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教育新见

  教育新见

  太虚

  ──四年在普陀作──

  一 绪言

  二 教育之名义

  三 教育之主义

  四 教育之方针

  五 教育之程序

  六 教育之学科

  七 大同世界圆满生活之教育

  八 结论

  一 绪言

  大块噫气,翏翏无方,卒然而怒号万窍,其质不同,其所受不同,其受不同,其所宣不同,虽至异而不足怪。然未几则刁刁调调之余韵,亦莫从迹之矣。而琴瑟空侯。制必合乎法度,操必调乎律吕,岂不曰藉妙指乃发妙音哉?顾人之睹琴瑟、空侯,未尝不思琴瑟、空侯之音者;盖不发斯已,发则必不失琴瑟、空侯之音。故由存在观念而推之,琴瑟、空侯存,则其音亦存也。夫地籁、人籁,同出乎天籁矣;而其分之异乃如此。中华民国初成立,蔡孑民君长教育部,首以教育新意见宣示。继是而言者,颇极一时之盛,即予亦尝附之讨究焉。际遇国政新兴之缘会,感发民情特撰之怀想,怒号万窍,不亦宜乎!癸丑来、盖犹有刁刁调调之余韵,今玆则响绝矣!而教育界亦日坠千丈,沉沉无复生气,所谓中华民国教育,几莫名其何在矣!夫世界名言,各抒其意,工宰之者,在乎人心之主见。其极受不同故顺违异,其取施不同故是非歧,起伏者缘也,而彼此者因也。然人情域乎形数,其各别私业,每不易改越互共公业,是以公业一成,其占空间、时间者必较广修。今教育非所谓人群公共事业乎?使其公共事业之实效果成立者,天何言哉!日月行焉,四时成焉,百物生焉!虽无扬扬之者,教育事业固自骎骎演进,胡遽随风会而改盛衰之度?由是观之,教育无贵乎论言之外张,贵乎事行之内充,明矣!虽然、谓言论鲜有裨于教育者可,顾未可谓言论全无裨于教育也。吾不知今日何日,姑请尝试言之。

  二 教育之名义

  教育者何?成人对于未成人,因其可能性而长养畅达之,俾自成为群化中自立自治自由人之道术也。道术广矣,尊生尽性笢析之以穷人事物理,固不仅教育,教育乃人事之一。然在人言人,人之德业,要皆缘起乎教育。然成人界与未成人界,义有广狭:其狭义者,可依年程学程而定,或分人生为三时:二十五岁前为储能时。二十六岁至五十岁为效实时──豫备储蓄其能力谓储能,经营效著乎实功谓效实,与他书之义不必同──,进五十岁为息机时。储能时者为未成人,过是则为成人,故民之受教育也,有卒业之期。广义者、则始乎童子,终乎为圣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圣人贵其全自立自治自由之极诣;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物境不能荡,生死不能夺,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学程有终,学义不得须臾舍,故其界莫得而定也。然广义之教育在乎自求,广义之成人在乎自致。群功之有事乎教育者,盖狭义之成人,专操可程之学术,施之狭义未成人者而已。

  三 教育之主义

  教育有道,观察持取张弛乎道者见,而人心之主见,其量有通局,其德有健顺,其质有凝流,其性有静躁,又

  成乎吸受积习之事义,随俗异宜,与时俱化,故主见万不同也。然人心对观一事物而成之主见,其主见所持取之主义,如实不如实,圆满不圆满,综合不综合,相称不相称,盖可得而分也。主观适当客观,客观适当主观,谓之如实。虽然、吾人在名想分别界中,名之与义,先未必相符,凭推测以求如实,固已不可能矣;矧教育乃无一定之客观可现对者哉!故圆满与不圆满,综合与不综合,亦程度上之准较而已,非有截然之界可量定也。至相称不相称,则系乎时世与方国,非可从主义而求,非可凭主见而断,乃事实而非理论也。且夫一事物上种种主义之发现,其原始虽必持成乎人心特殊之主见,然其自类而自别之,已不妨有众多主义杂呈乎一心;依文史而汇集焉,考订焉,审择焉,论断焉,仿行焉;或兼容而并采,或一主而众从,或扼要而屏余,或举通而概局,其取舍或亦因缘乎时势方俗之宜否;而圆满不圆满,综合不综合,则由是殊矣。今姑取世人所称道之教育主义略论之,而继以贡吾所见焉。

  有泛据教育历史而分为若干主义者,若所谓雅典主义、斯巴达主义、耶稣教会主义、英吉利主义、德意志主义、美利坚主义、法兰西主义、俄罗斯主义、奥大利主义、婆罗门教会主义、周官主义──颜习斋所主张者当属此──孔教主义──周秦诸儒、汉清诸儒、宋明诸儒属之──等等。然此可为历史上一种事实之研究,或国族上一种习性之考证,而不是厘然定取一种为主义而执行之。何则?彼皆关系乎时处上特别之趋势,而缘成为适宜不适宜之事实者。时异俗异,处殊民殊,其精意可供提持,其粗迹须归淘汰,既镕冶之,既裁成之,则非彼之素矣。故依之定取为某某教育主义者,其名义殆不能成立,一也。此等历史上之陈迹,要是交相涉入、交相杂糅者,彼此之间无经界,取舍之间无标准,取彼或未尝非取此,舍此或未尝非舍彼,二也。兼采之乎,不独义无所归而亦势有所不能;单取之乎,不独事无所当而亦理有所不可。故历史教育主义,有空名,无实义。

  有专举教育品素而分为若干主义者:一曰、智育主义,注重乎取宇宙间种种事变物象之名相以浚其智识。二曰、德育主义,注重乎取人群间种种嘉言懿行之教训以敦其志行。三曰、体育主义,注重乎刚健聪敏其身心。四曰、美育主义,注重乎和淑灵秀其情性。虽然、此四者皆教育之品素,受教育者必备之一身,乃为完人。故施教育者,必同时令发达增长之,偏取者皆足为病,且亦从无偏取其一得为人群普通教育者,有之或一专门学师聚徒所讲习者耳。历史中古近方国,或有裁减其一二端,及专重其一二端者──美育亦不可缺,若墨子非乐,以违人情,其传乃不昌大──,行之靡不流弊昭著。有因补救一时,专重其一二者,亦审乎缓急,以一为主,以余为从而已。然偏攻之亦不久、利尽而害见。且既然补救一时,则本非唯一非余者比。故此之所云,可用以分别教育要素之品类,不可执取其一端而谓唯一非余;见一当重当取而不见其余者,不得不谓之无圆满综合之观察力也。

  有据教育鹄的分为若干主义者:一曰、国民主义:谓教育非在铸成极少数之英雄、豪杰、学士、博士,而在铸成全国人民完全之国民资格,此说主张者既多,理由亦颇充分,揆之国势尤称允当,然未足概教育鹄的之全;盖此仅国家义务教育之所蕲,而教育非可限于是也。二曰、人才主义:此所谓人才,即指极少数之英雄、豪杰、学士、博士耶?则已为前一说所驳矣。但推之主张此主义者,大抵为执政之人;其所谓人才,要指能供国家外交、内政、司法、理财、实业、教育、军警、将校、官吏之用者而已。此无论超轶政治之世界观,亦得列入教育主义。即就人生论,今之国家,虽尚为人类生存之一要件,然人之才不才,亦决不以可供政治上之应用否为断;此在往昔专制帝国,由君主对于臣民所取之教育主义或然耳──案周官学校取士、及汉唐来选举考试取士者、其主义或如是──立于人群──国家亦人群事业之一耳──地位施行之教育,其祈向才及乎是,必不然也。三曰、军国民主义:此在普及军事教育于一般国民,以达建立强固国家之鹄的者,其理有二:邦国邻接,各欲伸己之势力以夺异国之业,而奴异国之民,故非全国人民执干戈以卫国家,则国家危亡而人民亦末由自存。实行军国民教育,庶内足保国,外可竞世,卒之国力平均,战端不敢轻启,武装适以维世界和平,一也。军人社会,往往演成武族阶级,流为专制。实行军国民教育,则民皆军人,既堪自卫,又不致别生武族阶级,二也。夫所谓武装和平者,今欧洲之大相斫,已宣示吾人矣,使生计穷乏,道德沦丧,又无博达精辟之知识,崇高优美之情操,纵体力互足相制,亦与禽兽何异!此义姑置不论。则所谓军国民教育者,亦教育上养成个人对于国家之一资格而已。四曰、实利主义:此以人生所需,不外乎衣、食、行、住、而致之之道,不外乎农矿、森林、工技、商贩、交通、卫生。故实利主义教育普及人民,则足以富民而富国,民富则自有恒心志操,讲求礼义,互相保卫,国富则自能政举军修,增进威信,发展光荣,盖于人群生活之所利赖者,似乎尽矣。然使人民有揆持经纬乎群业之术,尤教育所当注重,而实利教育者,仅使人民能瞻其身耳。抑人之异于他动物者,尤贵乎有其雄权伟实,瑰意琦行,而化成之者,端利赖乎教育。凡是超越乎质物文明之大业,固非实利主义所能范围也。五曰、公民道德主义──亦曰人道主义──:此盖德育之一种,然异乎德育者,泛言德育,未尝规定所谓德育之内容,此则唯取人群通德,概括为自由、平等、和爱三事。准乎此者谓之公民道德,畔乎此者非公民道德。究论之、要惟德育而已。六曰、实用主义:此与实利异指。盖曰实用,仅反对不适乎人群之实用者耳。实利固人生第一要事,笫经群处世立己宜人,种种之事业、之操行、之知识、靡不属乎人群实用。故实用主义,不仅可包举实利主义,而国民主义、人才主义、公民道德主义、亦能统摄之也。究之、侧重现世之实用,亦足陷溺乎习俗,使消乏优美高尚之感想,无胜义之道德,损减运进群化之机能,而不容人心好真超俗之情性;故于教育之能事,亦未全也!虽然、实用与公民道德,稍近完善矣。何者?主实用则不骛虚荣,可减省种种空耗之劳力,且其施教育之方法,不重往论而重现事,不重意言而重根境───案:佛宗门教家之别,亦略同此。昔有一禅师、问一讲师曰:闻百法论,一切心境不出百法,是否?曰:然。时适天雨,乃问即今落雨,百法何法所摄?讲师茫然,莫知所答。紫柏师曰:性相俱通而未悟达摩之禅,如叶公画龙,头角望之非不宛然,欲其济亢旱、兴云雨、断不能也。此虽超世之道,有异经世之学,其致乎实则同也。又此亦即蒙特梭利之教育术,蒙氏尝曰:世之学校教师,所谆谆者皆…

《教育新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