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numodana,巴利語同。謂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卷六十一則謂,隨喜者之功德,勝于行善者本人。隨喜一詞,亦引申爲參與佛教儀式。于天臺宗,爲五悔(滅罪修行之忏法)之一,亦爲五品弟子位之初品。
據法華玄論卷十載,隨喜有二種:(一)通隨喜,謂若見、若聞、若覺、若知他人造福,皆隨而歡喜。(二)別隨喜,依五十功德之說,特指聞法華經,隨而歡喜。又謂大小二乘之隨喜不同,大乘之隨喜廣通叁世十方諸佛及弟子,小乘僅局限于叁世佛;大乘隨喜法身之功德,小乘僅隨喜迹身之功德;大乘之隨喜通于漏、無漏,小乘之隨喜唯限有漏心。
此外,或以隨喜爲隨己所喜之意,如以布施爲例,富者施金帛,貧者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爲布施。[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壽命品、大乘叁聚忏悔經、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修忏要旨、觀經疏散善義](參閱“五悔”1132)
(術語)見人之善事,隨之歡喜之心也。法華玄贊十曰:“隨者順從之名,喜者欣悅之稱,身心順從,深生欣悅。”修忏要旨曰:“隨他修善,喜他得成。”勝鬘經曰:“爾時世尊,于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又謂隨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貧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爲布施。按五悔中有隨喜一科,觀行即五品經之第一爲隨喜品,法華經之隨喜功德品,爲說此隨喜之功德者。又遊谒寺院,亦曰隨喜。杜甫詩曰:“時應清盥罷,隨喜給孤園。”
1.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2.隨著自己的歡喜。 - 陳義孝編
“若見、若聞、若覺、若知他所作福,皆隨而歡喜”。隋·吉藏《法華玄論》:據說,“隨喜”一切善事,是爲了破除嫉妬心和有所得心。後稱遊覽寺院爲“隨喜”。如唐·杜甫《望兜率寺》詩:“時應清盥罷,隨喜給孤園”。也指隨同衆人做某種表示,如說:隨喜,隨喜!也算我一份。(禹振聲)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