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黃念祖居士著

  藕益大師開示:

  此經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黃念祖大德偈

  誰知六字明,即是一味禅。

  立斷與頓超,本來一念圓。

  已在含元殿,更何向長安。

  曹山真知有,不詢五十叁。

  注(一)《大集經》:“若人但念阿彌陀,

  是爲無上深妙禅。”

  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

  聞我名號。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

  願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阿彌陀佛

  《阿彌陀經要解》開示

  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衆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迎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舌稱名,猶爲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先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是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雲:“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上。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雲:“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爲一乘真因;四種淨上,以爲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爲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目 錄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一)引言…………………………1

  (二)明宗…………………………3

  (叁)生信…………………………8

  (四)發願………………………45

  (五)持名………………………58

  (六)妙果………………………80

  (七)後語………………………84

  附文:

  集科學家與佛學家放一身的人…

  ……………………………善護念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叁昧耶戒優婆塞黃念祖敬述

  (一)引言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現在也可以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來參加今天廣化寺念佛七道場。在北京的佛教徒。何止在座的百位左右。但是,有人或因欠缺因緣不能來,或缺少善根而不肯來。又有人雖有因緣善根,但缺少福德,想來而臨時發生障礙而來不成。可見在座諸位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我特來贊賀,隨喜道場。並敬向諸位彙報本人學佛的體會,作爲供養。同時,敬向諸位大德請教。

  現在是“念佛七”道場,念佛七日。這樣以七天爲一期,就是根據《阿彌陀經》中,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教導。我們現在道場中,每天都念《阿彌陀經》,因爲此經簡要,可以稱爲淨宗的心中心。所以它的注解甚多。其中以蓮池大師之《彌陀疏鈔》,幽溪大師之《圓中鈔》及藕益大師之《彌陀要解》最爲殊勝精要。印光法師法說:“彌陀一經,得此叁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又于此叁疏之中。尤推贊《要解》,說它超出此經一切注疏之上。並推崇至極地說:縱世尊出世,親自注解,亦不能過。所以我現在敬選《要解》中的宗要,來向大家彙報。

  天臺宗注經,先明五重玄義。在看經文前理解了這五重玄義,便抓住了全經的綱領與心要。這五重是:(一)釋名,(二)辨體,(叁)明宗,(四)力用,(五)教相。(一)就是解釋經的題名。(二)是辨明本經的體性,本經以實相爲體。(叁)是宣明本經以什麼爲宗要。(四)是講明本經的妙用。本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末法多障衆生,依此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五)明教相:此經是大乘菩薩藏所攝。由于本經以實相爲體,實相之理非語言文字之所能知。所以目前不多談實相之理,單提五重玄義中之明宗。本經之理體攝于六信中的信自與信理。于明宗中融攝經體,並兼明本經之妙用。

  (二)明宗

  宗是什麼呢?宗是崇奉與宗要之義。《要解》說:“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乃萬行之綱領也。”可見明宗是萬分重要的。信佛的人必須修行,而宗正是修行的重要途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契會本體,可是宗是契會本體的樞機,(樞機,例如電視機的開關與旋鈕。)而且宗是六度萬行的綱領,(綱指網的總繩,舉綱則目張;領,指衣的衣的領,提領則衣順。)可見明宗實爲切要。

  《阿彌陀經》以何爲宗呢?注經大德們提法雖不一,其實質亦無大異。但其中最爲直截精要的,則是藕益大師所說的“此經以信願持名爲修行之宗”。由信生願,由願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願行稱爲叁資糧。出門旅遊必須帶錢,這就是資:還必須帶飲水或食物,這就是糧。《要解》說:“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其中“信”字是關鍵。人若老懷疑西方淨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起真願。如有信願自然就能引起持名的妙行。妙者神妙不可測度之意。持名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持名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廣度衆生的大願。如無此妙行,衆生自身想出生死都很難,更何況能度他?是故《要解》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只用依持名的妙行,才能滿足自己所發的大願,並且證實自己的所信,證實信願持名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先陳依正以生信。《阿彌陀經》中,首先深說極樂的依正莊嚴,來勸發大衆的信心。經中所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黃金爲地,七寶行樹,樓閣羅網等等都是依報莊嚴。至于阿彌陀佛,無量光壽,無量清淨,諸大菩薩,以及聲聞天人,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具足種種功德,皆是正報莊嚴。釋尊于此世界,曾多次宣說淨上妙法,並令會中大衆,親眼得見極樂世界。淨土叁經中,有兩部就都有這樣的記載。《無量壽經》中,阿難願見極樂,在正向西方頂禮念佛之時,頓見西方極樂世界現前,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並見彼國諸大菩薩等衆。娑婆極樂兩土相見如在對面。當時在會大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男居士七千人,女居士五百人,共兩萬人,一時俱見極樂世界。在說《觀經》時,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也都同時得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兩經中有如此殊勝的示現,都是爲了堅固衆生的信心。人們既生實信,自然出生求生淨土之願。

  次勸發願以導行。經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也就是說衆生聽到經中所說極樂的依正莊嚴,就應當發起求生極樂淨上的大願。這個大願極爲殊勝,能發此願,便與阿彌陀佛接引衆生之願相合。人若不發求生的願,便不能往生了。因爲佛恒順衆生,是決不強迫衆生的,人若發願求生,佛的全部願力,就顯現在這發願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故《要解》說“次勸發願以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所導之行,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南無(讀那模)阿彌陀佛。阿字正確讀法是漢語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華嚴字母音裏面的第一個字。一個阿字有無量功德,無量涵義,其中第一個涵義,就是無生。密教大德日本興教大師說,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所以這個字的讀音很重要,盼望大家能夠讀准。人若能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就必定能往生極樂。往生後就不再退轉,極樂的殊勝就在于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的難處,是進一退九。處處都有退緣,有種種障礙。壽命很短,幹擾大多。勤苦修行使自己進了一步,誰知突遇幹擾,反而退了九步。所以說進一退九。另外一個意思,是指修行人中,有一個人在進步,便會另有九人在退步,…

《《阿彌陀經》宗要 信願持名(黃念祖居士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