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叁
卷第十叁(論本第五十一二叁) / 基撰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者。此論一部總有五分。前五十卷。已明十七地之體義。即初本地分也。下之四分義。重辨前首。皆稱攝此分。乃下四分中之初分也。攝決擇分故。名決擇分。或有以文攝文。前分有者。今重明之。以爲一分。或有以文攝義。前分雖說法體。其義有未明者。今此明之。以爲一分。如言眼界攝眼界等。自體攝自也。又以所诠決擇之智。簡擇諸地不同。然簡擇義齊。更相收攝。即以義攝義。此一分教。能诠決擇。以所诠爲名。故名攝亦可。准俱舍論名對法藏。由彼對法論中勝義。入此攝故。此得藏名。或此依彼。從彼引生。是彼所藏。故亦名藏。此既二義。此亦如是。由前本地分中勝義。攝入此分。決擇明之。或此依彼。從本地引生。即彼所含之義。此分所攝故。名攝決擇分。亦是以文攝文。故名攝也。此明攝義 言決擇分者。決謂決斷。謂決他疑亦可。決謂決了。能自了解。擇謂簡擇。可謂簡擇是非。今此明是破非。故言決擇。邪見撥無。真俗雖決。非簡擇是非。疑雖簡擇是非。而非決斷言決以簡疑惑。談擇以別邪見。前本地分。直述義相。今當重問答。決疑擇要。故名決擇。舊雲決定藏者。非也。彼言尼也。摩可言決定。既雲毗尼生折邪。此言決擇。何得稱爲決定藏論 中者。簡持義。十七地中。簡余十五地。持明此二地。是故言中也 言分者。分齊也。分別區分也。本地之後。攝釋之前。一分齊也 言五識身相應地意地者。如本地分已釋 問何故不言意識者。以名濫故。此明心意識。故不置識 問相應義不唯局五。何以初標不雲意有。答曰據實皆有。略而不說。又舉初顯後故。意地不相應也。又據勝法。以明五識。無執持等。其境狹少。舉相應不言根塵。意中兼明七八二識根塵等皆明。不可偏雲相應。故略之也 問前本地分。既開爲二地。何乃此合明耶。述有二意。一六識各別依。謂六根通依。謂本識。今此分先明第八。是五六識通依故。所以合明。前分約自性業用等義。所以別開爲二地。二六識各別種子。依本地分中。雖明賴耶。但明種子依。隨六識說功能各異故。所以別開爲二地。今此分中。兼明現行。第八是六識通依。既是通依。不可別開二地明之。所以合說。從第八識。故合一明。又唯約作業。作業既別。須開別明。俱依根緣塵。行相狀同。所以合說。又如顯揚第六雲。問阿賴耶識何識所攝。答六識攝前約種子分別。今約六識所攝。所以合明 此地決擇。合有七卷。此爲最初。故言第一。即首稱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就此分中有叁。一結前生後以發論端。二釋分興之意。叁依地正辨。初二如文。第叁正辨五意。合明尋伺等叁地。合即十四分也。就第叁段中有二。初簡擇別。明一地二依地。正辨如文可悉。今明此地中總有七卷。前叁卷半明五善巧。下叁卷半明六善巧。初有多段。今論初且合爲二。初牒前已明。而興叁問。第二依問正答。就問中有叁。初牒前本識。爲所決擇。二開叁問端。爲問由致。叁正設叁問。令興決擇
論雲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此即初也。謂前本地分中。已明第八是諸種子依。種子皆依有故。小乘諸論未說有 有之因緣廣分別義者。此即第二開叁問端。爲問由致 而未說有者。前本地雖大乘有第八。然小乘經而未說。有一問也 問曰如攝論引小乘經中雲。愛樂喜習著阿賴耶。所余經中亦如是說。此言即小乘經已有。何故言未有耶。述曰二義此爲無者。說如薩婆多等。又然彼經雖說有體。即第六無別所诠及余別義。謂因緣廣分別等。今言未有者。無別體有。非名有也
有之因緣者。此有第八之所以也。雖言說有。未知有之所以。既知所以有故。第八存之。其與現數受等俱轉 廣分別義。即爲第叁問
論雲何故不說。以下第叁正設叁問。令興決釋也 何故不說者。但問小無所以。余文可知
論雲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下第二答。答中隨問即爲叁答。此即答初問也。此答初問中。初長行總答最深密記不說。所以第二引經正言不說
論頌雲阿賴耶識甚深細者。以下舉經正辨不說逗留。此一句總彰深細。第二第四句。正明不說所以。第叁句正明不說 問曰何以第四第二句。明不說所以。有二義故不說。以深細故不說。即第二正明深細之義。二恐起煩惱。不爲說之。即第四句。先雲第七及八。皆名阿陀那者非也。即舊論頌雲執持識深細。既雲執持。第七豈能持也。梵音雲訖利瑟吒末那。此雲染汙意。今雲阿陀那者。即第八執持之義也。此之一句。總舉第八深細也 問曰舊論執持識深細。何故今翻別雲有何所以。述曰執持之言。其義便正。然簡有異。義不同簡。所以者何。先雲深細者。但簡凡夫未簡二乘故。其凡夫藉義皆粗淺。此言深細但簡凡夫。其二乘教義皆深細。此應與等故。今以甚簡別二乘。二乘經教深細非甚故。此簡具足故須異也。故下言見谛聖者方能了知。余未能知。見道之前第六識非唯識觀。未見第八。入見方知故言甚深細也
論雲一切種子如暴流者。此一句。舉第八識深細之義。而不爲說。即第一深細不說所以。水未風擊名曰平流。若遇風濤方成浪起。此識亦爾。能熏之風未鼓。但只念念平流。能熏之風鼓時成種。遂如波浪 或種生現。由如波浪。一浪因至一浪生。多浪因至多浪起也 問曰先翻種子如恒流。今何異也。雖雲種子。未知是何。言恐有局。今言一切。義乃含包。又恒流之言。此是何義。若如恒水流。即乃非也。如恒常而流。豈是約因熏義。今言暴流。義在于此
論雲我于凡愚不開演者。此一句。第叁正明不說。小乘有名無有體義。此我于愚不演也。唯開名故。諸在凡夫名亦未開。即我于凡不開也。若小乘名已有。但不爲演。若名亦未有。亦不爲開也 問曰二乘凡夫既不爲開演。何故今說令凡夫聞。此中聞有二人。聲聞之中有二人。一根不熟。二根未熟。初決定性。二不定性。故不爲開演。若不定性根熟。何不爲演之。凡夫亦爾。一根不熟。無種姓人二根未熟。故不爲說。今約聞者。皆根已熟故得聞之。今言于凡愚不開演者。義在于此 問曰先雲于凡我不說。此何異也。述曰即言非也。唯簡凡夫。不二乘故。今言意不爾
論雲恐彼分別執爲我者。即第四句。釋第二爲起煩惱不說所以。凡夫二執未斷。二我之執恐生。二乘人我雖除。法我猶在。恐其起此。我有二種。一分別。二俱生。俱生之我任運而生。分別之我因教方起。恐凡夫因教分別。二我得生。二乘因師分別。法我得起。故不爲說 問曰先雲彼勿執爲我。此雲何異。述曰此言總未簡任運有我。其義可知 問第八相續似一常。恐起人我見。凡不聞本識有體相。是實慮法執大不說。述曰說第八雖生法執。若除法執必由唯識。第八既是諸法如實因緣。此乃唯識之本。故爲大根得說本識(更有逐難雲雲思之)其此識義者。佛說法要以利物爲本。若說此法。始則不墮生死。終令能得涅槃者。佛即爲說。然此識凡夫聞之。生分別二我。若二乘聞生法執故。及不能作唯識觀故。始則有損終聞無益 問唯識非小境。不爲說第八。末那二乘觀道除。應爲二乘說。述曰末那惑障于人觀。二乘觀道得除人執。識細二乘非種智。所以不爲說第七。即如見道。雖斷叁惡趣果。第八細故不爲說。末那識細故。彼非一切種智。亦不爲說 問曰小乘觀道緣末那否。答無分別智觀。斷惑時自相觀故。觀末那理。後得智觀。非一切種智故。于事差別。無智亦不須緣。因此義。法師雲。以九門分別八識。備師以七門分別八識。皆如前鈔
論雲複次嗢拖南曰。下答第二問。此中有二。初舉頌總顯八義。二長行廣解。初文可知。就長行中。初列八名屬當于頌。二次第解釋嗢拖南。而與邬馱南自說經何別。就次第別解中。有八不同。即爲八段。初段中有二。初問次解。問可知。答中五因不同。即爲五段。其初因意者。諸小乘等中。不立本識。如經部師以六識持身。今意非此。謂從先業生者。能執持身。從現在緣生者。不能執持。此約長理。不約六識于一刹那。或起異熟心破。如文可知。此中應立量雲。眼等轉識非能執後(宗)。現緣發故(因)。如聲等起(喻)。又若有轉救之雲。我眼等中亦有異熟心。從先業生能執持。汝何故雲眼等轉識非能執持。而總遮我。今應破之。下第叁因比量。若爾下第叁因應不異。破此已救已爲破故。後既有破。明知此中。但約長理相續道理破之。如前解釋。此第一因也。因言所以。即宗因等之因也。從此爲名故言五因。前總破六識訖。下因別疏牒破。且疏善不善性心破故。第二因又六識身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者。即欲破之且遮別法。有非執受。方爲同喻。而能遮彼善不善等。設有解雲。涅槃體能持有漏依止。今量雲。二種涅槃定非執受。宗也。是無爲故。因也。由如虛空喻也。此義既成轉破道谛 設有別計道谛能持。應立量雲。無漏善心不能執受有漏諸根(宗)。此言爲簡大圓鏡智能執自身。若但總言無漏善心不能執受。即有不定過。爲如涅槃。是無漏故。無漏善心不能執受。爲如大圓鏡智。是無漏故。而能執受。避斯過故故作此言。是無漏故因由。如涅槃喻。此義既成。應須轉破有漏善心。應立量雲。有漏善心應不執受有漏諸根(宗)。以是善故(因)。如無漏善(喻)。善既被破。不善須除。別立量雲。諸不善心應非執受(宗)。有記性故(因)。如彼善品(喻)。雖破記性。無記之中有四無記。且除異熟。在第叁因。變化等叁。今應別破。量雲叁無記心應非執受(宗)。以間斷故(因)。由如聲電(喻)。或因喻雲。非異熟性故。如善惡心。此因亦善。前因有異熟生心爲不定過。今論雲。雖雲善不善性。不言無記。既有等字。明別有破。雖複疏牒。其六識中無記報心。此中有計。以爲執持。應破彼計。故第叁因即遮此計
論雲又六識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叁因者。言六識中雖有異熟。但一念生。或諸心間。前後一類。異熟生必不可得。前後一類異熟之性。無有變易。可…
《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