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叁筆序
古有容齋隨筆。予效之竹窗之下。時有所感。筆焉。時有所見。筆焉。從初至再。成二帙矣。茲度八旬。頗知七十九年之非。而自覺其心之未悄。然也。奈何久仆樂生之堂。無能勤趙老之屦。于是一榻而走千山。寸晷而遊神于百世。所感所見。積之歲月。忽複成帙。雖東語西話。賓叩主酬。種種不一。要歸于整饬行門 平治心地而已。余如世谛中事。無關于法化。無補于修進者。則不暇及焉。噫。吾耄矣。胡不囊括瓶守。而喋喋乃爾。噫。吾耄矣。斜陽剩月。能幾何時。此而不言。更待何日。苟有利于民物。他何恤爲。因以付管城子。
萬曆乙卯春日後學雲棲袾宏謹識
殺生人世大惡
或問。人所造惡。何者最大。應之者曰。劫盜也。忤逆也。教唆也。予曰。是則然。更有大焉。大莫大于殺生也。或曰。宰殺充庖。日用常事。何得名惡。而況最大。噫。劫盜雖惡。意在得財。苟歡喜而與之。未必戕人之命。而殺生則剖腹剜心。肝腦鼎镬矣。忤逆者。或棄不奉養。慢不恭敬。未必爲阿阇楊廣之舉。況阇廣所害。一世父母。而經言有生之屬。或多夙世父母。殺生者自少至老。所殺無算。則害及多生父母矣。教唆者。惡積名彰。多遭察訪。漏網者稀。彼殺生者誰得而诘之。則構訟之害有分限。而殺生之害無終盡也。是故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間之大惡曰殺生。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嘗試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時百刻。正得十萬。而所念止是四字名號。若六字則不及滿數矣。飲食抽解。皆無間斷。少間則不及滿數矣。睡眠語言。皆悉斷絕。少縱則不及滿數矣。而忙急迫促。如趕路人。無暇細心切念。細念則不及滿數矣。故如十萬雲者。大概極言須臾不離之意。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或曰。此大師禅定中事也。則非吾所知矣。
己事辦方可爲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于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惜口頭生醭。龍天推出。方乃爲人。故辭法席者。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煉。予出家時。笃奉此語。佩之胸襟。後以病入山。久久不覺漸成叢林。然至今不敢目所居爲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宗乘。蓋與衆同修。非領衆行道也。忝一日之長。互相激勸而已。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責善焉。幸甚。
自他二利
古雲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薩發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則翻成毒藥。試反己而思之。我是菩薩否。況雲發心。非實已能也。獨不聞自覺已圓。複行覺他者。如來應世乎。或謂必待己圓而後利他。則利他終無時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無有是處。是故當發菩薩廣大之心。而複確守如來真切之訓。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于菩薩。而人己雙失。謂之何哉。
殺生非人所爲
虎豹之食群獸也。鷹鹯之食群鳥也。鳢獺鹭鹚之食魚蝦等諸水族也。物類之無知則然。具人之形。禀人之性。乃殺諸衆生而食其肉。可乎。是人中之虎豹鷹鹯鳢獺鹭鹚也。雖然。虎之害不及空飛。鳢之害不及陸走。人則上而天。下而淵。中而散殊于林麓田野者。釣弋網罟。百計取之無遺余。是人之害甚于物也。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人心也。人而不仁。是尚得爲人乎。既名爲人。必無殺生食肉之理矣。
祀天牛
燔牛祀天。世傳事始于上古。而曆代因之。雖以梁武帝之奉佛。然面爲犧牲。獨行于太廟而不行于南郊。史稱正月上辛。以特牛祀于天皇大帝。夫祀天配以祖。則牛亦在焉。安所稱爲用面。予不知其說也。昔沛公以太牢祀孔子。予嘗謂一太牢何足以報聖師之恩。則其不足以報上帝之恩亦明矣。而自古及今。爲有國之大典。孰從而止之。悲矣哉。牛乎。何其業之深且長也一至是乎。
伏羲氏網罟
槐亭王先生謂網罟製于伏羲。蓋因獸之傷稼。設爲網罟者。禦之也。非捕之也。故曰佃曰漁。皆有田字隱隱在中。槐亭此說。發千古所未發。可謂大有功于世道矣。或曰。炎帝始爲稼穑。故號神農氏。伏羲時未有稼。而網罟將奚爲。予乃用前意而廣之曰。古雖未稼。或食草木之實。猶稼也。況人畜以強弱相勝。設爲網罟。使獸畏而避之。但教民遠其害。非教民食其肉也。捕而食之。後世之流弊也。非聖人意也。
浴水
京畿老辨融師嘗言。沐浴水澄之。可以漬米炊飯。或曰戲言也。或曰有激之言也。予以爲不然。蓋實語耳。予昔附糧舶至丹陽。連艘十余裏。首尾相踵。而河狹水淺。浣衣者恒于斯。濯足者恒于斯。大小便利者恒于斯。穢且甚矣。然用之以煎煮炊爨者亦恒于斯。非大富貴人。罕有登崖覓井汲泉者。河水浴水奚別焉。耿恭被圍絕水。絞馬糞汁而飲之。而口外有炒米店四十裏。候天雨爲飲。穿井數十丈不得水。嗟乎。餓鬼之鄉。積劫不聞水名。爲僧者。今處清溪流泉之所。茶湯灌浣。事事如意。更複一月八浴猶以爲少。一月十五浴猶以爲少。何不知慚愧乃至于是。
僧宜節儉
張子韶自做秀才時。至狀元及第。位登樞要。而粗衣菲食。無玩好器物。其筆亦用殘禿者。胡克仁居官。茹蔬終身。眠一紙帳。彼乃現宰官身。行比丘行。況身是比丘者乎。佛製頭陀比丘。行乞爲食。糞掃爲衣。冢間樹下爲宿。今處于衆中。檀越送供。衣足矣。食足矣。安居于蘭若矣。更求佳麗。可乎。一缽四綴。一緉鞋叁十年。古德之高風未墜也。吾爲是慚愧自責。而並以告夫同侶。
僧拜父母
佛製出家比丘不拜父母。而王法有僧道拜父母之律。或問。依佛製則王法有違。遵王法則佛製不順。當如之何。予謂此無難。可以並行而不悖者也。爲比丘者。遇父母必拜。曰。此吾親也。猶佛也。爲父母者。當其拜。或引避。或答禮。曰。此佛之弟子也。非吾子也。甯不兩盡其道乎。
年少閉關
閉關之說。古未有也。後世乃有之。所以養道。非所以造道也。且夫已發菩提大心者。猶尚航海梯山。冒風霜于百郡。不契隨他一語者。方且挑包頂笠。蹈雲水于千山。八旬行腳。老更驅馳。九上叁登。不厭勤苦。爾何人斯。安坐一室。人來參我。我弗求人耶。昔高峰坐死關于張公洞。依岩架屋。懸處虛空。如鳥在巢。人罕觏之者。然大悟以後事耳。如其圖安逸而緘封自便。則斷乎不可。
八旬行腳
古有頌雲。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歸家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今人不思其前二句。而執其末句。謂道在目前。行腳徒勞耳。而引不越嶺不出關者爲證。噫。幸自反觀。已歸家否。無一事否。有如尚滯半途。匆匆多事。則何但八旬。直饒百歲千歲。乃至萬歲。正好多買草鞋。遍曆天涯。未許駐足在。
講宗
宗門之壞。講宗者壞之也。或問。講以明宗。曷言乎壞之也。予曰。經律論有義路。不講則不明。宗門無義路。講之則反晦。將使其參而自得之耳。故曰。任從滄海變。終不爲君通。又曰。我若與汝說破。汝向後罵我在。今講者翻成套子話矣。西來意不明。正坐此耳。
教人參禅
參禅人之誤。教參禅者誤之也。或問。教人參禅。是欲起直指之道于殘燈將燼之日。曷言乎誤之也。予曰。道雖人人本具。而亦人人所難。苟非利根上智。卒莫邊岸。奈何概以施之。譬如募士者。得孱孱懦怯。僅可執旗司鼓。而授之以朱亥之錘。雲長之刀。典韋之戟。其不振掉而顛蹶者幾希矣。安望其有斬將擒酋。攻城破壘之功乎。其或自亦才離上大人丘乙己。而教人以製科文字。亦舛矣。或問于予何如。答曰。老僧正讀上大人未熟在。
肇論
空印駁肇公物不遷論。予昔爲之解。今複思之。空印胡由而爲此駁。其由有二。一者不察來意。二者太執常法。不察來意者。若人問物何故不遷。則應答雲。以性空故。今彼以昔物不至今爲物遷。而漫然折以性空。性空雖是聖語。然施于此。則籠統之談。非對機破的之論也。得無似作文者。辭句雖佳而不切于本題者乎。太執常法者。僧問大珠。如何是大涅槃。珠雲。不造生死業。此常法也。又問。如何是生死業。珠雲。求大涅槃是生死業。在常法。必答以隨妄而行是生死業矣。今乃即以求大涅槃爲生死業。與肇公即以物不至今爲不遷意正同也。故無以駁爲也。又空印謂圭峰不當以達磨直指之禅爲六度之一。圭峰何處有此語。其所著禅源诠雲。達磨未到。諸家所解。皆是四禅八定之禅。南嶽天臺所立教義雖極圓妙。然其趨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禅。唯達磨所傳。頓同佛體。迥異諸門。其說如此明顯。而曰以直指禅爲六度禅。則吾所未谙也。雖然。空印駁肇公之論不遷。呵圭峰之議初祖。則誠過矣。至其謂圭峰不當以荷澤爲獨紹曹溪。天臺門下所論或多不出于大師之口。此二說者確論也。
華嚴論疏
或問。肇論已聞命矣。又一居士力诋清涼者何如。予謂。彼居士惟崇棗柏之論。其诋清涼者。言不當以信解行證分裂全經。大失經旨。不思經開信住行向地等。其分裂也抑又甚矣。然則佛亦非欤。夫行布圓融。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必去行布。則圓融何物。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先後同歸。首尾一貫。無縫無罅。何處覓其分裂也。況論有論體。疏有疏體。發明大意。莫尚乎論。委曲發明。窮深極微。疏鈔之功不可思議。二大士者。皆羽翼華嚴之賢聖。不可得而軒轾者也。予嘗有書達居士。居士不答。未知其允否。因記之。
評議先賢
予既敘肇論。雜華二事。或曰。先賢不可評議乎。予曰。非然也。今人未必不如古人。昔有是言矣。然吾嘗思之。叁百篇多出于郊野闾閻之歌詠。而後人以才華鳴世者不能及。六群比丘。聖衆所不齒。而賢于佛滅度後馬鳴龍樹。則古人何可輕也。空印之評。其太過者。止在物不遷及圭峰論達磨兩處耳。非譏貶清涼者比也。吾見有叱辱溫陵者。罵詈長水者。崇尚天臺。則盡毀諸家。無一可其意者。勘妙喜爲未悟者。藐中峰爲文字知識者。又其甚有謂六祖不及永嘉。…
《竹窗叁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