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儀規入門

  

佛教儀規入門

  

目錄

  

佛門基本常識(一)爲人禮儀

  佛門基本常識(二)佛子威儀

  佛門基本常識(叁)寺院起源

  佛門基本常識(四)叢林組織

  入寺院(一)叁門殿

  入寺院(二)四天王殿

  入寺院(叁)大雄寶殿

  入寺院(四)入寺須知

  敬佛(一)禮佛十種

  敬佛(二)從事顯理

  敬佛(叁)禮佛十種功德

  敬佛(四)拜佛單,雙用引磬

  敬法(一)聽聞正法

  敬法(二)學習經典

  敬僧(一)僧的意義

  敬僧(二)僧的任務

  敬僧(叁)僧的種類

  敬僧(四)恭敬供養

  敬僧(五)依止侍奉

  親近善知識(一)明辨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二)善知識爲叁

  隨師行(一)內行與外行

  隨師行(二)十個字奉行

  袍衣意義(一)袍衣起源及不表法

  袍衣意義(二)衣的種類及作用

  袍衣意義(叁)衣的任務及殊勝

  入衆(一)容

  入衆(二)禮

  入衆(叁)助

  執事(一)勤

  執事(二)惜

  執事(叁)誠

  隨衆過堂(一)好處有八

  隨衆過堂(二)食存“五觀”

  隨衆過堂(叁)施食原因

  隨衆過堂(四)隨衆規矩

  隨衆過堂(五)發願回向

  隨衆過堂(六)示範過堂

  居家、外出(一)居家

  居家、外出(二)外出

  睡臥、法器(一)睡臥

  睡臥、法器(二)法器

  

  佛門基本常識(一)爲人禮儀

  儀規是什麼?

  儀是律義,規是規矩。

  律----止持,製止情欲,要求自己。

  儀----作持,崇高品德,恭敬他人。

  規----以律儀所産生的節度氣質。

  矩----是表現出來的內涵及美德。

  希望大家都能學習律儀和規矩,那麼社會就會得到淨化,佛法就自然興盛了。學佛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包括大小乘法,都不能離開處律儀,這是學佛的根本。

  再講“止”的意思,是要求諸惡莫作;“作”的意思,也就是衆善奉行。

  “止”要停止“身”不合規矩的舉目動靜“口”所講的是是非非,亦即是不讓身與口放逸去做不如法的事情。除了可以看到和聽得到的身與口外,還有我們的心情。除了可以看得到和聽得到的身與口外,還有我們的心“意”,也要收攝,將看不到的內心動態,思慮、情欲等都要製止,令妄念不生。

  “作”是待人處事的一切行爲,要有崇高情操,符合規律禮節,表現一種良好品德。若身、口、意叁業清淨的話,內心會自然流露在外表上,反映出安祥的儀表,使人産生仰慕及恭敬的心。

  古人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夫以足”。因不懂待人處事,在社會上往往吃虧立不住足,豈能成大事。俗語有雲:“不學規矩,不成方圓”。佛門也說:“佛弟子不學威儀(規矩),不成法器(佛門龍象)”所謂玉不琢不成品,人不學不知理。行爲若要合乎規矩,合乎節度,就一定要在學律儀的基礎上産生。律是理體,儀是作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若能夠在身、口、意上有所改造,止惡向善,則有規有矩的儀態與道德行爲,體用達到一致。所謂生于內,形諸外,這種規矩是內心修養所表露出來的氣質及內涵。別人看到便會生起一種歡喜心,所以儀規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介紹幾種佛門基本的常識:

  “常”是時常、經常,“識”是認識、知識、很多時有機會碰到的。有了認識,才有正確的方向與目標,朝著這個方向與目標去做,方能顯出一個真正佛弟子的行爲。

  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意思是說,佛法不是很神秘、很高超的,只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能夠做好平直心便是。

  待人----就是人與人接觸時,建立的一種友誼與感情,所以做人的禮儀非常重要。無論你是甚麼人,是否系緊弟子,都應遵守禮節。同時,禮節是不受時空的限製,不論中外古今,都講求禮節。做人要有一定的人格,若做人也做不好,怎樣學佛呢?太虛大師曾說:“仰止于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是名真現實”。佛法不是空談理論,是要實踐去做的。若待人接物離開了現實,就很難行得通,想在社會上有成就亦不那麼容易。

  怎樣才合乎做人的禮節?引用六祖大師所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功德是建立于“內心”“外行”兩方面,內心謙下、平衡、在外表自然流露出來,待人的禮節便存在了,所謂身心一如。

  待物----應時人與事物之間,如何處理得恰當,做得圓滿。做任何事情,必須有好的思維所講叁思而行,此外,做事的方法及說話的證據都很重要。賦樣的一件事,休憩得好與壞,關鍵在于人的思想和處事的方法。另外從細微的事情處理上,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條理、有計劃及規律、例如看看一個抽屜內所放的東西,也可反映出那人的思路。

  宏觀方面來說、人與社會之間,本著愛國愛教,維持社會秩序,同時要明因果、盡本份、守法紀。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大家才能安心用功辦道。

  儒家說“五常”,傾家說持“五戒”,名雖有異,意義有相同。

  社會上犯錯的人,皆因違背了五戒或五常。若遵守五戒或五常的法則,便符合佛法,又符合社會之法律。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是做到便爲人有禮節,合乎人格,而學佛的儀規就是建立于做人禮節之上。

  

  佛門基本常識(二)佛子威儀

  佛弟子有七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衆是出家衆,後二衆是在家衆。

  佛,是慈父,子是要學父親的爲人,佛子更要學習佛陀的覺悟,待人接物,威儀動態。所講有叁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那是從比丘250條戒計起。由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每一項都有250威儀,所以250×4=1.000(威儀)。再乘以菩薩的叁聚淨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1.000(威儀)×3(聚淨戒)=3.000(威儀)。

  以上所謂的叁千威儀是“粗”的,詳“細”分起來還有八萬車千細行,計算如下:

  七支“即身叁(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意有貪、嗔、癡,加上等分(即貪行、嗔行、疾行等煩惱),合共有四。7(支)×4=28。

  最後將3.000(威儀)再乘以28(3000×28=84.000),便産生八萬四千細行。

  無論是“粗”的叁千或“細”的八萬四千,都是從我們身、口、意叁業産生出來的,如何收攝身、口、意叁業,首先要學威儀。所謂:有威可敬,有儀可學。從“威儀”這個方面做起,我們舉目動靜便有分寸。

  在這末法時期,衆生的心特別容易散亂,身則時常放逸,古德舉止有範。佛陀製戒律,祖師立儀軌,以律儀來束縛我們的身體、收攝我們的內心。有了內心修善,外表自然便顯出威儀。律已要嚴格,待人要恭敬,這才合符我們作爲佛子的要求,那便可爲人的模範。威儀不但是自利,而且可感化他人。

  佛門基本常識(叁)寺院起源

  “寺”在印度叫僧伽藍,華譯爲衆園,是大衆、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同修佛學的地方,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

  佛在世時,印度已有“僧伽藍”,亦有“精舍”,佛法是在漢朝傳入中國,永平七年漢明帝夢見“金人”,身有白光,飛在殿前。翌日他便向文武百官查問夢境的意義,是否好預兆?有大臣傅毅答道:“據《周書異記》記載,周昭五時代,西方印度有佛出世時,王亦見金人沖入宮殿。佛入滅後一千年,佛法便會傳到東土來”。明帝大喜,遂派遣蔡揞等共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經過叁年時間,終于在永平十年請得佛經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梵僧回洛陽,由漢明帝恭敬地迎請入鴻胪寺以示尊重。

  “寺”原來是當時皇帝以下,政府辦公的機構。鴻胪寺相當于現今的外交部。兩位梵僧但便在鴻胪寺開始翻譯佛經,首先翻譯了《四十二章經》。後來帝令新建洛陽白馬寺,白馬寺寺名的來由是因爲用白馬從印度馱來經典,故名“白馬”,而鴻胪寺的“寺”字亦保留下來以示對僧人的尊敬,白馬寺,乃中國第一所佛教寺院。

  以往僧人的居所只有“寺”與“蘭若”兩種,“寺”必須由皇帝賜名,不能隨便自稱。“蘭若”就是現在所謂的茅蓬。

  隨著時代的變遷,寺院的名稱也漸漸改變,寺院的數量也逐漸多起來。魏武帝時,寺院亦有稱伽藍,到了隋炀帝時,寺院又稱爲道場。唐代馬祖道一大師再把寺院稱爲叢林,叢林意味許多志同道合,仿佛許多大樹似的,大家同住一處,齊來辦道。後來許多寺院的稱呼亦有所添改,例如寺是比丘住的;規模小的就叫“庵”,是比丘尼住的;“觀”是道教的道十住的;“院”是道教的修女住的,當然這種稱謂並非絕對。又由于許多寺以牆圍成一個院子,因此“寺”與“院”合稱做“寺院”,還有“寶刹”、“精舍”(佛在世時已有精舍)、“蘭若”等等。再講馬祖禅師創建“叢林”,他的弟子百丈懷海禅師設立“清規”,名爲“百丈清規”。叢林規矩內詳。

  

  佛門基本常識(叁)寺院起源

  “寺”在印度叫僧伽藍,華譯爲衆園,是大衆、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同修佛學的地方,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

  佛在世時,印度已有“僧伽藍”,亦有“精舍”,佛法是在漢朝傳入中國,永平七年漢明帝夢見“金人”,身有白光,飛在殿前。翌日他便向文武百官查問夢境的意義,是否好預兆?有大臣傅毅答道:“據《周書異記》記載,周昭五時代,西方印度有佛出世時,王亦見金人沖入宮殿。佛入滅後一千年,佛法便會傳到東土來”。明帝大喜,遂派遣蔡揞等共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經過叁年時間,終于在永平十年請得佛經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梵僧回洛陽,由漢明帝恭敬地迎請入鴻胪寺以示尊重。

  “寺”原來是當時…

《佛教儀規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寺須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