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22卷41頁碼:P0453
唐 法寶撰

  《俱舍論疏》一

  卷第一 / 沙門法寶撰

  將釋此論五門分別。第一會初轉法輪時。二學行次第。叁教起因緣。四部執先後。五依文解釋 一會初轉法輪時者。于中有四。一定成道日。二定轉法輪日。叁述中間事別。四會說不同 一定成道日者。依長阿含經第四雲。八日如來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滅度 次文雲。二月如來生。二月佛出家。二月成菩提。二月取涅槃 又灌佛經雲。佛告諸天人。十方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生。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出家。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成道。皆用四月八日夜半時。而般涅槃。諸經八日皆同。說月有異。唯二.四別。不言余月 准上二說。說雖有異。成道月日即是同也。所以得知。略有二理。一以立正異故。婆羅門國以建子立正。此方先時以建寅立正。建子四月。即建寅二月。故存梵本者而言四月。依此方者。即雲二月。根本一也 二准智論.及婆沙計。梵王請前五十七日。四月調根.兼觀機等總有六月。即是二月八日成道。至八月八日轉法輪定。如下引文。以此故知。二月八日成道爲定。去八月八日有六月故。若是四月八日。即無六月。去轉法輪四月。無文證故 又釋律論雲。佛與五比丘。四月十六日結前安居。安居去四月八日。唯有九日。即與法華.智論.毗婆沙等衆多經論。日月相違。准此故知。二月八日成道爲定 問若爾何故。菩薩處胎經。雲二月八日成道。二月八日轉法輪。二月八日降魔。二月八日般涅槃 答此有二釋。一處胎經說。菩薩處胎亦轉法輪。此爲蜜衆。非爲顯衆也。成道之日即轉法輪。義亦准此。今言爲五比丘轉法輪日諸說不同。非是蜜衆 二諸經中錯二月爲四月者。由建正不同。已如前釋。錯八月爲二月.四月者。以迦栗底迦是八月卯星之名。二月又是建卯地之月。星.地诠別。卯名同也。若知迦粟底迦是酉地之卯翻爲八月。若謂迦栗.底迦是震地之卯。翻爲二月.四月。由此轉法輪等日。有二.四.八不同。般涅槃日。八.四.二月之異。詳多教.理。度五比丘八月爲定。會涅槃日如別章釋 二定轉法輪日者。諸經.論中皆雲。波羅奈國鹿野苑中。爲五比丘轉四谛法輪。說中間事日數不同。然不指陳說法月日名者。不可憑唯。准有婆沙及釋律論。分明指陳說法月日。應依此文。婆沙一百八十叁雲。佛于迦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度阿若憍陳那。迦栗底迦。當此方八月也。婆沙一百叁十六雲。羯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晝夜停至九日夜增一獵縛故。羯.迦雖異語是同也。故知。定是八月八日。又釋律論雲。佛與五比丘。四月十六日結前安居。一夏中不得聖果。過夏于八月八日。憍陳那忽然見法。此二論文極理分明余文既不分明不可依准。故知八月八日轉法輪定。佛成道日雖有二說不同。或二月八日。或四月八日。無經論說二月.四月轉法輪。故知非是叁七日後。亦無文說叁月.四月.五月.六月。故知非是六七.八七.五十七日後轉法輪也 叁述中間事別者。經律論中。述從成道至轉法輪中間時節。廣略不同。前後有異。今且觀機已前。依四分律敘。觀機已後。依婆沙述。余文同異次便錄附 四分律叁十一雲。初夜得宿命明。中夜得死生智證明。後夜獲得漏盡明。得此叁明。即往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七日不動受解脫樂。過七日已從其定起。受二賈客兄弟麨蜜。爲授二歸。雲從此優婆塞最初也。四王奉缽用受麨蜜。第一七日也。因果經于觀機後說受賈人麨蜜 四分雲。食麨蜜已即于樹下。結跏趺坐七日不動。遊解脫叁昧 過七日已從叁昧起。去彼不遠。有呵梨勒菓樹。即于彼樹神奉世尊呵梨勒菓。受已爲授二歸。第二七日也 食此果已如前入定。出定入郁鞞羅村乞食。受婆羅門食已爲授二歸。第叁七日也 已上叁七在菩提樹下 食已更詣一離婆那樹下。准前入定。從定出已入郁鞞羅村乞食。受婆羅門婦食。爲授二歸。雲此優婆夷之初也 准此律文。人受叁歸得近事戒。神畜非也。第四七日也 食已還詣離婆那樹下。准前入定。從定起已入郁鞞羅村。乞食。受婆羅門男.女食。爲授叁歸。第五七日也。已上二七日在離婆那樹下 食已詣文麟龍宮。到已同前入定。天雨七日。乃至龍王以身繞佛頭蔭佛上等第六七日也。因果經在觀機後 已上六七受解脫叁昧樂又四分雲。從定起已詣阿輸婆羅尼[牛*句]律樹下。敷坐具結跏趺坐 五分律雲。入叁昧七日 又雲。受酪如人食。食已入定

  已上五分文 四分又雲。作是思念言。我今已獲此法甚深。難解難知。欲寂休息。微妙最上智者能知。乃至思惟已說二頌。說二頌已默然 已上思惟深法時。不言日數 法華雲。觀樹亦經行。于叁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衆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與律意同 准上。六七日受解脫樂。叁七日思惟法。總九七日。前出定日即是後七日初。除重六日。余有五十七日。是梵王請前。與智論.及毗婆沙。日數同也。智論第八雲。釋迦牟尼佛得道後。五十七日甯不說法。言我法甚深難解難知。一切衆生縛著世法無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樂。是時梵天王等請佛爲諸衆生初轉法輪。佛。時默然受請。後到波羅奈林轉正法輪 與律.法華意同也 四分又雲。梵王請佛轉法輪。佛許已梵王歸宮 已上觀機。律與婆沙等大意同也。中間少異略而不述 已上依婆沙一百八十二述.論雲。菩薩。菩提樹下。叁十四心得阿耨菩提。以佛眼遍觀一切世界。誰應最初聞我正法。我當爲說。觀已便知。唱連摩子應先聞我法。是時有天即白佛言。唱連摩子昨夜命終。有說七日 四分律雲。郁頭藍子命過七日 又曰。爾時世尊。亦起智見知彼命終。便傷歎言。彼失大利。若彼聞我所說法者。當得正解。世尊複觀除彼。誰應初聞我正法。我當爲說。觀已便知。頞迦羅摩子 四分雲。阿藍迦蘭應先聞法。天複白佛。命終已經七日 有說昨日 四分律中亦雲昨日 爾時世尊。亦起智見。知彼過。如前傷歎 問初得阿耨菩提。何故不爲二人說法。而待命過不得聞法將非如來教化失時耶 又說。彼時二人善根未熟。未堪聞法。所以者何。佛成道已。彼初一人。若更經五十七日有余命者。應堪聞法。彼第二人。若更有五十一日有余命者。應堪聞法。由此非佛教化失時 准此論文。婆沙雖不廣說梵王請前日數。而除佛成道日。至許請前五十七日與律.及智論等同也 又雲。世尊或時留自壽行。如待蘇拔達羅等。若然留他壽行。無有是處 准此論文。無留他壽行。世尊複觀除彼二人。誰最初應聞我說法。我當爲說。觀已即知。憍陳那等五人應先聞法。即作是念。彼皆是我父母親族。先來恭敬供養于我。今欲酬報爲何所在。天即白言。今在波羅底斯國仙人鹿野苑。爾時世尊。亦起知見知在彼處。便舍菩提樹下步涉而往。問佛具最勝神力何故步涉往耶。答敬重法故不以神足。又佛行時足常去地如四指量。一一足迹皆有喜旋吉祥可愛千輻輪相分明如畫。身影所觸乃至七日。能令有情至其處者諸根安快。漸次行至婆羅底斯。爾時。五人忽逢見佛。遂共立製。彼喬答摩。懈慢多求。狂亂失念。空無所獲。而今複來欲相呼誘。我等宜各忽與言談.恭敬.問訊。但敷一常座。其坐不。爾時世尊漸次近彼。威德所逼。令舍本期。不覺一時從座而起。趨走迎逆合掌歸命。于中。或有改敷淨座。或取佛衣。或取佛缽。或有恭水。或有洗足。俱白佛言。唯願就座。佛便作念。如是癡人。自立製約須臾還破。時佛就座安祥而坐。威光奇特。如妙高山 乃至 世尊于是。漸漸誘化令其調伏。于日初分。爲二人。說法。教誡。教授。令余叁人入村乞食。彼所乞食充足六人。于日後分。爲叁人說法。教誡。教授。令余二人入村乞食。所乞飲食充足五人。世尊性離非時食故。如是教化經于叁月。有說四月。令彼五人善根熟已。于迦栗底迦月白半第八日。如來爲彼轉正法輪。時憍陳那最初見法 四會說不同者。問若佛成道後。經于六月轉正法輪者。何故出曜.方等大莊嚴經雲七七日因果.法華經雲叁七日。智度論五十七日佛不說法。方等大莊嚴經二七日觀。二七日經行。因果經觀樹一七日。法華經觀樹行不言日也。四分律六七日。五分律八七日。毗婆沙四月。複有經說半年。十二由延經一年耶 答自古經律論師皆雲見聞異也。意說。佛在世時隨衆生機威德不同。或見多日後轉法輪。或見少日後轉法輪 今詳不爾釋如來。八相成道示有父.母.妻.子.生日.出家.成道。爲五比丘轉法輪日。大小乘說理合皆同。如說經行.遠近.觀樹等事。容有異也。佛神境力入定之相事難知故 問所以得知。答略有五例。一舉時別故。二異本前後廣略不同。叁生等日月同故。四同本前後說有異故。五傳者誤故。由上五緣說有差別。根本事同 一舉時別者。四分律六七日者受解脫樂時。法華經叁七日者。思惟法時。出曜經.莊嚴經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等。通思惟法時。智論五十七日者。梵王請前。婆沙四月者。調五比丘根時。有經半年者。以六月故。十二由經一歲者。以經一夏。律.及受歲經。以夏爲歲故 二異本前後廣略不同者。律前廣後略。前別說受解脫樂思惟法時。後略不說四月調機。婆沙前略不說梵王請前。後即廣說四月調機。以此二文互證。即知日數經于六月方始說法 叁生等日月同者。以八相成道父.母.妻.子.生.及出家.成道等日說皆是同。如何爲五比丘轉法輪日有斯懸隔。故知。根本是同。傳有廣略及有誤耳 四同本前後說有異故者。婆沙一百八十二雲。佛于菩提樹下叁十四心得阿耨菩提。以佛眼遍觀一切世界。誰應最初聞我正法。如前引文。准此。佛成道已即觀根機。中間略其受解脫樂.及思惟法.梵王請等。豈即無耶。故知。諸本阙者亦是略也。若謂婆沙見聞不同。成道之後即觀機根。因何婆沙次下文雲。彼初一人。佛成道後。若更五十七日。有余命者應堪聞法 此即佛成道後。至觀根時五十七日。與智論同。又智論第一雲。爾時菩薩舍苦行處。到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魔…

《俱舍論疏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