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的理論與方法
目 次
序言
第一章 忏悔的意義
第二章 佛教的忏悔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叁種忏法的內容
第叁節 叁種忏法的比較說明
第四節 事忏與理忏
第叁章 中印忏悔法的異同
第一節 忏悔的次序
第二節 忏悔方法的演變
第叁節 中國忏的特點
第四章 禮佛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一節 禮佛的忏悔功用
第二節 持咒的忏悔功用
第五章 不能作法忏時
第一節 作法忏的功用,
第二節 以心念法忏悔罪
第叁節 大乘的忏悔觀
第六章 取相忏的意義
第一節 禮佛罪滅的征象
第二節 持咒罪滅的征象
第叁節 見到瑞相的意義
第四節 信心能滅罪
第五節 取相忏與修行
第七章 完成取相忏的例子
第八章 從事忏到理忏
第一節 理忏的重要性
第二節 理忏的內容
第九章 能滅重罪的無生忏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忏除殺父罪的例子
第叁節 忏除害母罪的例子
第四節 忏除波羅夷罪的例子
第五節 無生忏罪滅的征象
第十章 善待忏悔
後記
忏悔的理論與方法
序 言
“業障常會跟隨修行的人”,不管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多大,但對國內的某些佛教徒來說,卻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不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在當前,有不少的佛教徒,總是覺得業障深重;而且,難消難解。比方:身體上的病痛,看遍了多少的名醫,吃盡了無數的藥物,老是醫不好;心理上的障礙,一旦用功修行時,就會現前,也一直束手無策。只要進入佛門數年,常在各道場跑、常與各方佛教徒接觸的,就能夠感覺出,有些佛教徒確是多災多難。業障,對現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是個很令人困惱的問題——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爲什麼現代的佛教徒會多諸業障呢?或許是福薄吧?或許是往昔(前生)惡業造了太多,今生惡因成熟,終于報應來臨?所謂“業障”,就是會障礙我們學佛修行,使我們不容易達成修行的目標。因此,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先消除業障。
那麼,業障要怎樣才能消除呢?業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較差者。所以,要消除業障,必須先培福德,多做有益于人類社會,乃至一切衆生的善事功德;譬如:持戒、布施、供養叁寶……等等。業障就是由“業”——各人所造作的行爲所引起;會形成障礙的業,必然是惡業,善業是不可能成爲業障的。于是要消除業障,就不可以再造惡業了;而要不造惡業,必須多行善事功德,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業障的功用。
另外,就是要忏悔了。
忏悔是消除宿業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惡從善必經的程序。業障既由惡業所造成,當然,也就必須先消除惡業,業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忏悔,才能達到消除惡業及業障呢?這是有方法的,必須依照方法,正確的忏悔,才有可能達到忏悔的目標;而這,也就是本文所要提供給讀者的了。
本書所論述的忏悔方法,以根源于印度佛教者爲主。佛教傳來中國之後,中國的祖師曾經根據經論中所說的忏悔原理與方法,編集了一些忏法,以供佛教徒忏悔時之用。譬如:《粱皇寶忏》、《叁昧水忏》、《法華忏》、《藥師忏》、《大悲忏》、《淨土忏》……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忏法,佛教徒依之忏悔,多少也能忏除業障。
古代中國的祖師,對佛教的貢獻,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不但對傳自印度的佛教教理,有所整合,也有所創新;同時,使佛法本土化,爲大多數的中國人所接受和信仰——這也表現在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中。
如此,本文爲什麼不論述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而要談印度佛教的忏悔呢?這是有原因的。
(一)佛教來自于印度,印度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根源不明,是不容易正確的了解一件事情的;而且,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悔法,也是根源于印度經論,然後,再進一步的整合、提升與創新。因此,了解傳統——印度的忏悔法,也有助于了解中國式的忏法。
(二)一種法門流傳久了,往往會變成形式化,而失去了它內在的精神。忏悔方法在經過中國祖師編集而固定化,長久爲中國佛教徒所采用以來,似乎也難免流于形式化的傾向,逐漸偏離了佛教忏悔的真義;于是,憑借中國忏法以忏悔的人,也就不容易達到忏悔的目的。因此,要來探討印度式的忏悔法,期能匡正與更新中國式的忏悔。
(叁)忏悔,如果要加以分類,或許可以分爲“別忏”與“總忏”兩種。別忏是針對自己造了什麼惡、犯了什麼戒,然後再依有關的忏法來加以忏除。譬如:犯戒的遮罪必須依“作法忏”來悔除;性罪則須依“取相忏”才能究竟的滅除,——這是佛教經律所強調的。總忏則是不管自己犯有什麼罪業,更不論自己的業障是今生所造或前世所造,都希望能夠在忏悔中加以忏除。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多屬于這種。
這兩種忏法,以那一種較爲殊勝,而能達成忏悔的目的呢?似乎各有它的殊勝處,也各有不足的地方。舉例來說:別忏能夠應病予藥,它的忏悔功效自然是很顯著的。但它的不足是:有的忏法只能忏除某些罪業,其他的罪業依然存在。比方:作法忏能除遮罪而不能滅性罪;取相忏能滅遮性雙罪,而不能究竟罪源,唯有無生忏才能究竟忏除諸罪。所以,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大都將叁種忏融合在一起,以便能總忏各種罪業,而又能究竟罪源。這是總忏的殊勝了;但它的缺點是:將各種忏法大意編集成本後,忏悔者很可能以爲依著忏本文字念誦一遍,或禮佛一遍,便是忏除了各種罪業。結果:只是自我安慰罷了,罪業並沒有消除。
因此,在中國的佛教徒,長久以來,習慣了中國式的忏法之後,有必要回頭一探佛教的原來忏悔法;然後,吸收、融合中國式忏法的憂點,再依之來忏悔,如此,將會更容易達成忏悔的目標。所以本文的論述要以佛教原來的忏悔法爲主;至于中國式的各種忏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知道的,自然不須要再多加論述了。
第一章 忏悔的意義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注重忏悔,都希望它的信徒常常忏悔;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裏面,忏悔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
爲什麼宗教——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都注重忏悔?忏悔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忏悔在印度的梵語,叫做“忏摩”。忏摩又是什麼意思呢?《南海寄歸傳》說:“忏摩乃是西音,自當忍義——口雲忏摩,意是請恕,願勿嗔責。”(注一)就是說:忏摩乃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它的意義就是“忍”;如果我們向人忏摩,意思就是請他人忍受和寬恕我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情,希望他不要生氣、不要責怪于我。所以,忏摩就是請求他人原諒自己的過錯——也就是做錯了事情之後的一種內心的後悔。因此,忏摩又翻譯做“悔往”(注二)——後悔以往所做的事情。
從梵語的“忏摩”,演變到”忏悔”,則是在印度的梵文中,加入了中文。《金光明經文句記》卷叁說:“忏悔二字,乃雙舉二音,梵語忏摩,華言悔過。”(注叁)本來,梵文忏摩一語的意思,就是我們中文的後悔、悔過,大概是古代的祖師,希望忏摩的意義,更容易了解,于是,將“摩”字去掉,放入了中文的“悔”字,成了“忏悔”,如此,人家一看,馬上就可以了解它的內容。因此,中文化的“忏悔”,就代替了純印度梵語的“忏摩”。
但是,忏摩成了忏悔之後,在中國祖師的解釋之下,忏悔似乎比忏摩有了更深的意義。《摩诃止觀》卷七說:“忏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注四)忏悔不但具有去舊,也含有更新——去惡行善的內容了,這與忏摩的只是後悔以前所做的過錯,請求他人的忍恕,自然是義理上的進一步提升。不過,筆者不懂梵丈,梵文忏摩的意義,是否但爲忍恕、悔往,只得存疑了。
從前面所述,就可以了解到;忏悔是在自己做錯事之後,知錯改過的表示,也是一種不甘墮落、向上升進的心志。
人,是很容易犯錯的,《叁昧水忏》說:“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注五)所以,有了過錯,比方:對不起他人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唯一能夠補救的方法,就是忏悔,勇于承認自己的過錯。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就要去向他忏悔,請他原諒;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時,就自己責備自己,以後不再犯錯了。
由此可見,忏悔實在是修行中不可少的方法。有了忏悔,人們才能免除做錯事之後,心中所産生的罪惡感;有了忏悔,做錯犯罪的人,才能夠改過向新,不致于長此墮落下去。所以,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注重忏悔,的確是有它的道理存在。
注一:見大正藏五四冊二一七下:
注二:見叁藏法數:忏悔條,
注叁:見大正藏叁九冊一一二中。
注四:見大正藏四六冊九八上。
注五:見大正藏四五冊九六○下。
------------------------------------------------------------
第二章 佛教的忏悔觀
第一節 前言
忏悔,在佛教來說,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講究方法;依靠著正確的方法來忏悔,才能達成預定的目標。
忏悔除了有改過向善的意義之外,還具有滅罪的功用。但要從忏悔中,達到滅罪的目的,依中國佛教律宗的說法,必須先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這個罪必須用什麼方法,才可以滅除?這在戒律裏都有規定的。所以,要如法的忏悔,罪業才有可能滅除;否則,是徒勞無功的。
因此,中國古代的祖師,依照佛經所述,將佛教的忏悔法分爲叁種: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
第二節 叁種忏法的內容
一、作法忏
作法忏就是依靠…
《忏悔的理論與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