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學

  

勸學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3/10/24澳洲淨宗學院

  諸位同學,今天利用這一節課,特別跟同學們談談學習。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夫子當年在世勸人求學,學聖、學賢,聖賢雖然不在世了,他們的用心、行誼、教誨依舊流傳在人間。孔夫子常常贊歎堯舜,以堯舜爲我們學習的榜樣,而堯舜去孔子大約兩千年。由此可知,聖人的德化,道德、教化淵遠流長,千百年後世大家都還懷念、都還仰慕,希望向他學習。我們今天去夫子又二千五百多年了,去堯舜四千五百多年了。

  夫子這幾句話在《論語》上,年輕的時候讀《論語》沒有很深刻的印象,現在老了,老了,這大家都知道住世的時間愈來愈少了,真正是來日無多。想到這一生這一世,現在再讀孔子這幾句話,不但體會很深,同時也有無盡的感慨。孔子是大聖人,聖的意思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這稱爲聖。中國人尊稱他爲至聖,就像佛法裏面對佛陀那樣的贊歎、尊敬,釋迦如來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夫子也如是。他老人家在這裏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沒有睡覺,我在這裏想,想來想去,想自己、想家庭、想國家、想天下,想什麼都無益,最後找到一個結論,不如學也”。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學是學覺。《呂氏春秋.先己篇》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凡事之本,必先治身”。這個“治身”就是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孔老夫子常常想的,他思就思這些。佛家講“思盡還源”,回過頭來,如何真正能做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那個根本在修身。所以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這把根本找到了。所以“先己篇”裏頭說,“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身就是修身。“成其身而天下成”,自己把身修好了,最後最高的境界能達到天下平等。“治其身而天下治”,治也是修身的意思,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過失統統都改正過來,那叫治,就是佛法裏面講的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天下就太平了。你看看,我自己能做到,一個人做到了,你就影響一家,你這一家就影響一國,這一國就會影響天下,這是很有道理的。他後頭有句話說,“爲天下者”,我們今天多少人起心動念在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這是爲天下。“爲天下者,不于天下”,不在天下,在哪裏?在自己身,這個話講得深刻。所以,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治國平天下的經驗。

  我們要想修身,要修身怎麼樣?“要先正其心”,心要正,這個心是講的思想、講的見解,就是佛法裏面講的正知正見。你有正知正見,你的身自然就修好了,煩惱習氣一切不善自自然然遠離,不斷自斷。“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我們很想自己的見解、思想能得其正,怎麼想也正不了,原因在哪裏?我們缺乏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沒有誠意!我很想有誠意,但是誠意總是生不出來,什麼原因?佛法講,你有障礙!誠意是性德,自性本來具足;誠意是性德,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的根源。意誠,一真一切真,一正一切正,一是一切是,一善一切善;意要不誠,一妄一切妄,一邪一切邪,一惡一切惡。關鍵之所在,誠意!我們今天誠意不能現前,什麼原因?我們迷在物欲,而不能夠把物欲斷掉,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聞利養,迷在五欲六塵,意怎麼能誠!

  什麼叫誠?前清曾國藩先生說得很好,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念是邪念,錯誤的念頭、不善的念頭決定沒有,這就是誠。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誠;起貪瞋癡慢的念頭,不誠。我常常講,對一切人事物起一個控製的念頭,誠沒有了;起一個占有的念頭,誠沒有了。所以,性德不能現前。要把這些欲望放下、舍棄,用什麼方法?用“致知”。所以儒家講“格物”,首先從這裏下手,格物是我們佛法講斷煩惱,致知是佛法裏面講的破所知障。煩惱障、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了我們的性德,使我們的誠意、正心不能現前。你看看,儒跟佛所講的完全相同,要從放下做起!放下之後就看破,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而後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都在學!

  夫子說他一生學習的過程,很值得我們效法,他“十五有志于學,叁十而立”。立是成立,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畢業了,十五歲開始學習,學到叁十歲,也是十五年。古時候,日本幾乎各個佛門宗派那些開山的祖師大德,都曾經在比叡山苦修過。我去訪問的時候打聽了一下,最少他們在山上住多長的時間,山上執事人員告訴我,最少的都在山上住滿十六年才下山。下山去弘法,建立一個宗派,這是個宗派的創始人,那是學問成就了。夫子,要是我們中國的算法算起來,十五歲開始到叁十歲,也剛剛好十六年,連頭帶尾十六年。古時候一般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十六年的功夫圓滿。釋迦牟尼佛學習的時間大致上都相彷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叁十歲成道,也是十幾歲出去旅遊,看到民間的疾苦,立志求道,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學成之後,終身從事于教學工作,教學相長。所以,叁十而立。

  “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會再受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換句話說,這是心得定了,這是很深很深的禅定。禅,意思就是不著相,不取于相。我們六根對外面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知,不爲六種境界所誘惑。也就是說,在順境不生貪戀,在逆境不生瞋恚,永遠保持著心地的平等清淨,不受誘惑,功夫到家了。夫子叁十歲之後,用佛法的術語講是曆事練心,是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裏面提升自己的境界,在境界裏面磨煉,這才成就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在世間確實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殊勝,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他說別的沒有利益,意思在此地,不如學也。學習聖賢,超過世間所有一切行業,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五十”,境界大幅度提升了,“知天命”,天命的意義很深很廣,在我們佛門裏面來講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知道宇宙、剎土、衆生,諸法實相!淺而言之,知道業因果報的理論事實。“六十耳順”,耳順,豈不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理事無礙”。到七十歲,“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矩是規矩,不踰矩是什麼?決定不違背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的從性德裏頭流露出來。這種享受,不但世間人沒有法子跟他相比,天人也比不上,這個境界超越二十八層天,是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的境界。還要高,再超越四聖,就超越十法界了,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他所講的“不如學也”。這幾句話說明,他立志學聖學賢,他的煩惱逐漸逐漸減輕了、遠離了;智慧逐漸逐漸增長,境界逐漸逐漸向上提升,這是講個人的修養。

  下面還有一段話說他的成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原文這個“說”是個“悅”字,古時候“說”跟“悅”是一個字,但是念,在這個地方要念悅。後人把言字邊改成豎心,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是一個意思。我們換成豎心邊,大家更好懂。悅是喜悅,佛法裏面講“法喜充滿”,大乘經裏面我們常常念到“常生歡喜心”,就這個意思。你把你所學習到的,落實在你的生活裏面。“時”是時時刻刻,“習”是做到,不是念在口上,不是記在心上,是要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諺語又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生活得好快樂!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生活快樂,叫一般人羨慕。早年,我們住在美國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道場的人比現在少很多,大概只有現在我們這個道場的十分之一,十幾個人,不到二十個人。我們生活在一起,天天學經教、念佛,真的是快樂無比。我們的鄰居當地人,看到我們滿面笑容,聽到我們都是歡樂的笑聲,非常羨慕。有幾次他來打聽,問我們年輕的小法師,他們語言沒有障礙,問他,“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爲什麼你們的生活這麼快樂?”跟他相形之下,差距太大了,他們的工作很辛苦,有壓力,活得很苦!

  中國人講求福報,修福,你才能夠得福報。福報是真實的,外國人沒有修福,不懂得修福。但是我們中國人看到他們的生活,他們享福,中國人看外表,看他們每個人家住的房子都很好看,洋房;每個人家都有汽車可以代步,到他們家裏去看,生活都是電器化的。尤其中國那時候剛剛開放,還是相當落後的時候,看到外國人家裏面都有彩色電視,羨慕得不得了,廚房都是電器化的,幹幹淨淨,一塵不染,對于外國人非常羨慕。館長第一次回到家鄉,我們也一同到大陸去觀光旅遊,好像是公元一九八八年,八七年還是八八年,我們到大連。她家鄉那些父老親戚朋友,聽說我們從美國來的,都投以很羨慕的眼光。美國他們沒有去過,看到美國人生活是從電影裏面看到的,從電視裏面看到的。有一天他們的家鄉父老請我們吃飯,宴請我們一行人,有四、五桌,我們的人大概是兩桌,他們的人有叁桌,也做得很豐富,我們很感激。請我說話,我也跟他們講幾句安慰安慰他們,但是這是事實。我說你們從電影、電視裏面看到外國人的生活,你們非常羨慕,實際上他們都不如你們。這些人馬上都呆了,眼睛都看著我,“怎麼他們的生活不如我們”?我說一點都不錯,我說,我問你一句話,你們回答我,在座的你們叁十多位朋友們,你們哪一位是負債過日子的。他們彼此互相看看,沒有一個負債的,這是中國人講福報,真的福報,你沒有負債。外國人過的生活,你看的很好的,全是負債來的,等于說是統統是賒帳賒來的;他的房子負債,銀行貸款買的,汽車也是負債的,家裏…

《勸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師及教學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