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覺觀存念門 (1)
聞修講解
這個學期由我來爲大家講解明智覺觀,我的名字叫聞修,新同學可能對我還不熟悉,我來閩東佛學苑當輔導老師已有將近一年了,98年我來福鼎跟隨傅老師學習佛法,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尤其是:什麼叫做修行?修行是否要關起門來修?修行要依靠哪些力量才能使你獲得成就?作爲一個佛弟子要具備哪些優良的素質?等等,我希望大家也能明白,並且能在生活中去實踐,成爲一個優秀的如來弟子。
好,今天我們來講明智覺觀存念門,明智覺觀存念門是律海十門中的最後一篇,請大家看《戒定慧基本叁學》第一冊第95頁,它的小標題是“刻刻自警向上叁十五事及頌”,就是說讓你每時每刻在生活中要警覺,警覺什麼呢?叁十五事,這叁十五條你有沒有違反,而且要向上,看看自己的行爲有沒有達到這個標准,頌就是把這叁十五事編成頌,有便于記憶背誦。下面我先來爲大家念一遍這叁十五頌:
1. 不爲壽命財物擾亂否?
2. 內懷一切能作寬大否?
3. 於鬥爭生起及無義之事,能先見否?
4. 一切作爲衆務,不以好名彰顯發動否?
5. 作事具妙慧而小心謙謹否?
6. 受用莫得,亦不希求後來能得成爲某樣 之正念有否?
7. 要知受用十分得有,多成擾亂或至衰殘 充量之诤訟,時時知覺否?
8. 不隱藏他成就之能力否?
9. 於其受用節儉最低否?
10. 有大勢力能作謙小之成就否?
11. 成爲不識父者否?
12. 成爲不識母者否?
13. 成爲不識沙門者否?
14. 成爲不識賢善士夫者否?
15. 成爲不敬奉尊長否?
16. 於佛作不恭敬否?
17. 於法成爲不恭敬否?
18. 於僧伽成爲不恭敬否?
19. 於戒等學處正真受習,成爲不恭敬否?
20. 於戒律儀有毀犯否?
21. 於諸根能作護持否?
22. 不做放逸好愛女人之事否?
23. 與親屬及異姓之親屬、結黨厚密、與大臣等爲友、能作遠離之成就否?
24. 若觀察多人於我不作厭賤否?
25. 我所作爲成爲不法之行爲否?
26. 成爲執持非分不如法否?
27. 成爲完全抛棄正法者否?
28. 成爲完全抛棄慚愧者否?
29. 成爲善巧有智人等悉不與共、而不思方便詢問於人否?
30. 應自思想成爲放逸敗壞之習氣現行否?
31. 若如來金口所說一切經教,有不依教住否?
32. 於超涅槃事業,成爲屬於懸遠之見者否?
33. 成爲顛狂作事,而且積累敗壞,身體死後,苦行惡道、邪倒墮落、地獄有情, 是我受生處否?
34. 設若於彼死後,與其命運極壞之諸有情共生否?
35. 而誰與誰受生彼與彼之顛倒行爲,而今成爲念念明白者否?
這叁十五事,文化好一點的同學基本上就能知道大概的意思,但是呢,你們知道的只是文字上的意義,我們還是要來講一講,講一講修行上的意義,講一講如何將這叁十五事落實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注: 2001.9.21第一講未完,根據聞修講稿編,小標題爲編者所加)
【經偈】
華嚴經偈
佛子善谛聽,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明智覺觀存念門 (2)
聞修講解
我們很迷茫,需要有明智
我先來爲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律海十門,律海十門即別解脫戒綱要,亦名戒海一滴,又名定慧津梁。
七衆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共有七種,也叫七衆別解脫戒,也就是七衆弟子所應受的戒,比丘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受叁百四十八條戒,式叉摩那尼六法(又名正學女戒),沙彌、沙彌尼十戒,優婆塞(即男居士)、優婆夷(即女居士)五戒,這些戒總稱別解脫戒。
律海十門是別解脫戒的綱要
律海十門是別解脫戒的綱要,所以我們要守好別解脫戒的話,首先來學一學它的綱要。律海十門亦名戒海一滴,可見佛法的內容是非常廣博淵深的,就像大海一樣,佛法裏面有經、律、論叁藏。要精通叁藏的出家人才叫叁藏法師,叁藏法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我國的唐朝就出了一位全世界都崇敬的叁藏法師—玄奘法師,他所寫的論在印度的那爛陀寺中懸挂了叁個月的時間,竟無人能改一個字。因此我們每位同學都要發心,發心要向玄奘法師學習做一個有學識的佛弟子。再回過來說,律海十門僅僅只是戒海中的一滴,就好比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樣。
是到彼岸的橋梁
又名定慧津梁,什麼叫做津梁呢?津即是渡口,梁即橋之意,皆爲渡河不可缺者,用之以比喻道谛。戒定慧基本叁學是每一位佛弟子都要走的一條共同道,不管你是哪宗哪派都要走這一條道路,都要以戒生定,由定發慧,這裏指的學戒是修定發慧的基礎,也是將來成就不可缺少的必然途徑,所以想要修行有所成就,必先守好戒律,戒律是僧人的標志,在《遺教經》中,佛說:“以戒爲師。”可見戒律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是多麼重要。
大海有淨化作用
律海十門的門即是戒之方便,戒律的海洋中浩瀚無涯,律海十門爲學法者打開了方便之門,讓你能很快掌握戒律的綱要,更爲你將來受戒、學戒、守戒作好准備。那麼爲什麼用海來做比喻呢?大海不光廣博淵深,而且大海有淨化作用。大家都能學戒守戒,就能夠淨化我們的言行,能夠止惡修善,能成就一個清淨的僧團。
進入律海共有十門
律海十門共有十個門。製戒緣起十義門第一、高潔大行因相門第二、別解脫戒略相門第叁、八戒近住分別門第四、五戒近事分別門第五、四根本修心要門第六、觀擇功德過失門第七、十二杜多勝行門第八、沙門十七莊嚴門第九、明智覺觀存念門第十。
希望大家運用于生活
現在我們開始講律海十門中最後一個門—明智覺觀存念門,這一次講是根據我老師的講義再加上自己的體會來給大家講,希望大家能得到實際的利益,那就是能運用于生活。
我們很迷茫,需要有明智
我們從題目開始講“明智覺觀存念門”,明就是明白,在我們還沒有接受佛陀教育的時候,我們頭腦中都是世間上的一些觀念,有很多事情我們都不明白,而且還經常幹出一點愚癡顛倒的事情來,心中的困惑難以擺脫,煩惱總是纏繞著我們,在這種時候你無從去想,也沒有人跟你講,你怎麼能夠明白呢?一切的來龍去脈,一切的因果關系,我們都不明白,也就是很迷茫。
環境影響多麼重要
在人的一生中,環境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爲了孟子而搬了叁次家,目的是爲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這是孟子後來成爲著名思想家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見環境影響是多麼重要啊,甚至什麼樣的環境就産生什麼樣的人。譬如一個家庭的人,一走出來就知道他們是一家人,人的氣質,衣著品味,生活習慣,言行舉止等都很相似,這就是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響的結果。
保持修行的習慣,就是將來成就的因
就像當年佛陀和弟子們一起的生活那樣
拿我來說,我爲什麼會學習佛法,就是我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和一個很好的學法環境。以前我總以爲佛法是迷信,聽了傅老師的講法以後,才發現佛法是那麼深奧,又是那麼現實,佛法就像一個智慧的寶庫,你想要知道的裏面都有,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更吸引我的是在老師周圍有著一群可愛的學生,學生們中間非常地和合團結,互敬互愛,而且經常在一起誦經、禅定和討論法義,這樣的生活非常令我向往,就像我在書上讀到過當年佛陀和弟子們在一起的生活那樣,我對自己說:“我要過那樣的生活。”于是我就到了傅老師的身邊,就如同你們現在來到佛學苑讀書一樣,老師們能在思想上啓發你,生活上照顧你,行爲上糾正你,同學們又能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這樣的環境裏,對你將來的成就是最有利的。
冷漠孤獨的環境心理會很不健康
如果一個人在很冷漠孤獨的環境裏生活,那麼他心理上將會很不健康,就會形成壞脾氣或者孤僻的性格。因此通過環境的影響就會養成一種習氣,即習慣勢力,而這種習慣勢力再加上本身的貪瞋癡的種子,外在環境的變化,我們就會造業,造業造得厲害就會産生一種力量,這就是業力。傅老師在講義中講到:“這種業力有好的有壞的,好的呢稱爲善業,壞的稱爲惡業。”
百依百順是你將來受苦的因
比如在家裏的時候非常任性,只要一哭,父母親就百依百順,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家裏就像小皇帝一樣,他想得到什麼大人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長期以來就形成了任性的習慣,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就形成這樣的一個觀念:我要得到的,誰都要滿足我,我要的就要不擇手段地去得到。那麼到了工作單位或者一個團體裏面你再保持這種習慣,沒有人再會理你了,你就會感受到痛苦,而且你這種任性的習慣也會傷害到你周圍的人,嚴重一點的話會使你走上犯罪的道路,這樣你的惡業就形成了,這就是你將來受苦的因。
這裏的安樂,會使你對世俗不習慣了
再比如說,在修行的環境裏我們每天都禅定、念經、聽法,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如果你有一天不念經、不聽法的話,這一天你會從早到晚都不舒服,如果你再回到世俗上,就會很不習慣。
在公園拍照,他們高興,我感到無聊
記得有一次我回家探親,回去了之後呢我想召集以前的同學聊一聊,很久沒有和他們談了,也不知道他們近況如何。咱們就約好了到公園裏去拍照,大家都挺高興的,可是我卻覺得挺無聊的,老師的話在腦子裏跳了出來:照相都是無聊的人幹的,把自己的凡夫相拍出來,有什麼意義呢?的確沒有什麼意義,我覺得有一點浪…
《明智覺觀存念門(聞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