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喇嘛仁波切教言

  

喇嘛仁波切教言

  

妙音龍多加參尊者著述

  

普巴紮西仁波切漢譯/傳講

  

【原文】

  

南無格日貝!

  

梵頂蓮花座墊上,法身無量光如來,

  

諸佛大悲觀世音,大勢至尊及眷屬,

  

叁門信奉作祈請。具善聖者慈愛子,

  

名爲教言悅美名,實爲淺學之謬論。

  

獲得清淨之人身,具德上師慈攝受,

  

依止聞思經論續,乃爲積福資糧果。

  

爲衆無偏作事業,初宜依止善知識,

  

授得成熟與解脫。中期思維斷增益,

  

傳承上師之竅訣,他法難以撼自心。

  

最終深道耳傳法,修證增上諸功德。

  

五濁惡世之有情,賜予利樂非易事。

  

清淨戒律出離心,爲衆起利菩提心,

  

執受彼善故不舍。一切乘法極頂爲,

  

極密阿底瑜伽法,未失傳承之竅訣,

  

依止具德善知識,五道十地均論述,

  

請呈境界及現證,應以善巧作分辨。

  

內中增益未斷絕,隨行文詞無精華。

  

如是依止佛密意,幽靜聖山蘭若處,

  

遠離伺察之智慧,證悟真實即自決。

  

無有偏執爲見解,遠離所緣爲修習,

  

偏袒信心自清淨,基果雙運真實佛,

  

毅然自決心安穩。有漏無漏諸善根,

  

如佛回向作隨念。精進修行之愛徒,

  

此乃老癡吾所著,若心相應宜受持。

  

此述如具妙淨善,回向無邊衆有情。

  

此乃蔣陽龍多加參尊者著述也。

  

  【正文講解】

  一、共同法義

  (一)宣法目的

  我們以上整理過不少教言,像《上師瑜伽導修》、《如意寶藏·上師瑜伽之圓滿引導》及相應光盤、四精要法等等。從平常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的資料是非常齊全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修學上師瑜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諸多條件:一是要具備充足的時間來修學上師瑜伽,因爲念誦儀軌及觀想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二是要對密法有一定了解,否則修行過程中,會生起退轉之心。

  所修之法應與自己根機相應,平常修學什麼樣的法都必須要根據自己的根機來定奪。有些人可能可以修學上師瑜伽,但有些人初入佛門,對法的理解乃至多方面條件不成熟的緣故,只能從學習理論、念誦經文和心咒等方面入手。即便能做到這一點,意義也非常廣大。但必須要記住,不管修行什麼樣的法,都必須要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我們今天講解《喇嘛仁波切教言》的目的就在于此上。

  這部教言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教言,文字雖然稀少,但意義非常廣大。從共同到不共同見解,喇嘛仁波切都一一做了闡述。在講解過程中,我們不僅在文字上做個解釋,還會著重把修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示一下。

  (二)依止宿緣具德導師是成辦解脫的關鍵

  虔誠的信心來自宿世的善因。但若修行過程中沒有一個很好的導師爲你做引導,光憑自己對佛法的信心從某種角度來說還是有些不圓滿。因爲平常無論修行什麼樣的法,都必須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堪布昂瓊曾經說過,即便在理論上你能通達多少法義,但在調伏內心成辦解脫的修行之上,若不借助上師的教言,成辦解脫是很困難的。從古至今,曆代傳承祖師沒有一個不依止導師而成辦解脫者。這就告誡我們,若想成辦解脫,依止導師是不可缺少的。

  在依止導師之前,應遵循曆代傳承祖師之教言,首先要謹慎觀察導師,絕不能如老狗尋食般,見到一位導師就盲目依止。那麼,對于導師應觀察哪些方面呢?一要觀察導師是否具德,二要觀察導師與自己是否有緣。

  1、具德上師的標准

  依止導師之前,首先要觀察這位導師是否是一位具德上師。具德的標准從本體來說在于上師之內證功德。但作爲凡夫,我們無法了知上師內在的見解如何,那依據什麼來作爲衡量具德上師的標准呢?就從這位上師的功德呈現當中來觀察是否爲具德上師。比如說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此乃叁乘戒律之根本,若爲具德上師,這叁者之功德也應同時具備。所以我們可以觀察這位導師的出離心、慈悲心和信心如何。當這位導師的顯現已經離開這叁者,即便其外一切條件有多麼成熟,對于解脫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爲我們依止導師的目的是爲了成辦解脫,如果從解脫的角度當中沒有起到多大的輔助,那其外的一切條件有多麼成熟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觀察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2、具緣上師的重要性

  觀察導師的功德之後,還要觀察導師與自己是否有緣。比如說,這位導師功德雖然圓滿,但你很難生起信心的話,就說明這個緣分還不到位。若與導師沒有這個緣分,在依止導師的過程中恐怕很難生起信心。若沒有信心,即便聽聞導師的教言也很難依教奉行。何謂具緣上師?見到導師期間,能對上師生起信心,就叫具緣上師。

  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尋找一位具德上師,在內心還未調伏到位之前,還要尋找一位有緣分的導師。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人認爲,一邊觀察導師一邊跟隨導師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即便需要一段時間,觀察導師還是非常必要的,因爲這關系到我們生生世世的幸福。現前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具備這麼好的善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此之上成辦更大更高的境界當然需要一位導師的輔助。所以,選擇導師是修行路途之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要僅僅依靠上師的表面形象就輕易依止,也不能在迷迷糊糊當中依止,特別是依止導師之後,不能有誹謗導師等不如法的行爲。依止導師、結上法緣之後,應時時淨觀爲妙。若此時産生不好的心念及誹謗的話,罪過是很大的。

  這是初步進入佛門之前必備的一些條件,都要一一銘記心中。

  關于依止導師等詳細內容,我們可以閱讀各式各樣的教言,如《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前行備忘錄》等等,這一點非常重要。

  二、正文講解

  (一)首句頂禮

  南無格日貝

  南無格日貝是頂禮上師的意思。

  1、頂禮的目的

  (1)消盡傲慢心乃頂禮之目的

  不管哪一個教派都提倡頂禮。作爲密宗的弟子,按照方便教授,首先修加行再進入正行。五加行中也是先從頂禮開始入手。頂禮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對治自己的傲慢心。

  不管用什麼方法調伏自己的內心,都是爲了達到平等心。有時候由于宿世的業力,會帶著一種傲慢心看待他人,這時永遠看不到他人的功德,時時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更加生起傲慢心。

  比如說,有傲慢心的人,若面對導師,永遠發現不了導師的功德;若面對與自己同等的人,就會産生競爭之心,自己想站在上風;若面對比自己功德少的人,則會輕視對方;若面對比自己功德大的人,又會嫉妒對方。只要內心被傲慢心束縛,已經算不上一個修行者。因此,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也有諸多傲慢心的顯現。比如說,一個成功的人士若內心有傲慢心的話,時時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從出世間角度來說,平常自己聞思修期間雖有稍許功德,但若被傲慢心束縛的話,可能我們原來的煩惱還沒有消除,現前又添加了另一種煩惱,遮止本來面目的汙點反而更厚更重,因此離西方極樂世界的路途更爲遙遠。所以我們初次要依靠頂禮來消盡傲慢心。

  我們在不同的導師面前做頂禮,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面前做頂禮。這種頂禮雖然外表上有一些姿勢的形態,但關鍵在于時時要看低自己,時時要觀待他人的一切功德而做頂禮。這是非常重要的。

  (2)和睦相處乃傲慢心消盡的表現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告誡我們,和睦相處是叁乘教法的精華,也是成辦西方極樂世界的唯一條件。在和睦相處的同時,已經不存在傲慢心,這就是真正的頂禮。

  調伏煩惱的方便不一定在形象之上,主要在于實實在在的實踐之上,所以要觀待自己是否具備真正的頂禮。這兩天我講了很多遍,和睦相處是非常重要的。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平常在面對世間期間,很多人都帶著一種非常沈重的思維來面對一切。後期看待佛教的一切是非常清淨的,他可以放下一切。道友和道友交流的過程中,由于人人都反觀自心的緣故,不會因爲某句話而産生隔閡和世間般的煩惱。對治這一切的最大方便是和睦相處,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弟子之間能和睦相處,是佛教興盛的一種好的緣起。

  佛教是一切理論之王,不管是哲學、科學、心理學乃至所有世間的一切理論都在佛教之中圓滿。曆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很多知識分子,他們通達世間知識並成爲世間人學習的榜樣,他們也非常贊歎佛教。佛教所講解的理論是非常圓融的,…

《喇嘛仁波切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