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

  基本教法

  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成觉之种。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曾说:“一切有情皆藏如来种子,仿如牛乳涵藏奶油一样,因此一切众生也皆蕴有证悟的本质。圆满的佛性是法身,是遍满诸法之空性。由于空性亦遍满一切众生,因此众生也皆具成觉之种。”一切种种实相皆无分别。因此在这点上,佛与众生平等无差别,没有所谓优劣、尊卑、大小之说;也因此一切众生皆具有证悟之本质——如同牛奶能挤奶油、芝麻能榨出麻油一样,众生也必能证悟成佛。但要达此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宝贵人身,而要获得人身则须具足十八种功德——包括八种善缘和十种福报。

  八种善缘

  人若生于:

  1、地狱道。

  2、饿鬼道。

  3、畜生道。

  4、佛法不及之地。

  5、无佛出世之处。

  人若生为:

  1、安于享乐、不求进步之长寿天人。

  2、不解业力,不信前世、来生之持邪见者。

  3、喑、聋、瞽以及心智障碍者。

  以上统称为八逆缘;反之,则称为八善缘。

  一个人若处于以上任何一种状况,便无缘修习佛法;因此,我们必须具足十种福报——包括自身的以及得自外力的福报二类,各五种。

  五种自身的福报

  1、生于人道,拥有人身。

  2、生于佛法流传之处。

  3、五官正常,运用自如。

  4、不曾犯过五种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人若曾犯其中一项,便无法在此生成佛)。

  5、深信三宝,并对三宝虔诚。

  五种他力的福报

  1、生于佛出世之处。

  2、生于佛宣流法音之处。

  3、生于佛法仍盛之时。

  4、能得明师指导,学习佛法。

  5、生于修证法脉仍存之处。

  三种信心

  除此外,我们还须具足三种信心:

  1、相信因果业力以及证觉之境。

  2、对开悟成佛之愿深具信心。

  3、对明心见性以及三宝之功德具有信心。

  我们必须具足上述的一切功德福报后,才能脱离轮回。

  成佛之道,障碍无穷。我们的身体之足以称为“宝贵”,是因为藉着它,我们才能避免诸恶,奉行众善,横越生死轮回之海,成就觉悟之道,圆满证悟佛性。因此,人身较任何一切——包括天人、那伽(龙)等都优越。事实上,它甚至远比如意宝更为珍贵——因为后者只能满足轮回世间的愿望,而珍贵的人身则可圆满成佛的祈望。

  由于此种大利极难获得,因此我们必须持守戒律、修行十善,切勿浪费修行的宝贵机缘——它是极为难得的。佛陀曾做下面的比喻以显示此种机缘的稀有:一只盲龟在海中游泳,海上漂浮着一根圆木,上有一洞。木头被海浪拍打翻来滚去,而盲龟则每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投生为人与盲龟的头探出水面恰巧套入圆木之洞的机缘是一样的。因此,人若有此福报,应觉庆幸,为了自己和他人,更应充分利用所遇到的机缘。我们应善用此人生,跨越轮回之海,一如使用船只横度海洋一样。

  要开悟成佛,我们必须对佛性具有信心。若缺乏信心,我们的心智便无法开展,就如腐烂的种子无法长成正常的植物一样;因此,信心若不全,功德便不全。虔诚和信心代表对因与果的领悟:善因产生安乐,而恶因则导致痛苦;烦恼障引起各种不同的痛苦,而证觉则全然远离了无明迷惑和痛苦,诚属非常神圣珍贵。要达此成就,我们必须对如师示道之佛、自身即道之法、引导开展菩提心而悟佛性之僧团生起虔信之心——虔诚与信心就如水分之于秧苗,若具足这些功德,我们便能亲遇许多伟大的上师,并接受珍贵的教法。因此,当这宝贵人身具备八种善缘和十种福报,以及虔诚和信心时,我们便拥有了成觉的基础。

  大家或许会问:我们已投生为人多次,且遇上师指导修行,为何仍不开悟?原因在于我们身陷错误的情况而不自知——例如:执着此生、沉迷世间的欲乐和安逸、不解成佛法门、只求自身解脱。以下有四种良药可以对治这些缺失,即:常观无常、了解轮回之过患与因果业力之实相、修慈悲观,以及发菩提心。

  常观无常以消除对此生之执着

  佛陀曾说:“世间彷如秋云一般无常,而生与死则像舞者快速之舞动。”因此,我们要常观死亡,观想来日时间又减,以及日后终不免要分离。观死亡时,我们要观想:自己的呼吸停止、神识溃散,而身体则变为一具死尸。观生命日短时,我们要观想:去年至今年、上月至此月、昨天至今天,甚至今晨至现在,生命又减少了一些。《入菩萨行》说:“生命日短,无法增添,因此我们必然都要进入死亡。”

  观分离时,要观想:不论我们有多少亲朋好友,等死亡一到,都不免要分别;不论我们多富有、曾经多貌美,到最后都不得不将此抛诸于后。

  另一个观无常的方法,就是观想:不知何时,有朝一日我们必然都要死;而在死亡时,我们不知将是何种情况——当我们面临死亡时,除了修行的领悟外,什么都帮不上忙。

  我们可以确定:曾经出生到世上的人都已死或将死;连成就的伟大上师、有名有势的人物、家财万贯的富豪都会死亡,无一能幸免。死亡乃必经之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的组合,而任何组合的东西终究不免溃散——这是无常与变异的本质。

  生命分秒都在减少,因此,死亡是一定的——消逝的分分秒秒都带领着我们更逼近死亡。它仿佛是射手射出的箭,穿过虚空,直到正中箭靶,而箭在空中刹那都不曾停过。同理,从我们出生到死亡,生命一刻也没静止过。生命像一条流动的小河,由于河流不断,它也潺潺不停地流着,而生命就此奔向前去。它不断变化,在变化中亦如此。我们的生命日日逼进死亡,仿如犯人走向刑场一样。

  我们的寿命长短从来无法预测,尤其处在一个像今日一般的世界:有此在母胎里就死了,有些则死于出生之时,更有些在婴儿、壮年、老年时死去的。

  肉体本身并无价值,它只不过是因缘业力下的一个组合之物;倘若我们对它做个分析,根本找不出任何具体实存的东西。通常,任何我们可以呼出其名的,其实都是死亡的触媒,甚至吃的、喝的东西和药物,在某些情况下都可置人于死地,其他东西亦然——生命实如泡沫般脆弱。

  死亡时,财富对我们没有任何助益——不管人在一生中曾累积过多少财富,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地离开。甚至,财富有时还是有害的,它造成人的贪婪与嗔嫉;若我们在聚财过程造了业,终必会尝到它的苦果。亲朋好友在我们临终时也帮不上忙——不管他们多有权势、多能干、多富有,也无法保护我们免于死亡;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忙——不管它曾经多强壮、多敏捷、多活跃、多迷人,也无法让我们避免死亡。它就像太阳,无法不西落。它不仅无法保护我们,反倒成为我们许多痛苦的原因:它常感到痛苦、不适、饥饿、口渴,以及害怕被攻击;而且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它造了更多的业,带来更多痛苦。

  观无常时,我们也可以观想那些已过世的人,认清这也是我们将来有一天的下场。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位垂死的人时,便能想像以前他强壮、俊美、欢乐的模样,但病魔突然让他失去了一切力量、外表变得暗淡、心中更是痛苦,他在痛苦中挣扎,医药不再有效。他明知自己无法逃避了,要求亲朋好友围绕着他;他吃下最后一餐,说出自己最后的愿望便断气了。不管他在一家、或在一国之中的地位,他的身体还是要被带走。有些亲朋好友或许会哭,想留住他;有些或许因过分哀伤而晕倒——但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他的身体不是被埋掉就被火化、或丢入河中,因此我们应该观想:有朝一日此景此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无法幸免。

  倘若我们知道某人死了,不论我们认不认识他,都应作如是想:有一天,我也会像那个人一样。我们也应忆起那些在我们家族或在故乡死掉的年轻或年老的人,并想:很快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在人们心中空留记忆罢了!经典上说:“明天我们无法确知会面临什么——是这个身体,或另外一个身体的我。”因此,为来生早做准备,比为此时此生而努力更为明智。佛陀也曾说:“生为死之始,相见致分离;有得必有失,成为败之本。”

  常观无常之益可让我们了悟到生灭的本质,进而消除对此生的贪恋。这些教法远非有些人所认为的悲观——事实上,由于它能让我们舍掉对无常、对无益于幸福安乐之事的执着,因此,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心灵上的究竟宁静;它使我们成佛的愿力不退转,帮助我们消除嗔恚。以此,我们终能了悟法尔如是的平等性。

  苦

  倘若你认为死亡可以接受,因为人可以再投胎生于人道或天道享乐,那么很明显的,这是对轮回的一种贪恋。要对治它,唯有真正了解轮回的过患。一般而言,我们有三种苦,即:苦苦(一切苦之根本原因)、行苦(安乐境之瞬变),以及坏苦(包括肉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深入说明:“苦苦”就像一颗疔疮还未冒出头上的那种不适感,“行苦”则像吃饭时食物中掺着毒药,而“坏苦”便像一颗已长出的疔疮一样。“苦苦”让我们有漫无所从、无从感觉之感,“行苦”让我们感觉十分幸福快乐但其实只是一种假相罢了,“坏苦”则真正让我们感受到极大的痛苦。

  五蕴是“苦苦”根源,但凡夫不认为这就是苦,因为就像他们为瘟疫所困时,便不再注意其他小毛病了。然而,修行有成者却能迅速觉醒地认出它,好比疫病稍退时,就连小伤口的痛也能马上感受到一样。“苦苦”像人的头发,凡夫像双手,而悟道者则像眼睛:当头发碰到手时,人不会有不适之感受,但一碰到眼睛,我们便无法忍受了。

  轮回世间的欲乐是“行苦”最根本的原因。《因果经》说:“天人的王国和人道众生的家国都是招苦之因。”一个人在其间不管位子爬到多高,终究都要跌下。因为。基本上人都喜贪图眼前快乐,而导致恐惧得失的痛苦。

  由…

《追寻无暇甘露·基本教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