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見
太虛
──四年在普陀作──
一 緒言
二 教育之名義
叁 教育之主義
四 教育之方針
五 教育之程序
六 教育之學科
七 大同世界圓滿生活之教育
八 結論
一 緒言
大塊噫氣,翏翏無方,卒然而怒號萬竅,其質不同,其所受不同,其受不同,其所宣不同,雖至異而不足怪。然未幾則刁刁調調之余韻,亦莫從迹之矣。而琴瑟空侯。製必合乎法度,操必調乎律呂,豈不曰藉妙指乃發妙音哉?顧人之睹琴瑟、空侯,未嘗不思琴瑟、空侯之音者;蓋不發斯已,發則必不失琴瑟、空侯之音。故由存在觀念而推之,琴瑟、空侯存,則其音亦存也。夫地籁、人籁,同出乎天籁矣;而其分之異乃如此。中華民國初成立,蔡孑民君長教育部,首以教育新意見宣示。繼是而言者,頗極一時之盛,即予亦嘗附之討究焉。際遇國政新興之緣會,感發民情特撰之懷想,怒號萬竅,不亦宜乎!癸醜來、蓋猶有刁刁調調之余韻,今玆則響絕矣!而教育界亦日墜千丈,沈沈無複生氣,所謂中華民國教育,幾莫名其何在矣!夫世界名言,各抒其意,工宰之者,在乎人心之主見。其極受不同故順違異,其取施不同故是非歧,起伏者緣也,而彼此者因也。然人情域乎形數,其各別私業,每不易改越互共公業,是以公業一成,其占空間、時間者必較廣修。今教育非所謂人群公共事業乎?使其公共事業之實效果成立者,天何言哉!日月行焉,四時成焉,百物生焉!雖無揚揚之者,教育事業固自骎骎演進,胡遽隨風會而改盛衰之度?由是觀之,教育無貴乎論言之外張,貴乎事行之內充,明矣!雖然、謂言論鮮有裨于教育者可,顧未可謂言論全無裨于教育也。吾不知今日何日,姑請嘗試言之。
二 教育之名義
教育者何?成人對于未成人,因其可能性而長養暢達之,俾自成爲群化中自立自治自由人之道術也。道術廣矣,尊生盡性笢析之以窮人事物理,固不僅教育,教育乃人事之一。然在人言人,人之德業,要皆緣起乎教育。然成人界與未成人界,義有廣狹:其狹義者,可依年程學程而定,或分人生爲叁時:二十五歲前爲儲能時。二十六歲至五十歲爲效實時──豫備儲蓄其能力謂儲能,經營效著乎實功謂效實,與他書之義不必同──,進五十歲爲息機時。儲能時者爲未成人,過是則爲成人,故民之受教育也,有卒業之期。廣義者、則始乎童子,終乎爲聖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聖人貴其全自立自治自由之極詣;權利不能傾,群衆不能移,物境不能蕩,生死不能奪,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學程有終,學義不得須臾舍,故其界莫得而定也。然廣義之教育在乎自求,廣義之成人在乎自致。群功之有事乎教育者,蓋狹義之成人,專操可程之學術,施之狹義未成人者而已。
叁 教育之主義
教育有道,觀察持取張弛乎道者見,而人心之主見,其量有通局,其德有健順,其質有凝流,其性有靜躁,又
成乎吸受積習之事義,隨俗異宜,與時俱化,故主見萬不同也。然人心對觀一事物而成之主見,其主見所持取之主義,如實不如實,圓滿不圓滿,綜合不綜合,相稱不相稱,蓋可得而分也。主觀適當客觀,客觀適當主觀,謂之如實。雖然、吾人在名想分別界中,名之與義,先未必相符,憑推測以求如實,固已不可能矣;矧教育乃無一定之客觀可現對者哉!故圓滿與不圓滿,綜合與不綜合,亦程度上之准較而已,非有截然之界可量定也。至相稱不相稱,則系乎時世與方國,非可從主義而求,非可憑主見而斷,乃事實而非理論也。且夫一事物上種種主義之發現,其原始雖必持成乎人心特殊之主見,然其自類而自別之,已不妨有衆多主義雜呈乎一心;依文史而彙集焉,考訂焉,審擇焉,論斷焉,仿行焉;或兼容而並采,或一主而衆從,或扼要而屏余,或舉通而概局,其取舍或亦因緣乎時勢方俗之宜否;而圓滿不圓滿,綜合不綜合,則由是殊矣。今姑取世人所稱道之教育主義略論之,而繼以貢吾所見焉。
有泛據教育曆史而分爲若幹主義者,若所謂雅典主義、斯巴達主義、耶稣教會主義、英吉利主義、德意志主義、美利堅主義、法蘭西主義、俄羅斯主義、奧大利主義、婆羅門教會主義、周官主義──顔習齋所主張者當屬此──孔教主義──周秦諸儒、漢清諸儒、宋明諸儒屬之──等等。然此可爲曆史上一種事實之研究,或國族上一種習性之考證,而不是厘然定取一種爲主義而執行之。何則?彼皆關系乎時處上特別之趨勢,而緣成爲適宜不適宜之事實者。時異俗異,處殊民殊,其精意可供提持,其粗迹須歸淘汰,既镕冶之,既裁成之,則非彼之素矣。故依之定取爲某某教育主義者,其名義殆不能成立,一也。此等曆史上之陳迹,要是交相涉入、交相雜糅者,彼此之間無經界,取舍之間無標准,取彼或未嘗非取此,舍此或未嘗非舍彼,二也。兼采之乎,不獨義無所歸而亦勢有所不能;單取之乎,不獨事無所當而亦理有所不可。故曆史教育主義,有空名,無實義。
有專舉教育品素而分爲若幹主義者:一曰、智育主義,注重乎取宇宙間種種事變物象之名相以浚其智識。二曰、德育主義,注重乎取人群間種種嘉言懿行之教訓以敦其志行。叁曰、體育主義,注重乎剛健聰敏其身心。四曰、美育主義,注重乎和淑靈秀其情性。雖然、此四者皆教育之品素,受教育者必備之一身,乃爲完人。故施教育者,必同時令發達增長之,偏取者皆足爲病,且亦從無偏取其一得爲人群普通教育者,有之或一專門學師聚徒所講習者耳。曆史中古近方國,或有裁減其一二端,及專重其一二端者──美育亦不可缺,若墨子非樂,以違人情,其傳乃不昌大──,行之靡不流弊昭著。有因補救一時,專重其一二者,亦審乎緩急,以一爲主,以余爲從而已。然偏攻之亦不久、利盡而害見。且既然補救一時,則本非唯一非余者比。故此之所雲,可用以分別教育要素之品類,不可執取其一端而謂唯一非余;見一當重當取而不見其余者,不得不謂之無圓滿綜合之觀察力也。
有據教育鹄的分爲若幹主義者:一曰、國民主義:謂教育非在鑄成極少數之英雄、豪傑、學士、博士,而在鑄成全國人民完全之國民資格,此說主張者既多,理由亦頗充分,揆之國勢尤稱允當,然未足概教育鹄的之全;蓋此僅國家義務教育之所蕲,而教育非可限于是也。二曰、人才主義:此所謂人才,即指極少數之英雄、豪傑、學士、博士耶?則已爲前一說所駁矣。但推之主張此主義者,大抵爲執政之人;其所謂人才,要指能供國家外交、內政、司法、理財、實業、教育、軍警、將校、官吏之用者而已。此無論超轶政治之世界觀,亦得列入教育主義。即就人生論,今之國家,雖尚爲人類生存之一要件,然人之才不才,亦決不以可供政治上之應用否爲斷;此在往昔專製帝國,由君主對于臣民所取之教育主義或然耳──案周官學校取士、及漢唐來選舉考試取士者、其主義或如是──立于人群──國家亦人群事業之一耳──地位施行之教育,其祈向才及乎是,必不然也。叁曰、軍國民主義:此在普及軍事教育于一般國民,以達建立強固國家之鹄的者,其理有二:邦國鄰接,各欲伸己之勢力以奪異國之業,而奴異國之民,故非全國人民執幹戈以衛國家,則國家危亡而人民亦末由自存。實行軍國民教育,庶內足保國,外可競世,卒之國力平均,戰端不敢輕啓,武裝適以維世界和平,一也。軍人社會,往往演成武族階級,流爲專製。實行軍國民教育,則民皆軍人,既堪自衛,又不致別生武族階級,二也。夫所謂武裝和平者,今歐洲之大相斫,已宣示吾人矣,使生計窮乏,道德淪喪,又無博達精辟之知識,崇高優美之情操,縱體力互足相製,亦與禽獸何異!此義姑置不論。則所謂軍國民教育者,亦教育上養成個人對于國家之一資格而已。四曰、實利主義:此以人生所需,不外乎衣、食、行、住、而致之之道,不外乎農礦、森林、工技、商販、交通、衛生。故實利主義教育普及人民,則足以富民而富國,民富則自有恒心志操,講求禮義,互相保衛,國富則自能政舉軍修,增進威信,發展光榮,蓋于人群生活之所利賴者,似乎盡矣。然使人民有揆持經緯乎群業之術,尤教育所當注重,而實利教育者,僅使人民能瞻其身耳。抑人之異于他動物者,尤貴乎有其雄權偉實,瑰意琦行,而化成之者,端利賴乎教育。凡是超越乎質物文明之大業,固非實利主義所能範圍也。五曰、公民道德主義──亦曰人道主義──:此蓋德育之一種,然異乎德育者,泛言德育,未嘗規定所謂德育之內容,此則唯取人群通德,概括爲自由、平等、和愛叁事。准乎此者謂之公民道德,畔乎此者非公民道德。究論之、要惟德育而已。六曰、實用主義:此與實利異指。蓋曰實用,僅反對不適乎人群之實用者耳。實利固人生第一要事,笫經群處世立己宜人,種種之事業、之操行、之知識、靡不屬乎人群實用。故實用主義,不僅可包舉實利主義,而國民主義、人才主義、公民道德主義、亦能統攝之也。究之、側重現世之實用,亦足陷溺乎習俗,使消乏優美高尚之感想,無勝義之道德,損減運進群化之機能,而不容人心好真超俗之情性;故于教育之能事,亦未全也!雖然、實用與公民道德,稍近完善矣。何者?主實用則不骛虛榮,可減省種種空耗之勞力,且其施教育之方法,不重往論而重現事,不重意言而重根境───案:佛宗門教家之別,亦略同此。昔有一禅師、問一講師曰:聞百法論,一切心境不出百法,是否?曰:然。時適天雨,乃問即今落雨,百法何法所攝?講師茫然,莫知所答。紫柏師曰:性相俱通而未悟達摩之禅,如葉公畫龍,頭角望之非不宛然,欲其濟亢旱、興雲雨、斷不能也。此雖超世之道,有異經世之學,其致乎實則同也。又此亦即蒙特梭利之教育術,蒙氏嘗曰:世之學校教師,所諄諄者皆…
《教育新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