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

  範古農居士主答

  古農佛學答問序

  佛學答問自序

  編輯大意

  一、釋迦佛之事略

  二、佛德

  叁、佛相

  四、佛像

  五、佛身

  六、佛土

  七、觀世音菩薩

  八、地藏王菩薩

  九、一切聖境之研究

  古農佛學答問序

  佛藏浩瀚。學者望洋。故古人接引初機。每多問答之作。然設爲問答。赅攝不宏。莫若就學者之來問而誘引之。則相說以解。犁然有當于心。此即古農居士所謂問者問所欲知。答者答在問處。作者易爲力。讀者易爲功也。古農居士佛學淵深行解相應。凡有撰述。悉爲利他。曩者任佛學半月刊編輯。特設問答一欄。開示來學五載以還。積稿至巨。亦既將佛典之法義。修行之進程。一一指出無遺矣。原以分期登載。檢閱至難不便讀者。爰有劉居士士安爲之分類編輯。同條共貫。以次相從。分爲七門四十九目。名曰古農佛學答問。書成。余受而讀之。不覺歡喜贊歎。作而曰,此真暗室之明燈度世之寶筏也。有志學佛者。手此一編即得門而入。無複河伯望洋之感矣。夫無範居士之苦口婆心。辯才無礙。則不能有此書。而無劉居士之辛勤審量。以線貫珠。亦不能成此書。是則二居士之法施功德。甯有量哉是爲序。

  民國二十五年七月蔣維喬敘于因是齋

  佛學答問自序

  佛學論文不易作。即作也而透機不廣。若不透機。則作者徒勞。讀者無益。不若設爲問答。使問者問所欲知。答者答在問處。庶幾作者易爲力。讀者易爲功矣。此固宏法之方便。而亦論文與問答之大較也。民十九年。上海佛學局發行佛學半月刊。農濫竽編輯。設問答一欄。接引發心學佛同志。相與研究討論五載經來。積稿甚巨。雖其間法義維陳。程式錯綜。若統而觀之。亦足以觇我國一般學者對于佛法認識之態度與進程之狀況矣。然以分期登載。初無條貫。如欲研求。不易檢閱。于是李君經緯有分類編輯之議。而劉君士安慨任其事。按條文以定子目。由子目而結大綱。曆時半載詳審考核。定爲七門四十九類編成交農統閱一遍。閱訖而覺此編之輯。有數利焉。刊物有時間性。一時閱後或便散失苟有此編則可以垂久保存。其利一。過去刊物。存者無幾。後有定閱。難窺全豹。苟有此編。則可以遍覽無遺。其利二。在問者有所問時。可先檢閱此編。如已有者。可省筆墨。其利四。斯編之輯。除半月刊外。劉君複益之以農所曩著。則閱者可兼數書之益。其利五。農數年來隨問隨答。自亦渾忘。得劉君斯編之輯令我亦得自檢其令昔之得失。劉君之勞績。更殊令我感佩不置也。因書此以爲序。並以志謝雲爾。

  民國二十四年除夕範古農識于嘉興月河之幻庵

  編輯大意

  余障重慧淺。于如來無上甚深微妙法。未能澈底窮究。此書既承本局囑爲編輯。兼隨喜範公以無礙辯才答海內學佛諸君問。確有無量功德故。應勉爲之。編輯既終。爲便閱者明了此書編法起見。固不可因編者人微學淺而不附一言也。

  本書材料。系采取佛學半月刊中佛學答問。(自民國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五期起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一百十七期止足有五年)又酌選範公從前佛學問答。及搜錄佛教居士林林刊所載之問答。完全系範公一人所答。故定名古農佛學答問。

  本書錄取材料時。見其問詞缺略只有答詞者。概不采入。因既莫明所問于閱者利益較微倘爲代擬問題究難符合且有失去本來面目之嫌。自應實事求是僅錄取問答之完全無缺者以免失真。

  本書材料雖豐。倘于編輯之先預標門類以攝取材料則所有材料多難強合欲求充實各類必等于削足納履之艱。故只好先看材料爲分類之標准。書中所以如是分門類者。原無固定之成見。系隨材料之狀況而酌定耳。

  本書共分七卷。每卷一門。爲表示敬仰及起人欣慕。故以四聖應化。列于第一。欣慕之心。固由于見有良好模範與極可悅樂之境界然非深知火宅難安輪回可畏並起厭離之心。則欣慕之心不切。故次以六凡輪轉。列之第二。欣厭分明矣。欲由生死此岸超涅槃彼岸。達到離苦得樂之目的。則我佛金口所言諸法之意義。不可不先爲究明。故次以法義研求。列之第叁。了解法義。固不可謂能事已畢。而無量劫來根深蒂固一切不良之習氣種子。與夫宿世現生所造惑業。勢將過緣成熟受諸苦報者。當思何以化除。則尤須因解起行。行解相應。故次以自利行願。列之第四。而欲真實自利。速成無上菩提者。自修之外。應發廣大菩提心。饒益一切有情。蓋自利當以利他。利他即以自利。故次以利他功德。列之第五。既知自他兼利之行狀矣。然欲終身行之不致退轉。尤須有充分之信力。斯能不爲異說所動。見異思遷。故次以護持正法。列之第六。此分門次第之大要也。至第七卷之佛化常識。猶其余事耳。

  本書如僅分門不分類。或僅分類不分門。似未嘗不可。然有門無類。則失之籠統。有類無門。則仍覺無秩序。故欲求其綱舉目張。秩序井然自非分門別類不可。

  本書分類時有許多條文。歸之甲類可。歸之乙類亦可。歸之丙類亦無不可。究竟應歸何類爲尤妥。曾因此多費考慮。總以所有材料。各適合其所分之類。確乎不可移易爲佳。

  本書分門分類。似乎已足。然每類之中。倘不審定其各條之先後。則仍覺淩亂而不清爽。故分類之後。即注意其條文之次序。其例如一類之中問答之事。此條與彼條大意相同。而所說有淺深詳略之異者。則簡者在前而詳者在後。一類之中有談事者有言理者。則理前而事後。取以事證理之意。其中有多條同問一經中各節之義者。則順該經原文次序以爲次序。其一類中有問幾種經。而每種經之問答又複有多條者。則每經問答並歸一處。接連排列。甲種未完決不使乙種間雜。如一類中問者疑情較重。稍涉诘難者。多列在先。取斷疑然後起信之意。聊舉數端。略明梗概。至其他審其脈絡使相連貫之處。不皇備述。固多有一望而可知者。所以每類中雖多人所問。亦恍如一人之語氣焉。此則條文次序之大概也。

  編輯意旨。既已如上稍稍陳述。雖未十分精審。然有意力求精審者。原爲一勞永逸計。並使將來有人續編此種答問時。亦得有所依據。或藉資參考可免多費心神。且如此編法。使之一氣貫成。較爲具有條理。原希望一般閱者尤易一目了然。倍添法樂。並希望成爲初機學者一種有統系而便于研究之善本。不僅便于考查已也。亦惟如是。或不負範分度生之宏願欤。因此悟入佛之知見。乃至出離衆苦充滿之火宅者。或亦恒河沙數之不可爲喻欤。衆生度盡。範公應證菩提。如編者一罪苦衆生。或亦有得度之因緣乎。

  中華民國念四年十二月宜豐劉士安謹述于上海佛學書局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

  (一)釋迦佛之事略

  問:何者爲佛。

  答:佛者得無上正遍智之人。教主之德號。其義爲覺者。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問:何謂如來。

  答:佛有十種德號。此居其首。不變曰如。隨緣曰來。佛有不變之體。隨緣之用。故號曰如來。按十種德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問:每見佛學半月刊等論文內首序稱我佛如來。然佛師如來。如來師佛又何必稱我佛如來耶。

  答:佛具十號。連舉兩號。亦無不可。蓋取作文之便耳。

  問:佛是人欤。

  答:在人道所見者是人。此爲佛之應身。

  問:何爲應身。

  答:赴感而來曰應。佛身有叁。法報二身玄奧難知。故今且言應身。

  問:佛是何國人。

  答:印度古國迦毗羅王子

  問:迦毗羅王之國。今爲何地。

  答:據英人恭甯翰考。在今烏德城東百裏。名哥爾克波爾。爲佛本生處。

  問:佛既是人。何時誕生。

  答: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四月八日誕生。迄今第五十甲子。

  問:世尊聖誕。俗雲即四月初八日。而佛學大綱則謂是二月初八。玉曆又謂是四月十五。未知孰是。

  答:據浴佛經雲。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瑞應經亦雲四月八日生。玄奘法師雲。相傳以巳月爲降生。西域以寅月爲歲首。與夏正同。故當以古曆四月初八日爲是。

  問:四月初八日。俗稱浴佛日。考春秋莊王七年夏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相傳是日爲佛降生之日。按辛卯爲四月初五日。然則初八浴佛。沿叁朝洗兒之例。佛誕當是初五日。不知何時沿訛至今。

  答:此說據費長房曆代叁寶紀。但紀雲[姬周曆十一月爲正。言四月者。即今二月。辛卯五日。魯史爲謬。沙門道安著二教論。用姬曆推。還合八日。]故知八日爲正。

  問:佛父母爲誰。

  答:父爲淨飯王。母爲摩耶夫人。

  問:佛爲王子。何以成佛。

  答:王子年十九出家修道。叁十歲于摩竭陀國菩提樹下。得無上正遍智。時在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即今臘八日也。

  問:佛何姓名。

  答:姓釋迦名牟尼。

  問:釋迦牟尼何義。

  答:釋迦此雲能仁。大慈之義。牟尼此雲寂默。大智之義。

  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文佛。文佛不知是何意義。

  答:文字即牟尼兩字之合音。並無其他意義。

  問:本師釋迦天人之師。曆劫修成。覺行圓滿。然淫欲爲生死根本。自當永遠斷絕。無娶妻生子之事。爲何未出家以前。尚納瞿夷和耶輸陀羅二妃身處王宮。極受五欲之樂。以致生育羅侯羅等佛子耶。此理不明望詳開示。

  答:此正所以示在家之模範。而爲天(欲天亦有妻子)人師也。又示業果不空。未至修道。必有塵緣也。他日釋迦自身出家成佛。二妃及子亦受化而出家得果。又以示出家之模範。而爲天人(指出家衆)師也。夫受五欲而卒能離五欲。有妻子而卒能令妻子得道此正所以爲覺行圓滿也。淫欲爲生死本。佛能于此了生死。自己成佛。妻子得道。皆各永遠斷絕生死根本。此正是曆劫修成之效。又何恝乎。佛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今之青年能之乎。

  問:釋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禅宗直指謂行住坐臥俱可用功。然則修行何必雪…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