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無懼
開示地點:美國屋士達噶舉叁乘*輪中心
文字整理:玲珠師姐
摘錄轉載:《死亡無懼》一書、《法露》雜志、《探索》雜志
面對死亡之五力
我將分幾個段落來談中陰。
諸位知道中陰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教法,而密續更把它分類成六種來做說明。它所談的不只關于死亡,也不只關于來生,它所牽涉到的是一個完整的生死周期和輪回。所以它與我們此生、臨終、死亡和來生的轉世都有密切的關系──它不僅攸關我們的死亡,也與我們生命的每個層面息息相連。這是一個龐大的主題,我會在下面扼要的加以說明,同時再就其中某個特別的中陰做詳細的開示,包括臨終和死後,我們在這部份的中陰會仔細做說明。如此,我想我們的開示便已盡可能的涵蓋了整個主題。那麼現在我就來談談要如何預做死亡的准備。
大家常要求我開示臨終與死後的中陰,而這個部份也間接牽涉到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所以我會依佛陀所說的珍貴聖法,尤其是在密法的部份對這方面做一個講示。我由我的上師那兒領受到這個法,現在就來與各位分享。
諸位知道我們對死亡一向感到十分好奇,並且充滿興趣。我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有可能是因爲死亡在結束我們的生命後,我們無從知道後面所會發生的事。因此,正如小孩子害怕黑暗,尤其是晚上房間裏黑漆漆的角落一樣,我們也對這種未知的黑暗感到恐懼。而這種我們所無法了解的一種對未知的恐懼反而變成了一種好奇。有些人不敢面對死亡,也不敢討論它。有些人假裝一點也不害怕,而其他的人則因不怎麼了解而看起來不怕的樣子。
在我教這個東西時,我會盡量不去引起各位的好奇心。我會依照我從上師那兒所學到的教法,以及對它所生起的信心當中,盡我個人的能力來教導各位。雖然這多少會引起各位的一種好奇,不過這個東西很重要,也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我的所知有限,但我還是會盡我所能把我所知道的告訴各位。只要我不是佛,任何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不過雖然是有限的,但對于所知不如我多的人來說,它看起來可能還是無限的。所以就這樣我們來分享我所知道的東西吧!
我之所以要這麼說是因爲,我在此所要與諸位分享的並非我自己研究的成果,它乃是來自于佛的教法,並已具有五百年的傳承曆史。我虔誠的由我的上師那兒領受到它,而我的上師也依傳承慈悲的傳給了我。所以我希望與各位分享。
死亡與出生一樣,同是無可避免的事。因爲我們出生了,所以我們也會死。有生就有死,所以死亡與出生一樣神聖和正面。但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在此所指的是一種自然的死亡。我們能活多久,我們是否壽終正寢,或年紀輕輕就走了並沒有關系,但若要善終,就必須要自然死亡。死時遭遇暴力,不論是來自他人或自己的,都歸屬于不得善終。死亡有多種,但我們是依據自然死亡而做的開示。
那麼我們所談的是一種自然的死亡,也希望死而能善終。我知道自己有一天也會死,那不是一件不能談的事,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並不是有人詛咒我非死不可。但我希望,也依佛陀的法來說,我們都應該希望有一個善終。當死亡來臨時,願我能保持內心清明。當死亡來臨時,願我能心中無懼,也無例如像貪、嗔、癡等的煩惱業。我們所祈求的就是死得自然、安詳而善終。
好,死亡是一個事實。但它是一種相對的事實,而非絕對的事實。我們知道這個人正處于臨終階段、那個人死了、這個已往生、那個剛過去……,我們可以用各種形容詞來說明人的死亡。但死亡是相對的,因爲沒有人真正而究竟的死去;沒有人會真正死去。人類曆史上所謂的死亡,也是我們所知道的每個人的死亡都屬相對性的,因爲人的心並沒有死去,所以也就沒有人真正死去。
倘若我們對死亡感到十分害怕的話,便應該了解死亡的定義是什麼。它指的是一個人肉身的消逝,而非心的死去。心並沒有死,縱然身體死了,心仍生生世世持續存在運作。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死屍,我們可以替許多屍體拍照,我們就是從沒看過,也沒有任何人看過一個死了的心像什麼。我們絕對無法替它拍個照,也無法去拜訪它。所以就心的層次來說,確實從沒有人死掉過。假設我們對死亡感到恐懼的話,便應該了解其實我們從不曾死去過。過去我們不曾死,現在不會死,未來也一樣。
倘若諸位認爲人死後就跟著消失了而覺得很可怕的話,那麼就請不要擔心,諸位不會消失的。縱然諸位希望自己消失,但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這種恐懼感絕對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不要害怕,認爲死亡就代表了一切的終結。我們已轉生無數次,所以也已死了無數次。我們在這裏又再一次投生,因此,也會在這裏又死去一次。它終有到來的一天。而倘若我們在那時已有十足的了解時,便能很潇灑的說:“走吧!”
通常我們對死亡的基本認知是,我們應該認真的看待死亡,對它絕對的尊重,但不應無助的生起恐懼的感覺。過去我們已死過無數次,未來在此美好的一生結束後,我們也會再死一次。但未來也會再轉生無數次,就像過去一樣。我們會在每一生中再死一次,因此,我們不應對死亡産生恐懼的障礙。
不過若對死亡懷有一點恐懼的心也不是件壞事,因爲這時不管我們喜不喜歡自己的狀況,也都要習慣它──這是我們的看法、我們就是這樣、這是我們正在做的、這是我們所能做的,並以此做爲一個基礎、一種認同和界線。界線是一切的根源,是一個我們可以藉此運作的方法,也是一個我們可以達到的東西。所以這就是界線──一個美美的小盒子,也是我們所謂的人生,而我們則在裏面被包裝得好好的。
一切衆生在此生命之盒裏面都是一樣的。這樣子我們才方便,才有一個固定的範圍讓我們可以從頭看到尾,才有一個願景。可是當我們死掉時,我們便會失掉它而不知道來世會投生到哪裏。我不知道,而且我也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我碰過有很多人知道,但我也知道有很多人不知道,包括我自己。因此,心中存有一點恐懼是合理的,也反應出一種真實的情形。倘若此生我們已盡了力,沒有道理要害怕面對死亡。而倘若此生我們都在混,倘若此生我們做了許多不光采的事,那麼我們便極有理由害怕死亡,因爲死後我們一定會受報。縱然此世我們也依前世業力的果報而來,但死後將更甚。
此生我們已嘗到由過去生的善業所結的果,它或許應該要更好,但也不算太壞了。因此,我想保持現狀,我希望繼續像這樣保持下去,我不想降級。我不希望我的來生比現在壞,否則就大事不妙了。若能這樣想的話,便會對死亡有些在乎,並生起一點戒慎恐懼的心。這樣的心態是健康的,它不是那種我們認爲不好應該加以克服的恐懼心理。所以倘若我們有一點這樣的恐懼心,便應該珍視它,然後想辦法有些作爲。但我們不要有那種手足無措的害怕心理,因爲死亡並非代表一切均已結束,我們的心識事實上還是持續在運作。
基本上,這是我對死亡恐懼的認知和作法。但我們也說到了究竟和相對的死亡。記得我說過沒有人真正死去,每一個人的死亡都屬相對上的嗎?同理,也沒有人真正出生,每一個人的出生都屬相對上的。因此,輪回中的生、死和一切雖然都屬真實,但卻僅屬相對上的真實而已。基于這點,我們可以毫無疑惑的看得很清楚,也知道對死亡的恐懼要如何有所作爲。
當然爲了要幫助某些人,尤其是那些難以發心做好事的人,有時我們也會用些恐嚇的手段。爲了他們好,有何不可呢?我們對這些難發心的衆生好話說盡,目的就是希望能提起他們的發心。所以假設我們知道恐嚇的手段有效就會用它。聽起來有點不好,然而恐嚇的手段畢竟也只是恐嚇而已,它並非是一個絕對的東西,或絕對的真理。
雖然我們什麼都可以說,但我真正相信的是,倘若此生我已非常盡力,那麼世間又有何道理說我的來生不會比今生好。我過去所做的,或者諸位過去所做的讓我們今生在此相聚一堂。那是一種我們無法想像的奇妙事情嗎?我們過去一定做過許多善事,但就是不曾做過自己無法想像,或今生根本不可能達成的事。也因如此,我們才能再來此地投胎出生爲人。
我不相信我們大家都曾做過許多連自己現在都難以想像的怪事,而還能很不錯的來此投生爲人。“倘若你不做這些難以想像的事,便會投生到地獄道。”我不相信這句話。僅是做爲一種嚇人的手段,我同意,因爲事實決非如此。但若有人懷著一種真誠而利他的動機說這樣的話時,我會尊敬他。我相信他是爲我好,但我不會把它當真,因爲我知道由于過去生的善業,才讓我得以坐在這裏,而非做了什麼難以想像的事。
我們今天能在此齊聚一堂就是一個證明。我們相當不錯,我們不如預期的那麼好,但也不如預期的那麼壞,所以我們做得還相當不錯。現在來到了今生,我們要好好做人,例如,打打坐、修修法,做一點善事。不要只是做好人,而是要做個更好的人,做些自利利他的事。除此外,我們也要讓自己的內心更加圓熟,例如,生起慈悲和虔誠,並將這些珍貴的教法力行實踐。它會有什麼結果呢?倘若諸位已盡力了,雖然我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但我絕對可以告訴各位我所相信的,那就是諸位的來生一定沒有問題,一定會繼續走下去。來生是此生的延續,正如此生是前生的延續一樣。
倘若我們此生盡力而爲,那麼它就會照顧我們的來生,這是我在看到菜園時所獲得的啓示。假設菜園裏有一顆長得很大的蕃茄,我知道那一定是來自另一顆蕃茄,它決不會是來自一顆馬鈴薯,而馬鈴薯也是一樣。馬鈴薯會生馬鈴薯,而蕃茄則會生蕃茄。因此,我現在的樣子乃是反映過去生我一切作爲的結果。倘若此生我盡力而爲,甚至比過去生還努力,那麼它就會依此而顯現我的未來生,這是我從菜園中所學到的。而我從一個日本人的菜園中獲得更多啓示。通常我們所看到的蕃茄是…
《死亡無懼(泰·錫度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