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

  基本教法

  一切衆生皆具佛性——即成覺之種。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曾說:“一切有情皆藏如來種子,仿如牛乳涵藏奶油一樣,因此一切衆生也皆蘊有證悟的本質。圓滿的佛性是法身,是遍滿諸法之空性。由于空性亦遍滿一切衆生,因此衆生也皆具成覺之種。”一切種種實相皆無分別。因此在這點上,佛與衆生平等無差別,沒有所謂優劣、尊卑、大小之說;也因此一切衆生皆具有證悟之本質——如同牛奶能擠奶油、芝麻能榨出麻油一樣,衆生也必能證悟成佛。但要達此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擁有寶貴人身,而要獲得人身則須具足十八種功德——包括八種善緣和十種福報。

  八種善緣

  人若生于:

  1、地獄道。

  2、餓鬼道。

  3、畜生道。

  4、佛法不及之地。

  5、無佛出世之處。

  人若生爲:

  1、安于享樂、不求進步之長壽天人。

  2、不解業力,不信前世、來生之持邪見者。

  3、喑、聾、瞽以及心智障礙者。

  以上統稱爲八逆緣;反之,則稱爲八善緣。

  一個人若處于以上任何一種狀況,便無緣修習佛法;因此,我們必須具足十種福報——包括自身的以及得自外力的福報二類,各五種。

  五種自身的福報

  1、生于人道,擁有人身。

  2、生于佛法流傳之處。

  3、五官正常,運用自如。

  4、不曾犯過五種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人若曾犯其中一項,便無法在此生成佛)。

  5、深信叁寶,並對叁寶虔誠。

  五種他力的福報

  1、生于佛出世之處。

  2、生于佛宣流法音之處。

  3、生于佛法仍盛之時。

  4、能得明師指導,學習佛法。

  5、生于修證法脈仍存之處。

  叁種信心

  除此外,我們還須具足叁種信心:

  1、相信因果業力以及證覺之境。

  2、對開悟成佛之願深具信心。

  3、對明心見性以及叁寶之功德具有信心。

  我們必須具足上述的一切功德福報後,才能脫離輪回。

  成佛之道,障礙無窮。我們的身體之足以稱爲“寶貴”,是因爲藉著它,我們才能避免諸惡,奉行衆善,橫越生死輪回之海,成就覺悟之道,圓滿證悟佛性。因此,人身較任何一切——包括天人、那伽(龍)等都優越。事實上,它甚至遠比如意寶更爲珍貴——因爲後者只能滿足輪回世間的願望,而珍貴的人身則可圓滿成佛的祈望。

  由于此種大利極難獲得,因此我們必須持守戒律、修行十善,切勿浪費修行的寶貴機緣——它是極爲難得的。佛陀曾做下面的比喻以顯示此種機緣的稀有:一只盲龜在海中遊泳,海上漂浮著一根圓木,上有一洞。木頭被海浪拍打翻來滾去,而盲龜則每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投生爲人與盲龜的頭探出水面恰巧套入圓木之洞的機緣是一樣的。因此,人若有此福報,應覺慶幸,爲了自己和他人,更應充分利用所遇到的機緣。我們應善用此人生,跨越輪回之海,一如使用船只橫度海洋一樣。

  要開悟成佛,我們必須對佛性具有信心。若缺乏信心,我們的心智便無法開展,就如腐爛的種子無法長成正常的植物一樣;因此,信心若不全,功德便不全。虔誠和信心代表對因與果的領悟:善因産生安樂,而惡因則導致痛苦;煩惱障引起各種不同的痛苦,而證覺則全然遠離了無明迷惑和痛苦,誠屬非常神聖珍貴。要達此成就,我們必須對如師示道之佛、自身即道之法、引導開展菩提心而悟佛性之僧團生起虔信之心——虔誠與信心就如水分之于秧苗,若具足這些功德,我們便能親遇許多偉大的上師,並接受珍貴的教法。因此,當這寶貴人身具備八種善緣和十種福報,以及虔誠和信心時,我們便擁有了成覺的基礎。

  大家或許會問:我們已投生爲人多次,且遇上師指導修行,爲何仍不開悟?原因在于我們身陷錯誤的情況而不自知——例如:執著此生、沈迷世間的欲樂和安逸、不解成佛法門、只求自身解脫。以下有四種良藥可以對治這些缺失,即:常觀無常、了解輪回之過患與因果業力之實相、修慈悲觀,以及發菩提心。

  常觀無常以消除對此生之執著

  佛陀曾說:“世間彷如秋雲一般無常,而生與死則像舞者快速之舞動。”因此,我們要常觀死亡,觀想來日時間又減,以及日後終不免要分離。觀死亡時,我們要觀想:自己的呼吸停止、神識潰散,而身體則變爲一具死屍。觀生命日短時,我們要觀想:去年至今年、上月至此月、昨天至今天,甚至今晨至現在,生命又減少了一些。《入菩薩行》說:“生命日短,無法增添,因此我們必然都要進入死亡。”

  觀分離時,要觀想:不論我們有多少親朋好友,等死亡一到,都不免要分別;不論我們多富有、曾經多貌美,到最後都不得不將此抛諸于後。

  另一個觀無常的方法,就是觀想:不知何時,有朝一日我們必然都要死;而在死亡時,我們不知將是何種情況——當我們面臨死亡時,除了修行的領悟外,什麼都幫不上忙。

  我們可以確定:曾經出生到世上的人都已死或將死;連成就的偉大上師、有名有勢的人物、家財萬貫的富豪都會死亡,無一能幸免。死亡乃必經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身體是四大的組合,而任何組合的東西終究不免潰散——這是無常與變異的本質。

  生命分秒都在減少,因此,死亡是一定的——消逝的分分秒秒都帶領著我們更逼近死亡。它仿佛是射手射出的箭,穿過虛空,直到正中箭靶,而箭在空中刹那都不曾停過。同理,從我們出生到死亡,生命一刻也沒靜止過。生命像一條流動的小河,由于河流不斷,它也潺潺不停地流著,而生命就此奔向前去。它不斷變化,在變化中亦如此。我們的生命日日逼進死亡,仿如犯人走向刑場一樣。

  我們的壽命長短從來無法預測,尤其處在一個像今日一般的世界:有此在母胎裏就死了,有些則死于出生之時,更有些在嬰兒、壯年、老年時死去的。

  肉體本身並無價值,它只不過是因緣業力下的一個組合之物;倘若我們對它做個分析,根本找不出任何具體實存的東西。通常,任何我們可以呼出其名的,其實都是死亡的觸媒,甚至吃的、喝的東西和藥物,在某些情況下都可置人于死地,其他東西亦然——生命實如泡沫般脆弱。

  死亡時,財富對我們沒有任何助益——不管人在一生中曾累積過多少財富,到頭來還是兩手空空地離開。甚至,財富有時還是有害的,它造成人的貪婪與嗔嫉;若我們在聚財過程造了業,終必會嘗到它的苦果。親朋好友在我們臨終時也幫不上忙——不管他們多有權勢、多能幹、多富有,也無法保護我們免于死亡;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幫不了忙——不管它曾經多強壯、多敏捷、多活躍、多迷人,也無法讓我們避免死亡。它就像太陽,無法不西落。它不僅無法保護我們,反倒成爲我們許多痛苦的原因:它常感到痛苦、不適、饑餓、口渴,以及害怕被攻擊;而且爲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它造了更多的業,帶來更多痛苦。

  觀無常時,我們也可以觀想那些已過世的人,認清這也是我們將來有一天的下場。例如,當我們看到一位垂死的人時,便能想像以前他強壯、俊美、歡樂的模樣,但病魔突然讓他失去了一切力量、外表變得暗淡、心中更是痛苦,他在痛苦中掙紮,醫藥不再有效。他明知自己無法逃避了,要求親朋好友圍繞著他;他吃下最後一餐,說出自己最後的願望便斷氣了。不管他在一家、或在一國之中的地位,他的身體還是要被帶走。有些親朋好友或許會哭,想留住他;有些或許因過分哀傷而暈倒——但他永遠不會回來了;他的身體不是被埋掉就被火化、或丟入河中,因此我們應該觀想:有朝一日此景此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無法幸免。

  倘若我們知道某人死了,不論我們認不認識他,都應作如是想:有一天,我也會像那個人一樣。我們也應憶起那些在我們家族或在故鄉死掉的年輕或年老的人,並想:很快我也會像他們一樣,在人們心中空留記憶罷了!經典上說:“明天我們無法確知會面臨什麼——是這個身體,或另外一個身體的我。”因此,爲來生早做准備,比爲此時此生而努力更爲明智。佛陀也曾說:“生爲死之始,相見致分離;有得必有失,成爲敗之本。”

  常觀無常之益可讓我們了悟到生滅的本質,進而消除對此生的貪戀。這些教法遠非有些人所認爲的悲觀——事實上,由于它能讓我們舍掉對無常、對無益于幸福安樂之事的執著,因此,它可以讓我們獲得心靈上的究竟甯靜;它使我們成佛的願力不退轉,幫助我們消除嗔恚。以此,我們終能了悟法爾如是的平等性。

  苦

  倘若你認爲死亡可以接受,因爲人可以再投胎生于人道或天道享樂,那麼很明顯的,這是對輪回的一種貪戀。要對治它,唯有真正了解輪回的過患。一般而言,我們有叁種苦,即:苦苦(一切苦之根本原因)、行苦(安樂境之瞬變),以及壞苦(包括肉體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等)。我們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深入說明:“苦苦”就像一顆疔瘡還未冒出頭上的那種不適感,“行苦”則像吃飯時食物中摻著毒藥,而“壞苦”便像一顆已長出的疔瘡一樣。“苦苦”讓我們有漫無所從、無從感覺之感,“行苦”讓我們感覺十分幸福快樂但其實只是一種假相罷了,“壞苦”則真正讓我們感受到極大的痛苦。

  五蘊是“苦苦”根源,但凡夫不認爲這就是苦,因爲就像他們爲瘟疫所困時,便不再注意其他小毛病了。然而,修行有成者卻能迅速覺醒地認出它,好比疫病稍退時,就連小傷口的痛也能馬上感受到一樣。“苦苦”像人的頭發,凡夫像雙手,而悟道者則像眼睛:當頭發碰到手時,人不會有不適之感受,但一碰到眼睛,我們便無法忍受了。

  輪回世間的欲樂是“行苦”最根本的原因。《因果經》說:“天人的王國和人道衆生的家國都是招苦之因。”一個人在其間不管位子爬到多高,終究都要跌下。因爲。基本上人都喜貪圖眼前快樂,而導致恐懼得失的痛苦。

  由…

《追尋無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