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灵感记
林慈超居士著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序一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序二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序三
从我心眼所见的观世音菩萨法身
一、菩萨启示“家家观世音”的含意
二、参拜基隆海边观世音菩萨圣像感怀
三、弥陀佛七法会所获得灵异记
四、进入地藏菩萨大誓愿里,同乐净业
五、净化邪神的挑战,逢凶化吉
六、菩萨托梦于一信女募资印书
七、由于母亲的病使我们全家皈依三宝并对于佛法有了更深的深识与信仰
八、另一灵感
九、活在众生内心里的观世音菩萨
十、永远不灭的菩萨道光辉
十一、谈求雨之要诀
十二、佛度有缘人
十三、儿媳的学佛因缘
十四、杀狗人弃邪归善
十五、参拜慈明寺观世音菩萨灵感
最后的归宿
观音佛七法会灵感记
信仰的传承 母亲为我种下的佛缘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序一
星云
“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如何的受到广大群众的信仰,由此可见。
佛教中的菩萨非常之多,为什么观世音菩萨独会受到这么多广大群众的信仰呢?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请问佛陀说:“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菩萨?”佛告无尽意言:“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读了这段经文,相信大家会明白观世音菩萨之受人信仰并非偶然。
我们可以说,有佛教的地方,就有人信仰观世音菩萨,甚至佛教不普及的地方,信仰菩萨的人就很普及了。在目前台湾,尽管多神教很普遍,可是多神教的信徒对菩萨仍是不减信心,例如各妈祖庙,各天公庙,它的后殿中央一定要奉祀“观音佛祖”,菩萨的慈悲真正是做到了随类应身的地步。
这本观世音菩萨灵感记中,嘉义林慈超居士所写的都是菩萨的应化事迹,讲到菩萨的感应,除了一般信仰以外,那就是自己亲自得过菩萨的救护,菩萨见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儿女一般。俗语说:母子连心,当儿女有难,做父母的焉有不救护之理?
有人或许会问,菩萨既有这么大的慈心和神通威力,何以世间有许多遭苦难的人,却不蒙菩萨救护,那不是厚彼薄此吗?佛遗教经中,佛陀曾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疚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若不行,非导过也。”又如:电力公司已在送电,你家里的电灯插头若有毛病,电灯怎么会亮呢?广播电台正在广播,你的收音机的周率没有调整和它相应,收音机又怎么会收到广播呢?这不能怪菩萨没有感应,俗语说感应道交,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又说:“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就是这个道理。
话再说回来,一般人信仰菩萨,大都是在急难时希望能得菩萨的救护,或祈求家庭子女或自身的平安吉祥,很少有人明白信仰观世音菩萨的意义,乃是进一步的由自身去奉行菩萨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要知道谁能奉行菩萨的慈悲,谁就是现身菩萨,菩萨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为菩萨,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
慈超居士,为一家庭主妇,相夫教子之余,发愿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不计任何的辛苦及金钱,来为大众服务,十余年来,对于宣扬佛法不遗余力,其为教奔走的热情很令我感动,其著作“地藏菩萨灵感记”已有多次出版,有很多人受其法益,而自愿劝募即将再版,索序于我,故写此数语,愿所有一切众生,皆能功圆果满。
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台湾佛光山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序二
圣印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里面以慈悲著名,与一切众生结缘最深的一位大菩萨,据“法华经”记载有关此一菩萨的历史:往昔菩萨身为凡夫,也即是在无始劫前,有位宝藏佛,当时,凡夫身菩萨也是一位相当人物,是转轮圣王第一太子,他发心供养佛僧三个月,并且在宝藏佛前,发下菩提心,立了大誓愿:如果有世界上任何苦恼众生,称我名号,为我天眼所见,天耳所听,若是不能得到救脱的话,我就誓不成佛。如此的拯拔众生之苦施与众生之乐的宏大誓愿,宝藏佛为之赞叹无已,因此为太子取了法名称之为“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用他的天眼遥见一切娑婆世界众生的苦难,用他的天耳遥闻一切娑婆世界众生,因苦难而对他发出的呼援,而寻声救苦,使得苦难得到解脱,离苦得乐,所以名为观世音,这是从利他而得名。普门品上指出:“若有无量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其实这位大心的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已成正等觉,那时号称正法明如来,但是他誓愿宏深,慈悲广大,故此倒驾慈航,现种种不同身,用种种不同法,来救度一切信赖他的有情众生。
其次,他又称观自在菩萨,或圣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圆通无碍,修养已到炉火纯青,心无挂碍,安然无虑的地步的意思.因此这个观自在菩萨的圣号是从自利而得名,自未得度,安能度人?所以自利是必须的,不能自利,即无利他可言。然只求自利,独善其身,即使了脱生死,也不过是个小乘行人,这不是大乘佛教的终极目标;大乘菩萨是不惟自利,如此实践利生的事业,认为唯有众生安乐,自己方有安乐,反过来说,众生的痛苦一如自己的痛苦,所以为众生谋福利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菩萨具有崇高的意愿,至诚的热情,平等的爱心,从事利他的神圣工作,永无止境,虽死不辞。
“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这是菩萨随机应化,大慈大悲的普门示现。我们平日所念诵的大悲咒,是千手千眼的观世音,千手象征菩萨的能力,如同千手在引接、垂济一切的苦难者;千眼是表示菩萨的智慧具足,其智慧光芒可照千处。诚然观音菩萨方便应化是无微不至,因信仰他得度的众生难以计量。观音菩萨的精神就是像蜡烛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了利他,不惜付出任何牺牲,这种慈悲的德性,足以代表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伟大即是慈悲,如无慈悲,佛教即无存在的价值。所以,观音菩萨值得我们崇仰,信敬,学习;他的德行实在是佛教徒的楷模。
观世音菩萨恒念众生致加救济的慈悲,无时无刻不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而众生的机感就好比是无线电收音机,要是具有信念的虔诚,即如同扭开了收音机的开关,于是立刻有悦耳的音波传出,这就是说,我们与菩萨间,从心理学的观点上来看,是仿佛心电交流的作用,只要真正起了对菩萨的信仰,是功不唐捐的。再举例是说,菩萨对众生的悲悯慈爱,可以以“悲心彻骨”来形容,也就是像慈母爱护她的子女,一切是无条件,是无限的真挚,她准备为子女付出无价的母爱,即使为子女牺牲也在所不惜,但是不能体谅慈母心的子女,却离弃慈母远走他乡违背亲情,这样的话,又如何能得慈母的爱抚,枉令慈母痛断肝肠而已!所以我们倘能体会菩萨的悲念,一如子女之忆念母亲,我们敬仰她,依靠她,皈向她的慈怀,就能接受到她的爱抚,她的温暖,所以我们虔诚称念菩萨的圣号,就必然与菩萨感应道交,从宗教上说是灵性相呼,念观世音菩萨得救,纯粹是灵性与感性的必然结果,根本上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迷信,不足为奇的。
其实我们相信观世音,我们称念观世音;相信到顶点,称念到至极,无形中我们自己也就与观世音融为一体,我们的心中已完全净化,再无污污,再无恐惧,再无失意,再无挂碍,再无痛苦,再无悲哀;有的是安乐,有的是自在,更有无限拔苦施乐,福利他人的悲心,那时我自己即化而为观世音,因为我与菩萨是一样的慈悲。这个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作用,就是“自心观音”的作用,所以信奉观音菩萨,事实上是信奉自己的真如本性——良知。能够发挥良知,完成德行的功圆果满之时,也就是菩萨道圆满,必为可以证成无上之佛果!
所以身为佛教徒,理应以菩萨之心为己心,以菩萨之愿为己愿,更重要的是实践菩萨的道行,发扬大乘济世利他,救度众生的精神,然则要注意到平常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戒行,能不能破除私我?必须要一切以利益他人,造福群众为前提,将菩萨慈悲救苦的精神一肩承担,当仁不让,见贤思齐。正如本书著者慈超居士处处为佛教著想,怀有菩萨的胸襟,傲著入世的工作,在佛门她是一位难得的佛教徒,在家庭她是个贤妻良母。本来她的家庭里,丈夫子女并非信佛,但由于她虔诚信佛,积极表现佛教徒弘法利生的热忱,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竟然感化乃夫信佛,而其子女都受高等教育,已大学毕业,有的去了外国在外国做事,最小的一位公子在台中中兴大学攻读,亦常至寺院拜佛。慈超居士之所以能有佛化家庭,不能不说是其身教感化所收的效果。
由于她的菩萨心,菩萨行,时时刻刻体恤他人痛苦,希望别人也像她自己能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自在…
《观世音菩萨灵感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