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解题

  经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著译者: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名為Maha-prajnaparamita-sutra,略称《大般若经》,六百卷,收录於《大正藏》第五、六、七册,经号220。

  「般若」,意译為慧、智慧、明,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多」,又作波罗蜜,意译為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而至涅槃解脱的彼岸。「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经中说菩萨為到达彼岸,必须修六种行(或十种行),亦即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為「诸佛之母」,是其他五波罗蜜的根本,居於最重要的地位。

  汉译大藏经中,般若部是最大部的经典,而《大般若经》在般若部中就佔了四分之三。在其成立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是竺佛朔与支娄迦讖共译《般若道行品经》十卷,通称《道行般若经》,相当於《大般若经》第四会,是《大般若经》别行本传入中国的先端。而最早形成的却似是八千颂般若,即相当於《大般若经》第四会的小品般若。另外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这相当於《大般若经》第二会。

  其后姚秦鳩摩罗什重译出《摩訶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品》)、《摩訶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小品》)及新译《金刚》等部般若,其弟子僧叡〈小品经序〉中即说般若经的梵本有十万偈、大品、小品、六百偈本四种。之后宋翔公《濡首般若》、梁曼陀罗仙《文殊般若》、陈月婆首那《胜天王般若》等陆续译出,於是出现八部般若之说,即十万偈、二万五千偈、一万八千偈、八千偈、四千偈、二千五百偈、六百偈、三百偈本八种。由此显示出这时对於般若部类之说,已续有扩展。

  及至唐玄奘於663年在坊州玉华宫寺,集眾重译,校合三种梵文原本,以嘉尚、大乘钦、大乘光、慧朗、窥基等法师任「笔受」之职,玄则、神昉等法师任「缀文」之职,慧贵、神泰、慧景等法师任「证义」之职,译成全部《大般若经》十六会,共六百卷。玄奘不仅全译出传说的八部般若,而且还译出前所未闻的好几部般若,大大超越了当时佛教界有关般若部类的知见范围,而使学人震惊於这部大经,文义的广博,因而可知《大般若经》实為诸部般若总集大成的经典。

  《大般若经》在印度甚為流行,其中第二会繁简适中,流传更广。中观派创始人龙树曾疏释此经而撰成《大智度论》,用以阐述此经所呈显的性空实相之理。而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弥勒,相传也总摄此经之义而撰成《现观庄严论》,阐述此经所啟示的实践行证之道。其后无著、世亲又疏释此经第九会,各自撰成《金刚般若经论》,陈那则依此经第四会撰成《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综述此经要旨。此外,龙树、提婆所撰《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书,也都是发挥此经义旨,弘扬大乘般若性空教义的著作,由此可见此经在印度流行的盛况。

  在中国,从《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译出之后,中经卫士度、帛法祚、支孝龙、康僧渊、支敏度、竺道潜、竺法温、支遁等传写讲述,般若之学逐渐流行。东晋道安在襄阳讲《放光般若经》,并撰制注解文记,发扬此经奥义。当时弘扬般若的尚有於法开、竺法温、竺曇一、於道邃等。当时他们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所谓般若学的六家七宗。之后秦鳩摩罗什广译《大品》、《小品》、《金刚般若》及《大智度论》、《中论》、《百论》等,其弟子僧叡、僧肇等竞造章疏,般若之学的研习达到高潮,成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基础理论,并影响到隋唐有关的宗派。例如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為主要典籍,直接沿袭此经传统;而经第九会〈金刚能断分〉的异译本《金刚般若》,成為禪宗传心的法本;此外,天臺宗更以此经為观法,在其化法四教中判為「通教」。如此可见此经在大乘佛教中,具有广大深远的影响。

  本经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亦為诸部般若经的集大成者。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16次集会)。四处是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即:王舍城鷲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会為玄奘大师新译,共计四八一卷,其餘七会為重译。其中前五会文异义同,都是对般若教义全面而有系统的敍述,第六会至第九会,撮取大部般若的精要,说无所得空的法门义理,第十会為佛对金刚手菩萨等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带有密教的色彩,最后六会,依次谈六度(即六波罗蜜多)。全经文辞典雅畅达,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现行《大般若经》中,初会四百卷实為全经的主流。因此,以下将各会各品大意略加叙述。

  第一会:卷1至卷400,共四百卷,七十九品。

  此会说於鷲峰山,详述般若观之开阐与习行、菩萨之愿行进趣、般若之甚深殊胜,并叙说诸大弟子、诸天、释梵之供养讚叹因缘及受持一句之广大功德,且由常啼、法涌二菩萨受持般若的因缘,说明听闻般若波罗蜜甚為难得,实為全经的主流。

  据《开元释教录》所载,此会梵本共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相当於现存梵文十万颂般若(Satasahasrika-prajnaparamita)。根据《大正藏》之校对,梵本原有六章七十二品,内缺〈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其餘诸品之开合与汉译本相异处颇多;藏译各版本亦多同於梵本,惟奈塘(藏Snar-than)版中具有〈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共计七十五品。

  其中汉译本各品大意如下:

  缘起品第一︰卷1至2

  记述佛在王舍城鷲峰山顶,放光照十方佛土,一切世界上首菩萨各以金色莲花来献,佛散花遍诸佛界,花台化佛说大般若,大眾欢喜,嘆未曾有。

  学观品第二︰卷3至4

  佛知大眾都来集会,对舍利子说般若波罗蜜的学、修,当圆满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乃至大慈悲喜捨等无量佛法,以无所得為方便,而无住无著,世出世法、有漏无漏、有為无為等皆不可得。如是菩萨智慧超胜二乘,為真福田。

  相应品第三︰卷4至7

  佛又為舍利子说菩萨和一切法空、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不著一切法有、空等,也不见有诸法和空相应等,如是菩萨不见有所修般若。

  转生品第四︰卷7至9

  记叙说安住般若的菩萨转生处所以及无量大苾芻眾闻已发心受记,又有无量有情发愿往生十方净土,也得受记。

  讚胜德品第五︰卷10

  舍利子等同讚菩萨般若,佛加以印可。

  现舌相品第六︰卷10

  佛现广长舌相,放光照十方世界,十方菩萨和诸天来供养佛,无量有情得到受记。

  教诫教授品第七︰卷11至36

  佛令善现為诸菩萨说般若的相应法。佛又為说菩萨、般若但是假名,不可得;菩萨於一切法住无分别,能修六度等。又说不著色,乃至不著方便善巧,能著、所著、著处、著时皆不可得。并就菩萨、般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所见等义和善现相问答、印证。

  劝学品第八︰卷36

  善现向佛及舍利子说菩萨為成满六度、遍知及修得一切佛法,当学般若。

  无住品第九︰卷36至37

  叙说诸法无所住,也非不住,诸法因缘假合,皆不可说,应以性空观一切法,於诸法无所取,而能成办一切事业。

  般若行相品第十︰卷38至41

  说菩萨修行般若,观察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由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又般若及一切法离相,亦离自性,无所取,名於一切无所取著,三摩地,无得无為,名毕竟净。

  譬喻品第十一︰卷42至45

  善现与如来问答,明一切法不异幻,幻不异一切法;一切法即幻,幻即一切法。若无方便善巧,不為善友之所摄受;闻说甚深般若,其心有惊恐怖。若以应一切智智心,观一切法常无常相等不可得,是有方便善巧,其心不惊恐怖。次明善友之相。虽说一切法不可得,而劝依此法勤修善根,不令迴向二乘,唯令证得一切智智。若离应一切智智心,於修一切法有所得、有所恃,以有所得為方便故,闻说甚深般若,有惊恐怖。次明恶友之相。若教厌离般若等相应法,若不為说魔事魔过,是名恶友。应速远离。

  菩萨品第十二︰卷45至46

  佛又為解说菩萨的句义,及善、非善、有记、无记等,并说菩萨於如是自相空法不应执著,应以无二為方便,觉一切法。

  摩訶萨品第十三︰卷47至49

  广说摩訶萨义,舍利子、善现、满慈子也各说摩訶萨义。

  大乘鎧品第十四︰卷49至51

  说菩萨擐六度、十二禪、三十七品、二十空等大乘之鎧,遍照诸界令息诸苦,奉持佛法,而实皆如幻,作者不可得故。善现又述所领解义,并答满慈子说一切法性无所有乃至性无净,应勤修学一切无缚无解法门,乃至如是成熟菩提、严净佛土。

  辨大乘品第十五︰卷51至56

  佛更為善现解说六度二十空等大乘相,及发趣大乘的十地的行业,观一切法无所有,以无所得為方便,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乐有情至无尽际等。

  讚大乘品第十六︰卷56至61

  广讚菩萨所住的大乘相,超胜一切世间。

  随顺品第十七︰卷61

  明大乘和般若无二无别义。

  无所得品第十八︰卷61至70

  善现说菩萨、般若都毕竟不生,无所有、不可得,菩萨但有假名,诸法也无自性,离毕竟不生,也无菩萨能行菩提等。更為舍利子广加解说。

  观行品第十九︰卷70至74

  善现又说菩萨修行般若,观诸法时,无受、无取、无执、无著;又诸法性空,不生不灭,非二非不二等。又為舍利子广释菩萨、摩訶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解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