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靈感記
林慈超居士著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一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二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叁
從我心眼所見的觀世音菩薩法身
一、菩薩啓示“家家觀世音”的含意
二、參拜基隆海邊觀世音菩薩聖像感懷
叁、彌陀佛七法會所獲得靈異記
四、進入地藏菩薩大誓願裏,同樂淨業
五、淨化邪神的挑戰,逢凶化吉
六、菩薩托夢于一信女募資印書
七、由于母親的病使我們全家皈依叁寶並對于佛法有了更深的深識與信仰
八、另一靈感
九、活在衆生內心裏的觀世音菩薩
十、永遠不滅的菩薩道光輝
十一、談求雨之要訣
十二、佛度有緣人
十叁、兒媳的學佛因緣
十四、殺狗人棄邪歸善
十五、參拜慈明寺觀世音菩薩靈感
最後的歸宿
觀音佛七法會靈感記
信仰的傳承 母親爲我種下的佛緣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一
星雲
“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如何的受到廣大群衆的信仰,由此可見。
佛教中的菩薩非常之多,爲什麼觀世音菩薩獨會受到這麼多廣大群衆的信仰呢?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說:“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菩薩?”佛告無盡意言:“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讀了這段經文,相信大家會明白觀世音菩薩之受人信仰並非偶然。
我們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有人信仰觀世音菩薩,甚至佛教不普及的地方,信仰菩薩的人就很普及了。在目前臺灣,盡管多神教很普遍,可是多神教的信徒對菩薩仍是不減信心,例如各媽祖廟,各天公廟,它的後殿中央一定要奉祀“觀音佛祖”,菩薩的慈悲真正是做到了隨類應身的地步。
這本觀世音菩薩靈感記中,嘉義林慈超居士所寫的都是菩薩的應化事迹,講到菩薩的感應,除了一般信仰以外,那就是自己親自得過菩薩的救護,菩薩見一切衆生,都如同自己的兒女一般。俗語說:母子連心,當兒女有難,做父母的焉有不救護之理?
有人或許會問,菩薩既有這麼大的慈心和神通威力,何以世間有許多遭苦難的人,卻不蒙菩薩救護,那不是厚彼薄此嗎?佛遺教經中,佛陀曾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疚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若不行,非導過也。”又如:電力公司已在送電,你家裏的電燈插頭若有毛病,電燈怎麼會亮呢?廣播電臺正在廣播,你的收音機的周率沒有調整和它相應,收音機又怎麼會收到廣播呢?這不能怪菩薩沒有感應,俗語說感應道交,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又說:“衆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就是這個道理。
話再說回來,一般人信仰菩薩,大都是在急難時希望能得菩薩的救護,或祈求家庭子女或自身的平安吉祥,很少有人明白信仰觀世音菩薩的意義,乃是進一步的由自身去奉行菩薩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要知道誰能奉行菩薩的慈悲,誰就是現身菩薩,菩薩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爲菩薩,這是我們應有的認識。
慈超居士,爲一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之余,發願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不計任何的辛苦及金錢,來爲大衆服務,十余年來,對于宣揚佛法不遺余力,其爲教奔走的熱情很令我感動,其著作“地藏菩薩靈感記”已有多次出版,有很多人受其法益,而自願勸募即將再版,索序于我,故寫此數語,願所有一切衆生,皆能功圓果滿。
中華民國六十叁年十二月叁十日于臺灣佛光山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二
聖印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裏面以慈悲著名,與一切衆生結緣最深的一位大菩薩,據“法華經”記載有關此一菩薩的曆史:往昔菩薩身爲凡夫,也即是在無始劫前,有位寶藏佛,當時,凡夫身菩薩也是一位相當人物,是轉輪聖王第一太子,他發心供養佛僧叁個月,並且在寶藏佛前,發下菩提心,立了大誓願:如果有世界上任何苦惱衆生,稱我名號,爲我天眼所見,天耳所聽,若是不能得到救脫的話,我就誓不成佛。如此的拯拔衆生之苦施與衆生之樂的宏大誓願,寶藏佛爲之贊歎無已,因此爲太子取了法名稱之爲“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用他的天眼遙見一切娑婆世界衆生的苦難,用他的天耳遙聞一切娑婆世界衆生,因苦難而對他發出的呼援,而尋聲救苦,使得苦難得到解脫,離苦得樂,所以名爲觀世音,這是從利他而得名。普門品上指出:“若有無量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其實這位大心的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成正等覺,那時號稱正法明如來,但是他誓願宏深,慈悲廣大,故此倒駕慈航,現種種不同身,用種種不同法,來救度一切信賴他的有情衆生。
其次,他又稱觀自在菩薩,或聖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圓通無礙,修養已到爐火純青,心無挂礙,安然無慮的地步的意思.因此這個觀自在菩薩的聖號是從自利而得名,自未得度,安能度人?所以自利是必須的,不能自利,即無利他可言。然只求自利,獨善其身,即使了脫生死,也不過是個小乘行人,這不是大乘佛教的終極目標;大乘菩薩是不惟自利,如此實踐利生的事業,認爲唯有衆生安樂,自己方有安樂,反過來說,衆生的痛苦一如自己的痛苦,所以爲衆生謀福利是一種應盡的義務,菩薩具有崇高的意願,至誠的熱情,平等的愛心,從事利他的神聖工作,永無止境,雖死不辭。
“叁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這是菩薩隨機應化,大慈大悲的普門示現。我們平日所念誦的大悲咒,是千手千眼的觀世音,千手象征菩薩的能力,如同千手在引接、垂濟一切的苦難者;千眼是表示菩薩的智慧具足,其智慧光芒可照千處。誠然觀音菩薩方便應化是無微不至,因信仰他得度的衆生難以計量。觀音菩薩的精神就是像蠟燭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爲了利他,不惜付出任何犧牲,這種慈悲的德性,足以代表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偉大即是慈悲,如無慈悲,佛教即無存在的價值。所以,觀音菩薩值得我們崇仰,信敬,學習;他的德行實在是佛教徒的楷模。
觀世音菩薩恒念衆生致加救濟的慈悲,無時無刻不遍滿虛空,無所不在,而衆生的機感就好比是無線電收音機,要是具有信念的虔誠,即如同扭開了收音機的開關,于是立刻有悅耳的音波傳出,這就是說,我們與菩薩間,從心理學的觀點上來看,是仿佛心電交流的作用,只要真正起了對菩薩的信仰,是功不唐捐的。再舉例是說,菩薩對衆生的悲憫慈愛,可以以“悲心徹骨”來形容,也就是像慈母愛護她的子女,一切是無條件,是無限的真摯,她准備爲子女付出無價的母愛,即使爲子女犧牲也在所不惜,但是不能體諒慈母心的子女,卻離棄慈母遠走他鄉違背親情,這樣的話,又如何能得慈母的愛撫,枉令慈母痛斷肝腸而已!所以我們倘能體會菩薩的悲念,一如子女之憶念母親,我們敬仰她,依靠她,皈向她的慈懷,就能接受到她的愛撫,她的溫暖,所以我們虔誠稱念菩薩的聖號,就必然與菩薩感應道交,從宗教上說是靈性相呼,念觀世音菩薩得救,純粹是靈性與感性的必然結果,根本上是自然而然的事,並非迷信,不足爲奇的。
其實我們相信觀世音,我們稱念觀世音;相信到頂點,稱念到至極,無形中我們自己也就與觀世音融爲一體,我們的心中已完全淨化,再無汙汙,再無恐懼,再無失意,再無挂礙,再無痛苦,再無悲哀;有的是安樂,有的是自在,更有無限拔苦施樂,福利他人的悲心,那時我自己即化而爲觀世音,因爲我與菩薩是一樣的慈悲。這個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作用,就是“自心觀音”的作用,所以信奉觀音菩薩,事實上是信奉自己的真如本性——良知。能夠發揮良知,完成德行的功圓果滿之時,也就是菩薩道圓滿,必爲可以證成無上之佛果!
所以身爲佛教徒,理應以菩薩之心爲己心,以菩薩之願爲己願,更重要的是實踐菩薩的道行,發揚大乘濟世利他,救度衆生的精神,然則要注意到平常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戒行,能不能破除私我?必須要一切以利益他人,造福群衆爲前提,將菩薩慈悲救苦的精神一肩承擔,當仁不讓,見賢思齊。正如本書著者慈超居士處處爲佛教著想,懷有菩薩的胸襟,傲著入世的工作,在佛門她是一位難得的佛教徒,在家庭她是個賢妻良母。本來她的家庭裏,丈夫子女並非信佛,但由于她虔誠信佛,積極表現佛教徒弘法利生的熱忱,久而久之,潛移默化,竟然感化乃夫信佛,而其子女都受高等教育,已大學畢業,有的去了外國在外國做事,最小的一位公子在臺中中興大學攻讀,亦常至寺院拜佛。慈超居士之所以能有佛化家庭,不能不說是其身教感化所收的效果。
由于她的菩薩心,菩薩行,時時刻刻體恤他人痛苦,希望別人也像她自己能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自在…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