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死亡无惧(泰·锡度仁波切)

  死亡无惧

  开示地点:美国屋士达噶举三乘*轮中心

  文字整理:玲珠师姐

  摘录转载:《死亡无惧》一书、《法露》杂志、《探索》杂志

  面对死亡之五力

  我将分几个段落来谈中阴。

  诸位知道中阴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教法,而密续更把它分类成六种来做说明。它所谈的不只关于死亡,也不只关于来生,它所牵涉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死周期和轮回。所以它与我们此生、临终、死亡和来生的转世都有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攸关我们的死亡,也与我们生命的每个层面息息相连。这是一个庞大的主题,我会在下面扼要的加以说明,同时再就其中某个特别的中阴做详细的开示,包括临终和死后,我们在这部份的中阴会仔细做说明。如此,我想我们的开示便已尽可能的涵盖了整个主题。那么现在我就来谈谈要如何预做死亡的准备。

  大家常要求我开示临终与死后的中阴,而这个部份也间接牵涉到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我会依佛陀所说的珍贵圣法,尤其是在密法的部份对这方面做一个讲示。我由我的上师那儿领受到这个法,现在就来与各位分享。

  诸位知道我们对死亡一向感到十分好奇,并且充满兴趣。我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但有可能是因为死亡在结束我们的生命后,我们无从知道后面所会发生的事。因此,正如小孩子害怕黑暗,尤其是晚上房间里黑漆漆的角落一样,我们也对这种未知的黑暗感到恐惧。而这种我们所无法了解的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反而变成了一种好奇。有些人不敢面对死亡,也不敢讨论它。有些人假装一点也不害怕,而其他的人则因不怎么了解而看起来不怕的样子。

  在我教这个东西时,我会尽量不去引起各位的好奇心。我会依照我从上师那儿所学到的教法,以及对它所生起的信心当中,尽我个人的能力来教导各位。虽然这多少会引起各位的一种好奇,不过这个东西很重要,也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虽然我的所知有限,但我还是会尽我所能把我所知道的告诉各位。只要我不是佛,任何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不过虽然是有限的,但对于所知不如我多的人来说,它看起来可能还是无限的。所以就这样我们来分享我所知道的东西吧!

  我之所以要这么说是因为,我在此所要与诸位分享的并非我自己研究的成果,它乃是来自于佛的教法,并已具有五百年的传承历史。我虔诚的由我的上师那儿领受到它,而我的上师也依传承慈悲的传给了我。所以我希望与各位分享。

  死亡与出生一样,同是无可避免的事。因为我们出生了,所以我们也会死。有生就有死,所以死亡与出生一样神圣和正面。但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在此所指的是一种自然的死亡。我们能活多久,我们是否寿终正寝,或年纪轻轻就走了并没有关系,但若要善终,就必须要自然死亡。死时遭遇暴力,不论是来自他人或自己的,都归属于不得善终。死亡有多种,但我们是依据自然死亡而做的开示。

  那么我们所谈的是一种自然的死亡,也希望死而能善终。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也会死,那不是一件不能谈的事,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并不是有人诅咒我非死不可。但我希望,也依佛陀的法来说,我们都应该希望有一个善终。当死亡来临时,愿我能保持内心清明。当死亡来临时,愿我能心中无惧,也无例如像贪、嗔、痴等的烦恼业。我们所祈求的就是死得自然、安详而善终。

  好,死亡是一个事实。但它是一种相对的事实,而非绝对的事实。我们知道这个人正处于临终阶段、那个人死了、这个已往生、那个刚过去……,我们可以用各种形容词来说明人的死亡。但死亡是相对的,因为没有人真正而究竟的死去;没有人会真正死去。人类历史上所谓的死亡,也是我们所知道的每个人的死亡都属相对性的,因为人的心并没有死去,所以也就没有人真正死去。

  倘若我们对死亡感到十分害怕的话,便应该了解死亡的定义是什么。它指的是一个人肉身的消逝,而非心的死去。心并没有死,纵然身体死了,心仍生生世世持续存在运作。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死尸,我们可以替许多尸体拍照,我们就是从没看过,也没有任何人看过一个死了的心像什么。我们绝对无法替它拍个照,也无法去拜访它。所以就心的层次来说,确实从没有人死掉过。假设我们对死亡感到恐惧的话,便应该了解其实我们从不曾死去过。过去我们不曾死,现在不会死,未来也一样。

  倘若诸位认为人死后就跟着消失了而觉得很可怕的话,那么就请不要担心,诸位不会消失的。纵然诸位希望自己消失,但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这种恐惧感绝对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不要害怕,认为死亡就代表了一切的终结。我们已转生无数次,所以也已死了无数次。我们在这里又再一次投生,因此,也会在这里又死去一次。它终有到来的一天。而倘若我们在那时已有十足的了解时,便能很潇洒的说:“走吧!”

  通常我们对死亡的基本认知是,我们应该认真的看待死亡,对它绝对的尊重,但不应无助的生起恐惧的感觉。过去我们已死过无数次,未来在此美好的一生结束后,我们也会再死一次。但未来也会再转生无数次,就像过去一样。我们会在每一生中再死一次,因此,我们不应对死亡产生恐惧的障碍。

  不过若对死亡怀有一点恐惧的心也不是件坏事,因为这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自己的状况,也都要习惯它──这是我们的看法、我们就是这样、这是我们正在做的、这是我们所能做的,并以此做为一个基础、一种认同和界线。界线是一切的根源,是一个我们可以藉此运作的方法,也是一个我们可以达到的东西。所以这就是界线──一个美美的小盒子,也是我们所谓的人生,而我们则在里面被包装得好好的。

  一切众生在此生命之盒里面都是一样的。这样子我们才方便,才有一个固定的范围让我们可以从头看到尾,才有一个愿景。可是当我们死掉时,我们便会失掉它而不知道来世会投生到哪里。我不知道,而且我也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我碰过有很多人知道,但我也知道有很多人不知道,包括我自己。因此,心中存有一点恐惧是合理的,也反应出一种真实的情形。倘若此生我们已尽了力,没有道理要害怕面对死亡。而倘若此生我们都在混,倘若此生我们做了许多不光采的事,那么我们便极有理由害怕死亡,因为死后我们一定会受报。纵然此世我们也依前世业力的果报而来,但死后将更甚。

  此生我们已尝到由过去生的善业所结的果,它或许应该要更好,但也不算太坏了。因此,我想保持现状,我希望继续像这样保持下去,我不想降级。我不希望我的来生比现在坏,否则就大事不妙了。若能这样想的话,便会对死亡有些在乎,并生起一点戒慎恐惧的心。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它不是那种我们认为不好应该加以克服的恐惧心理。所以倘若我们有一点这样的恐惧心,便应该珍视它,然后想办法有些作为。但我们不要有那种手足无措的害怕心理,因为死亡并非代表一切均已结束,我们的心识事实上还是持续在运作。

  基本上,这是我对死亡恐惧的认知和作法。但我们也说到了究竟和相对的死亡。记得我说过没有人真正死去,每一个人的死亡都属相对上的吗?同理,也没有人真正出生,每一个人的出生都属相对上的。因此,轮回中的生、死和一切虽然都属真实,但却仅属相对上的真实而已。基于这点,我们可以毫无疑惑的看得很清楚,也知道对死亡的恐惧要如何有所作为。

  当然为了要帮助某些人,尤其是那些难以发心做好事的人,有时我们也会用些恐吓的手段。为了他们好,有何不可呢?我们对这些难发心的众生好话说尽,目的就是希望能提起他们的发心。所以假设我们知道恐吓的手段有效就会用它。听起来有点不好,然而恐吓的手段毕竟也只是恐吓而已,它并非是一个绝对的东西,或绝对的真理。

  虽然我们什么都可以说,但我真正相信的是,倘若此生我已非常尽力,那么世间又有何道理说我的来生不会比今生好。我过去所做的,或者诸位过去所做的让我们今生在此相聚一堂。那是一种我们无法想像的奇妙事情吗?我们过去一定做过许多善事,但就是不曾做过自己无法想像,或今生根本不可能达成的事。也因如此,我们才能再来此地投胎出生为人。

  我不相信我们大家都曾做过许多连自己现在都难以想像的怪事,而还能很不错的来此投生为人。“倘若你不做这些难以想像的事,便会投生到地狱道。”我不相信这句话。仅是做为一种吓人的手段,我同意,因为事实决非如此。但若有人怀着一种真诚而利他的动机说这样的话时,我会尊敬他。我相信他是为我好,但我不会把它当真,因为我知道由于过去生的善业,才让我得以坐在这里,而非做了什么难以想像的事。

  我们今天能在此齐聚一堂就是一个证明。我们相当不错,我们不如预期的那么好,但也不如预期的那么坏,所以我们做得还相当不错。现在来到了今生,我们要好好做人,例如,打打坐、修修法,做一点善事。不要只是做好人,而是要做个更好的人,做些自利利他的事。除此外,我们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圆熟,例如,生起慈悲和虔诚,并将这些珍贵的教法力行实践。它会有什么结果呢?倘若诸位已尽力了,虽然我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但我绝对可以告诉各位我所相信的,那就是诸位的来生一定没有问题,一定会继续走下去。来生是此生的延续,正如此生是前生的延续一样。

  倘若我们此生尽力而为,那么它就会照顾我们的来生,这是我在看到菜园时所获得的启示。假设菜园里有一颗长得很大的蕃茄,我知道那一定是来自另一颗蕃茄,它决不会是来自一颗马铃薯,而马铃薯也是一样。马铃薯会生马铃薯,而蕃茄则会生蕃茄。因此,我现在的样子乃是反映过去生我一切作为的结果。倘若此生我尽力而为,甚至比过去生还努力,那么它就会依此而显现我的未来生,这是我从菜园中所学到的。而我从一个日本人的菜园中获得更多启示。通常我们所看到的蕃茄是…

《死亡无惧(泰·锡度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