠,我們不可能這樣啊!最然我們也想見賢思齊、也想成聖成賢,但是那麼難就等來生再說,以後再說啦!因爲這個好像不可能啊,我是個凡夫俗子這怎麼有可能?
一般人很容易自我設限。但是《大學》裏面清楚的告訴大家:不要自卑,每個人都有可能來到這樣成聖成賢的階段,那它的方法、步驟是怎麼樣的呢?他在後面就陸陸續續的講出來。
前面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都希望把我們的生命意義發揮出來,希望能夠真正回饋這個世間,讓我們覺得活的很快樂,生命很有價值,這一生了無遺憾,對不對?每一個人都希望這樣,好,當你有了清楚的人生的目標、方向感之後,你就不會像無頭蒼蠅到處去找、到處去鑽。你人生的方向感出來了,你知道要往哪方面走、往哪方面去發展了,這個叫做“知止”,這個“止”就是我們知道自己生命的目標要往哪方面走了,這樣就能夠把我們…
《大學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