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
前言
第一章 如實觀察無常
第二章 無常的性質
第叁章 無常是苦
第四章 如何在無常中生活得更好?
第五章 如何在無常中相愛?
第六章 如何在無常中從容成長?
第七章 無常的自由氣息
第八章 “看見”無常—開啓智慧的無常法門
第九章 無常這個事實
第十章 雜阿含經中的譬喻
後記
讀後序
前言
什麼是無常?
“無”是沒有,“常”是固定不變;“無常”就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意思;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或一個物體,是不會永遠保持同樣的狀態而不起變化的。
無常,是佛陀爲我們開示的法義,是佛學中常用的專門術語;也是世間的真相。
無常的現象恒常存在于這整個世間:草木的萌芽、成長、開花結果以致枯萎、凋落;人的一生—從嬰兒、孩童、少壯及至老死,當中無數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又有那一件是能夠被你我所永久掌握而不會改變、不會消逝在茫茫時空中的?這一切的一切,都在說明了一個事實:這個世間就像是一道巨大的洪流,所有的人、事,都只是水面的一些泡沫;洪流不斷地洶湧而下,它水面上的泡沫冒起來又破滅了,冒起來又再破滅了...沒有任何一個水泡是可以永遠浮冒在水面上而能免于破滅的。這就是世間的真相—無常、變易的法則。
無常,也是你我都擁有過的生活經驗,只是我們常常都活得渾渾沌沌的,盲無所覺的,無視于無常的存在。想想看:曾幾何時,你只是媽媽懷裏抱著的小娃娃,現在卻已長大成人了;以前你只懂得牙牙學語,現在卻能讀書識字了—這當中不是已經起了種種的變化嗎?現在的你不是早已和以前的你有著很多的“不一樣”了嗎?這不正在說明了一個事實: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常的,不能保持永久不變的。那麼,無常,不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生活經驗嗎?
無常,也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常識。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把一顆種子放在泥土中,然後再對它施肥、澆花,給予種種的照料;有朝一日,種子定會發芽生長,一直到成爲一顆大樹,爲我們提供蔭涼或結出滿樹的果實。因爲我們知道一顆種子不會永遠只是一顆種子,只要有著適當的環境和條件,這個“現狀”是可以被改變的。因爲我們知道“種子會在適當的情況下産生變化”的常識,而利用這個知識得到了預期的成果。所以說,無常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常識。同時,我們也可以說:無常是一種自然界的法則。
無常,也是令我們生起種種痛苦、煩惱的原因。因爲人都會死,都不可能永遠生存下去,所以我們被迫面對生離死別,失去至愛的親朋好友的傷心難過。相對的,當我們自己年紀大了,身體逐漸衰老而越來越接近死亡的召喚時,內心便會恐懼、彷徨不已;我們畏懼著將要失去自己所珍愛的、所熟悉的人事,由于對生命有著無比的眷戀卻又不得不舍下這一切的原故而彷徨不已。
或者,像前面所說的,我們把一顆種子放進泥土裏,對它悉心照料,期盼著收成的到來。然而,不幸的,突然湧來了一陣洪水,淹沒了整片土地,種子在大水中腐爛了。因此,再也不可能長成一棵遮蔭的大樹,也不可能結滿一樹甜美的果實了。這不是一件很令人失望的事情嗎?
無常,真是一件殘忍的事實啊!它使得我們患得患失;它奪走我們所執著的一切美好事物;它令我們顯得手足無措,在種種難以預測的變幻中忽悲忽喜、又哭又笑。無常像一把尖利的剌刀,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無常也像一個可怕的鬼影,在你背後不停地追逐著,使你不敢停下腳來,最後卻還是無法擺脫。
無常,是一個巨大的力量;它使稚童變成大人,教含辛茹苦的父母展顔歡笑,卻又常常在轉瞬之間變換畫面:朝氣蓬勃的少年變成棺木裏的一具屍體,教白發人送黑發人,教肝腸寸斷的父母欲哭無淚!
難道我們只能在無常的旋渦裏隨著它團團轉嗎?佛陀爲我們開示了無常的法義,絕不會只是要我們無可奈何地束手無策。我們究竟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無常?如何在無常的得失之間保持安然自在?如何消除因爲無常而生起的種種恐懼?如何認識無常、看透無常、超越無常?如何才能不再隨波逐流?
總的來說,無常就是一種“可能”;或者,更精確的說,無常就是“轉變的可能”。在無常的變易法則下,今天將會過去,明天將會來臨;尚未出生的將會出生,已經出生的將要面對死亡;得到可能失去,未曾得到的可以通過種種努力和方法來獲得;只要有適當的條件和客觀因素就可能令一件新的事物出現,但當條件和客觀因素起了變化之後,有關的事務複將消失。簡單地說,無常不外就是生、死,得、失,愛、恨,悲、喜,開始和結束兩者間交遞互換的現象。反過來說,無常也可以是死而複生,失而複得,恨盡愛生,樂極生悲。
一顆種子在泥土中腐爛了,我們或許說是:這顆種子“死”了。種子腐爛後,種子內藏的元素並沒有因此而“消失”—這些元素分解後被泥土所吸收,化成了泥土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說:種子“死”了,泥土中的新元素卻“出生”了。
我們必須緊記:“無常”是一種“轉變”,但不是一種“宿命”。所以,無常是自然的、正常的現象,不是無可奈何的。
第一篇 認識無常
第一章 如實觀察無常
⊙一切萬物無常存者,此是如來末後所說。
—長阿含
“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長留而不改變的。”佛陀曾經這樣宣說。這句話出自長阿含經。據說這是佛陀臨進入般涅槃時給予弟子們的最後一次教誨。在佛遺教經中也有著類似的紀錄:“...世間一切會移動和不會移動的法,都是會敗壞的,有著不固定和不安穩的現象。”作爲衆人導師的佛陀也無可避免地必須面對無常的現實,同時更在他本身將要入滅(去世)之前的最後一刻再一次強調這個事實。這使得那些企圖依賴佛陀的“庇佑”而免于無常、免于生老病死的弟子們的美夢全部粉碎。
正如前言所提到的,無常的現象恒常存在于這個世間,是你我都擁有的生活經驗,也是一種簡單的生活常識;但是爲什麼我們卻盲無所覺,並且從來不曾對無常的變化有所警惕呢?這都是由于我們總在一廂情願地“認爲”變化不會這麼快發生,或者盲目地迷信有某種超能的神秘力量可以留住一切我們所貪愛的事物。
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從來都不曾正視我們所面對的世間和存在其中的種種現象。因此,在這一章裏,我們將會對無常的現象作一番真實的觀察。
◆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將會衰老,將會染患種種疾病,在受到刀砍火燙時會受傷、會痛楚,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而終將漸漸步入死亡。在這之後,屍體將被埋進土裏,就像是一塊木頭那樣,再也不會說話、不會看東西、不會移動,全身冰冷而僵硬,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感情了。最後,屍體還會腐化、朽爛,成爲一堆泥土。
從上面的說明中,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並沒有可以使自己的身體永遠不會變化的控製能力。而事實上,這種情況不僅是在死後才這樣,即使在活著時,我們也必須面對這種無常變易。
從出生到成人,這種長大的過程並不是我們想要便可以做到的。身體的茁壯成長必須依靠營養的補給、水分、運動等許多條件。唯有當所需的條件都具足時,“長大”才會變成事實。隨著這些條件的不同,每個人的成長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營養不良。
我們的身體是由:頭發、毫毛、指甲、牙齒、皮肉、筋骨、骨髓、五髒、腸胃、肋膜、痰膿、血汗、脂肪、尿液等等器官和分泌液所組合而成。另外,我們還需要食物燃燒産生的熱能和吸入足夠的氧氣。歸納起來,組合成一具軀體的元素不外下列四種:1、固體2、水分3、溫度(熱能)4、氣體。這四種元素在佛學的專門術語中叫著「四大”。就是這四大元素的和合在維持著人體的存在。
當這四大元素的和合處在一種適當的情況中時,我們的身體就很健康。一旦四大失去調和,人就會生病。四大過度的失調將會使病勢加重,甚至最終將導致死亡。人一死,四大元素也就隨著分解、散滅了。溫暖的軀體失去了溫度,火大散滅了;血液、尿液和唾涎等各種分泌液將凝結而不再流動,水大幹了;風大也將隨著呼吸的停止而消散得毫無蹤影;剩下那由筋骨和皮肉等所組成的地大也將腐化而磨滅。由于四大的消散,人的精神作用失去了依持,也就隨之而消失。
從中我們將可發現,人的身體是由種種元素所組合成的,一旦少了其中一個條件,人也不再成其爲“人”了—你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地大:筋骨、皮肉的“人”嗎?或者一個完全沒有溫度的“人”?一個少了某部分“地大”的人,我們稱其爲有所殘缺的人;一個體溫過高或過低的人,必定是個有病的人。至于完全失去其中一個元素的人,則必是一個死人了。
因此,我們也就可以這麼說:身體的無常現象是出于各種條件(元素)的增減、組合或消散所造成的。
類似的情況是否也同樣發生在我們的精神作用上呢?我們的情緒、記憶和意志是否一成不變?或者,也是無常而不會永久保持不變的呢?
◆喜怒哀樂
人的情緒是起伏而多變的。當所處的環境或所接觸的人符合己意時,我們的心情也就顯得十分愉悅、暢快。一旦遇到的人、事,都和自己的心意背道而馳時,我們就會覺得憤怒、不滿或者難過、失望。
究竟我們的喜怒哀樂是如何産生的,情緒起伏不定的無常現象又是什麼因素所造成的呢?
所謂情緒,就是身體感官和外界的事物接觸到而激發起的種種感覺;也就是感受。我們通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大腦來和外界産生聯系,接受種種事物的刺激,從而引發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和無好無不好的感受。
當眼睛接觸到色彩或光線時便産生視覺;耳朵和聲音接觸時産生的是聽覺;鼻子接觸種種氣息則産生嗅覺;舌頭接觸味道産生味覺;身體(皮膚)接觸外界而産生觸…
《情到深處人孤獨 (黃威南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