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觉观存念门 (1)
闻修讲解
这个学期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明智觉观,我的名字叫闻修,新同学可能对我还不熟悉,我来闽东佛学苑当辅导老师已有将近一年了,98年我来福鼎跟随傅老师学习佛法,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什么叫做修行?修行是否要关起门来修?修行要依靠哪些力量才能使你获得成就?作为一个佛弟子要具备哪些优良的素质?等等,我希望大家也能明白,并且能在生活中去实践,成为一个优秀的如来弟子。
好,今天我们来讲明智觉观存念门,明智觉观存念门是律海十门中的最后一篇,请大家看《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一册第95页,它的小标题是“刻刻自警向上三十五事及颂”,就是说让你每时每刻在生活中要警觉,警觉什么呢?三十五事,这三十五条你有没有违反,而且要向上,看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颂就是把这三十五事编成颂,有便于记忆背诵。下面我先来为大家念一遍这三十五颂:
1. 不为寿命财物扰乱否?
2. 内怀一切能作宽大否?
3. 於斗争生起及无义之事,能先见否?
4. 一切作为众务,不以好名彰显发动否?
5. 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谦谨否?
6. 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后来能得成为某样 之正念有否?
7. 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扰乱或至衰残 充量之诤讼,时时知觉否?
8. 不隐藏他成就之能力否?
9. 於其受用节俭最低否?
10. 有大势力能作谦小之成就否?
11. 成为不识父者否?
12. 成为不识母者否?
13. 成为不识沙门者否?
14. 成为不识贤善士夫者否?
15. 成为不敬奉尊长否?
16. 於佛作不恭敬否?
17. 於法成为不恭敬否?
18. 於僧伽成为不恭敬否?
19. 於戒等学处正真受习,成为不恭敬否?
20. 於戒律仪有毁犯否?
21. 於诸根能作护持否?
22. 不做放逸好爱女人之事否?
23. 与亲属及异姓之亲属、结党厚密、与大臣等为友、能作远离之成就否?
24. 若观察多人於我不作厌贱否?
25. 我所作为成为不法之行为否?
26. 成为执持非分不如法否?
27. 成为完全抛弃正法者否?
28. 成为完全抛弃惭愧者否?
29. 成为善巧有智人等悉不与共、而不思方便询问於人否?
30. 应自思想成为放逸败坏之习气现行否?
31. 若如来金口所说一切经教,有不依教住否?
32. 於超涅槃事业,成为属於悬远之见者否?
33. 成为颠狂作事,而且积累败坏,身体死后,苦行恶道、邪倒堕落、地狱有情, 是我受生处否?
34. 设若於彼死后,与其命运极坏之诸有情共生否?
35. 而谁与谁受生彼与彼之颠倒行为,而今成为念念明白者否?
这三十五事,文化好一点的同学基本上就能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呢,你们知道的只是文字上的意义,我们还是要来讲一讲,讲一讲修行上的意义,讲一讲如何将这三十五事落实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注: 2001.9.21第一讲未完,根据闻修讲稿编,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经偈】
华严经偈
佛子善谛听,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明智觉观存念门 (2)
闻修讲解
我们很迷茫,需要有明智
我先来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律海十门,律海十门即别解脱戒纲要,亦名戒海一滴,又名定慧津梁。
七众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共有七种,也叫七众别解脱戒,也就是七众弟子所应受的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条戒,式叉摩那尼六法(又名正学女戒),沙弥、沙弥尼十戒,优婆塞(即男居士)、优婆夷(即女居士)五戒,这些戒总称别解脱戒。
律海十门是别解脱戒的纲要
律海十门是别解脱戒的纲要,所以我们要守好别解脱戒的话,首先来学一学它的纲要。律海十门亦名戒海一滴,可见佛法的内容是非常广博渊深的,就像大海一样,佛法里面有经、律、论三藏。要精通三藏的出家人才叫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我国的唐朝就出了一位全世界都崇敬的三藏法师—玄奘法师,他所写的论在印度的那烂陀寺中悬挂了三个月的时间,竟无人能改一个字。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发心,发心要向玄奘法师学习做一个有学识的佛弟子。再回过来说,律海十门仅仅只是戒海中的一滴,就好比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
是到彼岸的桥梁
又名定慧津梁,什么叫做津梁呢?津即是渡口,梁即桥之意,皆为渡河不可缺者,用之以比喻道谛。戒定慧基本三学是每一位佛弟子都要走的一条共同道,不管你是哪宗哪派都要走这一条道路,都要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里指的学戒是修定发慧的基础,也是将来成就不可缺少的必然途径,所以想要修行有所成就,必先守好戒律,戒律是僧人的标志,在《遗教经》中,佛说:“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是多么重要。
大海有净化作用
律海十门的门即是戒之方便,戒律的海洋中浩瀚无涯,律海十门为学法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让你能很快掌握戒律的纲要,更为你将来受戒、学戒、守戒作好准备。那么为什么用海来做比喻呢?大海不光广博渊深,而且大海有净化作用。大家都能学戒守戒,就能够净化我们的言行,能够止恶修善,能成就一个清净的僧团。
进入律海共有十门
律海十门共有十个门。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高洁大行因相门第二、别解脱戒略相门第三、八戒近住分别门第四、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四根本修心要门第六、观择功德过失门第七、十二杜多胜行门第八、沙门十七庄严门第九、明智觉观存念门第十。
希望大家运用于生活
现在我们开始讲律海十门中最后一个门—明智觉观存念门,这一次讲是根据我老师的讲义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来给大家讲,希望大家能得到实际的利益,那就是能运用于生活。
我们很迷茫,需要有明智
我们从题目开始讲“明智觉观存念门”,明就是明白,在我们还没有接受佛陀教育的时候,我们头脑中都是世间上的一些观念,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明白,而且还经常干出一点愚痴颠倒的事情来,心中的困惑难以摆脱,烦恼总是缠绕着我们,在这种时候你无从去想,也没有人跟你讲,你怎么能够明白呢?一切的来龙去脉,一切的因果关系,我们都不明白,也就是很迷茫。
环境影响多么重要
在人的一生中,环境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而搬了三次家,目的是为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这是孟子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可见环境影响是多么重要啊,甚至什么样的环境就产生什么样的人。譬如一个家庭的人,一走出来就知道他们是一家人,人的气质,衣着品味,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都很相似,这就是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的结果。
保持修行的习惯,就是将来成就的因
就像当年佛陀和弟子们一起的生活那样
拿我来说,我为什么会学习佛法,就是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和一个很好的学法环境。以前我总以为佛法是迷信,听了傅老师的讲法以后,才发现佛法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现实,佛法就像一个智慧的宝库,你想要知道的里面都有,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吸引我的是在老师周围有着一群可爱的学生,学生们中间非常地和合团结,互敬互爱,而且经常在一起诵经、禅定和讨论法义,这样的生活非常令我向往,就像我在书上读到过当年佛陀和弟子们在一起的生活那样,我对自己说:“我要过那样的生活。”于是我就到了傅老师的身边,就如同你们现在来到佛学苑读书一样,老师们能在思想上启发你,生活上照顾你,行为上纠正你,同学们又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你将来的成就是最有利的。
冷漠孤独的环境心理会很不健康
如果一个人在很冷漠孤独的环境里生活,那么他心理上将会很不健康,就会形成坏脾气或者孤僻的性格。因此通过环境的影响就会养成一种习气,即习惯势力,而这种习惯势力再加上本身的贪瞋痴的种子,外在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造业,造业造得厉害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业力。傅老师在讲义中讲到:“这种业力有好的有坏的,好的呢称为善业,坏的称为恶业。”
百依百顺是你将来受苦的因
比如在家里的时候非常任性,只要一哭,父母亲就百依百顺,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就像小皇帝一样,他想得到什么大人就必须满足他的要求,长期以来就形成了任性的习惯,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就形成这样的一个观念:我要得到的,谁都要满足我,我要的就要不择手段地去得到。那么到了工作单位或者一个团体里面你再保持这种习惯,没有人再会理你了,你就会感受到痛苦,而且你这种任性的习惯也会伤害到你周围的人,严重一点的话会使你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你的恶业就形成了,这就是你将来受苦的因。
这里的安乐,会使你对世俗不习惯了
再比如说,在修行的环境里我们每天都禅定、念经、听法,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如果你有一天不念经、不听法的话,这一天你会从早到晚都不舒服,如果你再回到世俗上,就会很不习惯。
在公园拍照,他们高兴,我感到无聊
记得有一次我回家探亲,回去了之后呢我想召集以前的同学聊一聊,很久没有和他们谈了,也不知道他们近况如何。咱们就约好了到公园里去拍照,大家都挺高兴的,可是我却觉得挺无聊的,老师的话在脑子里跳了出来:照相都是无聊的人干的,把自己的凡夫相拍出来,有什么意义呢?的确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有一点浪…
《明智觉观存念门(闻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