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序
譯文
那時,尊者舍利弗在閑靜處尋思:什麼樣的正等正覺修淨行,佛法能久住
什麼樣的正等正覺修淨行,佛法不久住
此時,舍利弗從靜處起來,整理一下衣服,來到世尊的住處。向世尊恭敬禮後,退坐一邊,對世尊說:「前時我在靜處打坐,曾作這樣的思量:什麼樣的正等正覺修淨行,佛法能久住
什麼樣的正等正覺修淨行,佛法不久住
願世尊爲我開示。」
佛告訴舍利弗:「昆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諸佛修淨行,佛法能久住。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淨行,佛法不能久住。」
舍利弗問佛說:「因何緣故,昆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修淨行,佛法能久住
因何緣故,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淨行,佛法不能久住
」
佛告訴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不爲衆多的弟子們廣說佛法,如契經 、只夜經、授記經、偈經、句經、因緣經、本生經、善道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波提舍經。不向衆人廣泛宣講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既不製定戒法,也不講解戒律,這樣使衆多弟子産生疲厭之心,致使佛法不能久住於世。那時,諸世尊知道衆多弟子已生疲厭之心,就製定這樣的教法:這事可以記念,這事不可以記念;這些應該思惟,這些不應思惟:這些應斷絕,這些應常住不斷。
「舍利弗,在往昔時,隨葉佛與一千多名大比丘住在恐畏林中。舍利弗,如果有人未能斷絕世俗情欲,進入這個林子就會毛發皆豎,心生恐怖,所以稱此林爲恐畏林。
「再說,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如來正等正覺,看到這些比丘心生疲厭,就爲說法,這事應記念,這事不應記念;這些可以思惟,這些不可以思惟;這些應斷絕,這些應常住不斷。舍利弗你應知道,此時這些佛及衆多弟子在世,佛法能廣爲傳布。但若這些佛及衆多弟子滅度後,世間各種種姓,各種家族的人出家,就會使佛法疾滅,不能久住世間。爲什麼呢
因爲不以經法統攝教化僧團的緣故。
「舍利弗,這好比各色各樣的花散放在桌案上,一有風吹就會散落。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沒有用線貫穿的緣故。舍利弗,這些佛及其衆多弟子在世,佛法能夠流布。如果這些佛及其衆多弟子滅後,世間各種種姓,各種家族的出家者,就會使佛法疾滅,不能久住世間。這是爲什麼呢
就是因爲不以經法統攝教化僧團的緣故。」
這時,世尊告訴舍利弗說:「昆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爲衆多弟子廣說佛法,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既製定戒法,也講解戒律。弟子們心生疲厭,此時諸佛知道後,即爲說教:此應記念,此不應記念;此可以思惟,此不可以思惟;此應斷絕,此應常住不斷。這樣,舍利弗,諸佛及衆多弟子們在世,佛法能夠流布。如果諸佛及衆多弟子滅度後,世間各種種姓、各種家族的出家者,也不會使佛法疾滅。
爲什麼呢
因爲善於以經法統攝教化僧衆的緣故。
「舍利弗,這好比將種種花用線貫穿,放置桌案上,雖被風吹而不分散。爲什麼呢
就是因爲用線貫穿的緣故。就是這樣,舍利弗,諸佛及衆多弟子在世,廣泛宣講佛法如上。舍利弗,因爲這個緣故,昆婆屍佛乃至迦葉佛,能使佛法得以久住世間;也因爲這個緣故,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使佛法不能久住世間。」
這時,舍利弗從座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地向佛行禮說:「世尊,如今正是最好的時機。唯願世尊爲衆多比丘製戒說戒,使他們勤修淨行,令佛法得以久住世間。」
佛告舍利弗:「且慢!佛自知合適的時機。舍利弗,如來現在沒有爲衆多比丘製定戒法,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此丘中沒有因世俗煩惱而犯過失的。如果有犯過失者,然後世尊才會爲衆多比丘製定戒法,斷絕他們的世俗煩惱。
「舍利弗,比丘在未得利益供養之前,也就不會産生世俗煩惱。如果得享利益供養,便會生出種種世俗煩惱。若有世俗煩惱産生,世尊便會爲衆比丘製定戒法,以斷除他們的世俗煩惱。舍利弗,比丘之所以未生煩惱業障,是因爲他們尚未出名,還不被衆多的人所知道,以及還未多聞佛法,未多擁有財産。如果比丘名聞遐迩乃至擁有衆多的財産,便會生出世俗煩惱,有了世俗煩惱,然後世尊便會製定戒法,使他們斷絕世俗煩惱業障。舍利弗,你且等一等,如來自然知道適宜的時機。」
時,尊者舍利弗①,於閑靜處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覺②修梵行③,佛法久住
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
爾時,舍利弗從靜處起,整衣服至世尊④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言:「向者我於靜處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
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
願爲開示。」
佛告舍利弗:「兒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此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⑤,法不久住。」
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緣,昆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修梵行,法得久住
以何因緣故,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修梵行,法不得久住耶
」
佛告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不廣爲諾弟子說法。契經、只夜經、授記經、偈經、句經、因緣經、本生經、蓋口道經、方等經、未曾有經、譬喻經、優波提舍經。不爲人廣說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不結戒⑥,亦不說戒⑦,故諾弟子疲厭,是以法不久住。爾時,彼世尊知諾弟子疲厭心故,但作如是教:是事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
「舍利弗,乃往昔時,隨葉佛依恐畏林中住,與大比丘⑧千人俱。舍利弗,若有人未離欲,入彼林中,身毛皆豎,故名恐畏林。
「又舍利弗,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觀千比丘心中疲厭,爲說法。是事應念,是不應念;是事應思惟,是事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舍利弗當知,爾時彼佛及諾聲聞⑨在世,佛法廣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滅度⑩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⑾,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何以故
不以經法攝故。
「舍利弗,譬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散。何以故
以無線貫穿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聲聞衆在世者,佛法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衆滅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者,令法疾滅不久住。何以故
不以經法攝取故。」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屍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爲諾弟子廣說經法,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亦結戒,亦說戒。弟子衆心疲厭,時佛知彼心疲厭,作如是教: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惟,是不應思惟;是應斷,是應具足住。如是,舍利弗,彼諸佛及聲聞衆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諾佛及聲聞衆滅度後,諾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
以經法善攝故。
「舍利弗,譬如種種花置於案上,以線貫,雖爲風吹而不分散。何以故
以線善貫攝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聲聞衆在世者,佛法廣說如上。舍利弗,以此因緣,故昆婆屍佛乃至迦葉佛,佛法得久住。以此因緣,故拘那含牟尼佛、隨葉佛,佛法不得久住。」
爾時,舍利弗從坐而起,偏露右臂⑿,右膝著地⒀,合掌⒁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唯願大聖,與諸比丘結戒說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
佛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時。舍利弗,如來⒂未爲諾比丘結戒。何以故
比丘中未有犯有漏法⒃。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後世尊爲諸比丘結戒,斷彼有漏法故。
「舍利弗,比丘乃至未得利養,故未生有漏法。若得利養,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世尊乃爲諸比丘結戒,欲使彼斷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未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稱爲人所識,多聞多財業故。若比丘得名稱乃至多財業,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爲結戒,欲使彼斷有漏法故。舍利弗,汝且止,如來自知時。」
①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亦稱舍利弗多羅、舍利弗羅、奢利佛等,意譯「骛露子」 ,因母眼似骛鹭鳥而得名。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信奉佛教緣起法,與目犍連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至竹林精舍歸依佛,侍佛右側,爲佛諸弟子中上首,以智慧敏捷、善說佛法,被稱爲「智慧第一」。
②正覺:意指真正的覺悟。又作正解、等覺、等正覺等,即無上等正覺、叁藐叁菩提的略稱,謂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故成佛也稱爲「成正覺」 。
③梵行:即淨行。指道俗二衆所修之清淨行爲。佛教以不淫,受持諸戒,稱爲梵行。
④世尊:如來十號之一。即爲世間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最尊者。在印度,一般用爲對尊貴者之敬稱,並不限用於佛教;若於佛教,則特爲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⑤昆婆屍佛、式佛、拘留孫佛、迦葉佛、隨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指釋迦佛出世前所住世之佛。與釋迦佛共稱七佛,或過去七佛。
⑥結戒:即製定戒法之意。
⑦說戒:指爲受戒者講解戒律。另外,佛製於每半月布薩之日,上座比丘誦讀戒本時 ,諸比丘中若有犯戒者,應於泉僧前忏悔,也稱爲說戒。
⑧比丘:又作芯刍、芯萄、蝠刍、備刍、比呼,意譯爲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等。乃出家五衆之一。指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男子。
⑨聲聞:意即弟子。指聽聞佛之言教而證悟的出家弟子。原指佛在世時的弟子,後與緣覺、菩薩相對,而爲叁乘之一。指能遵照佛的說教修行,並唯以達到自身解脫爲目的的出家者。以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谛爲主,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最終達到「灰身滅智」的無余涅槃的境地。
⑩減度:即涅槃、圓寂、遷化之意。指命終證果,滅障度苦。
⑾出家:指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道,到寺院做僧尼,與「在家」相對。原爲古印度的一種遁世製度,後爲佛教洽用。出家須剃落須發,棄去服飾,故出家又稱落飾、剃發。在佛教七衆弟子中,除優婆塞與優婆夷二衆屬在家衆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五衆皆爲出家衆,稱爲出家五衆…
《四分律 初分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