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性空慧學概論

  法性空慧學概論

  太虛

  ──叁十一年下學期在漢藏教理院講──

  一 略彰名義

  甲 法性

  乙 空慧

  丙 法性空慧學

  二 中論在一切佛法中

  甲 在教理中

  乙 在行果中

  叁 中論在龍樹諸論中

  甲 宗論之部

  乙 釋經之部

  丙 集經之部

  丁 頌贊之部

  四 中論在印度諸釋中

  甲 提婆諸論

  乙 中論梵志青目釋

  丙 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

  丁 大乘中觀論釋

  戊 般若燈論釋

  己 入中論

  五 中論在中國諸宗中

  甲 叁論宗

  乙 天臺宗

  丙 華嚴宗

  丁 唯識宗

  六 中論八不緣起偈

  甲 列舉論文

  乙 釋義特點

  丙 文義抉擇

  七 中論前二十五品

  甲 列品名

  乙 釋文義

  八 中論後二品

  九 中國佛學之特點

  甲 總持

  乙 融會

  十 龍樹中觀與今之判攝

  甲 龍樹中觀之圓活無滯

  乙 學者應注重修己悟他

  丙 今以理之實際及叁級叁宗判攝

  丁 于佛祖應善學其契理契機

  一 略彰名義

  甲 法性

  1.法性之名義 

  明顯的說,法、即指宇宙萬有一切法;性、意義很多,這裏是指普遍義和永久不變義的:遍一切法永恒不變的理性,便叫做法性。在一切法中,不限何法,都具有這種理性;無論它如何變化,都有這不變的理性存在。但這樣普遍無限永恒不變的法性,到何處尋覓?因爲一切見聞思量到的種種法,都是相對有限前後變遷的,要尋求絕對不變的真實性,于一切法中都尋不到。中論雲:“于種種法,凡夫分別爲有,智者推求則見其空”。因此,以智慧推究尋求的結果,都沒有可說爲真實性的;故一切法,都無永久決定性可得,也無永久決定相可得,所以說是“空”。欲于一切法中,得其永久不變決定實在的體性,絕對得不到,雖有心識上分別所得如何若何的諸法,若以智慧徹底考察,都無固定的實體可得,所以遍一切法的永久不變性,就只是畢竟空無所得了;故法性即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既無實在可得,在普通心識上雖分別有此有彼;然徹底考察,都不能究竟成立。故一切法的徹底性,即是空性;這空性,是永久不變普遍一切的,所以稱爲法性。有些經論中說到法性、法住、法界,法性也就是叁世緣起法中,常常如此,普遍如此的空性,這就是法性的本義。

  2.法性之異名  

  這法性在經論中有很多異名,前面說常常如此、普遍如此的“如”,金剛經所謂“諸法如義”,維摩經所謂“一切法皆如也”;如、就是法性的異名。或于“如”上加一“真”字,即爲“真如”,真即是如;只有常遍如此的,才是真實而非虛妄,這也是法性的異名。或說“諸法實性”、“諸法實相”,或如心經所說“諸法空相”,也有說“諸法空性”,還有說“虛空性”,“平等性”,“無分別性”;這些、都是法性的異名,都可以上面所講的法性本義而說明其義。因爲平常所見聞思想到的種種法,都有所對待,有所限製,不能成立爲普遍無限永久不變性,不能達到平等無分別,故必須達到一切都不可得的法空,才是一切法真實遍常如此的平等性。

  3.法性之增義  

  上來雖說有衆多異名,但其本義仍是遍一切法永恒不變的空性。然有些經論中說到的法性或其異名,則義或有增;如辨法法性論所說的法與法性,以生死涅槃相對,生死名法,涅槃名法性,也就是雜染清淨相對。清淨法名法性,則具有種種清淨功德,故其論廣說轉依的種種功德,名爲法性。其意義則與法性本義有增了。

  複次、真如即法性。起信論分真如門和生滅門,依生滅門明一切雜染法,依真如門明一切清淨法。故真如不但爲一切法平等體,且爲一切清淨法的大乘自體、相、用,亦與空性本義有增。又如“諸法實相”,若從本義上講,諸法一切無相,遍一切法之無二無分別相爲實相。但有的地方,亦說諸法實相無相無不相;如法華經雲:“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則諸法實相,不唯無相,而且具足一切相,無不顯現;亦是法性之增義。法性之增義雖皆不離本義,但今此法性空慧學中所講,則揀除增義,專就本義而說。

  乙 空慧

  1.空慧之名義 

  前面所說的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空性。所以空慧,簡言之:也就是通達一切法空的智慧。空慧可有淺深,如依聽聞經教所得者是空聞慧,依之思惟推究而得勝解者是空思慧,依修止觀相應而得證入一切法空的智慧,則是空修慧。此中通達一切法空的智慧,正指證入法空的空慧。這空慧,或分爲“生空”、“法空”的二空慧,或于生法二空後加“空空”──以生法之空,本來即空,非勉強使之空,故名空空──爲叁空慧;或分“所取空”、“能取空”、“能所俱空”;“境空”、“心空”、“心境皆空”;也就是叁空。或說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都不外是將一切法分之爲二爲叁,或爲十六,十八,二十,法雖有多而空則一。這能了解通達一切法畢竟是空的智慧,就是空慧本義,亦即此處所講的空慧。

  平常所說的摩诃般若,就是照見一切法徹底是空的智慧。蓋于一切法徹底的究竟的觀察一下,皆無所得。如心經說:“以無所得故”,即入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此徹底無所得的智慧,就是空慧。窮究一切法到徹底,並無什麼底,以無底故,都無所得。此如平常起心動念,若回光返照,予以仔細徹底的觀察,便不可得。“萬古碧潭空界月,再叁撈捷始應知”──如水中撈月,再叁撈捷,畢竟皆空,一無所得。又如遠視陽焰有種種相,近視則無。于一切法上反複研究徹底觀察,皆畢竟無所得。這了知畢竟無所得的,即是空慧;由此空慧,乃能通達一切法空性,故法性須以空慧而通達。

  2.空慧之異名 

  空慧、也有很多異名。如“二無我慧”,即人無我和法無我;明了一切衆生無主宰自體,一切法無自性實體,故一切衆生和一切法之我體皆無,也就是了達人法均空的空慧。又“無分別智”,是能通達諸法無分別性的智慧,也就是空慧。此無分別慧,主要在證入一切法性空,畢竟無所得,才是真正的無分別慧,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根本無分別智。而加行無分別智,不過是能引發根本智的智慧。後得無分別智,則是證得根本智後所引起來的一種智慧,可說是具足種種善能分別觀察諸法相的智慧;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故真正證入一切法根本性的無分別智慧,才是真正的空慧。又:叁解脫門中的“空解脫”,也是空慧;以忍可空故,于空得解脫故,就名空解脫。或名空勝解,由聞說諸法空的教理,思惟抉擇,引生了解法空的空勝解。又:如許多經論中所說的空觀,即是觀一切法空相的觀慧。觀有尋求、伺察之義,即尋求、伺察一切法空的智慧。或說“中觀”,也就是空觀。又如“空見”,見即見解,無論聞慧,勝解慧,觀行慧上法空的見解,都名空見。見又是最明利的照見,證入一切法空時極爲明利的智慧也叫空見。此中講到的異名,或者較狹,只是空慧的一分,也有些則是空慧全部。

  3.空慧之貶義 

  向來經論中也有些貶斥不足于空慧的。如惡取空見,即于空見上加了限製;惡取對善取而言,善取是正當的,取之不當不善巧,于空見中成了惡取,即貶斥于空慧了。又如:偏空慧,經論中彈斥二乘偏見于空,未見中道,法華喻爲“眇一目”,涅槃則謂“見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不見常樂我淨,見其空不見不空”。這都是貶空慧偏而不圓的意思。還有不符事理,毫無意義,毫無效果的,世間都斥爲空想,想、即觀想,空想,也是就空慧一分而貶斥。先簡別這些空慧的貶義,以明這些都是現在所講空慧所不取的。

  丙 法性空慧學

  欲明法性,必宗空慧;宗空慧而明法性的學說,即名法性空慧學。在前面釋空慧中亦已說明法性之必宗空慧了,蓋無論說一切法,研究一切法,證明一切法,要是不達到最究竟最澈底的解決確定,終是不能夠停止的。但若達澈底,一切法都畢竟要歸到空無所得。如現代一般研究科學者,將一切萬物分析研究,其研究結果,說爲原子……;但還是不能澈底,久而久之,便覺到原子也還是不究竟可破壞的,遂將以前研究的結論消失。所以若求一切法的普遍永久澈底性,必須達到一切法空。唯了達一切法空的智慧,乃能遍一切法去澈底觀察;若不得此慧,則不能澈底見到遍一切法的永恒不變性;故法性須以空慧爲宗。從一切法上觀察都是空的空慧,說明遍一切法之澈底性,故叫法性空慧宗。講明此種學理的經論,名曰法性空慧學。

  法性空慧學之範圍,包括很多經論。就一切世出世法,其要點都在說明一切法空,引發了達諸法皆空的空慧,如各部般若經及宗般若經的諸論,即是法性空慧學的經論。但論太廣,取其可以提綱挈領來說明的,如流通最廣的心經,便是很能夠代表的。從五蘊法上觀照到都是空,再于所了達的諸法空相中,眼、耳、鼻、舌、身、意等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谛,都無所得,成爲般若波羅密多;依以究竟涅槃,證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過文太古簡,能從種種方式,種種觀察推求以講明諸法都是空的,應以中論爲代表。所以就依中論爲代表來說明法性空慧學。中論觀法品雲:“問曰:若諸法盡畢竟空,無生無滅是名諸法實相者,雲何入?答曰: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者名爲入”。這一段文,很可說明能證入法性──諸法實相的,須是真正的空慧──空無我。故通達法性,須以空慧爲宗。

  二 中論在一切佛法中

  此言中論,即指法性空慧學,不過以中論爲代表而說。此中分二:

  甲、在教理中 

  一切佛法之教理,可從因緣、四谛、二谛、叁性中去概括說明。四谛者,乃世出世間因果,此因果即爲因緣法之具體說明。第此因緣法,要是執爲固定實在,則成爲自然有,或計爲無因者…

《法性空慧學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十二門論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