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

  目錄

  我寫十玄門探玄的緣起…………………………………………………………… (1)

  前言…………………………………………………………………………………  1

  總釋大義……………………………………………………………………………  4

  同時具足相應門…………………………………………………………………… 27

  因陀羅網境界門…………………………………………………………………… 34

  秘密隱顯俱成門…………………………………………………………………… 40

  微細兼容安立門…………………………………………………………………… 43

  十世隔法異成門…………………………………………………………………… 46

  諸藏純雜具德門…………………………………………………………………… 50

  一多兼容不同門…………………………………………………………………… 54

  諸法相即自在門…………………………………………………………………… 56

  唯心回轉善成門…………………………………………………………………… 71

  托事顯法生解門…………………………………………………………………… 75 (2)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

  杜順和尚說

  大唐終南太一山至相寺釋智俨撰

  釋智谕敬撰探玄

  我寫十玄門探玄的緣起

  大衆要求修學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方式是大衆集體研討。我的健康情形已不

  如以前,空城計的人馬──老弱殘病。還是空下來多念佛爲是,所以當時沒答應。 因爲這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弄不好不是領導大衆研討,反而變成被大衆領導了。

  事後想想,不能因爲自己健康不佳,便耽誤大衆學佛。自己還能支持,便須領 導大衆精進。于是便勉強答應下來。

  越老越不成材,喜歡打如意算盤。暗想,何不借大衆修學的機會,寫一本十玄 門探玄?既可省力,又可集思廣益,當然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想法。不過雖有偷工 之嫌,卻無減料之過。這便是我寫十玄門探玄的緣起。

  智谕于西蓮淨苑 (1)

  

  前言

  華嚴一乘十玄門,系初祖杜順和尚所說,二祖智俨所撰,是知非杜順親筆。不 過智俨承杜順宗旨,當系一脈相承也。

  十玄門系華嚴宗教義之根本,華嚴宗教理深玄,皆依十玄門而開發之。二祖智 俨,叁祖法藏,四祖澄觀,皆依十玄門開展其華嚴思想。若通十玄門義旨,則可入 華嚴玄海,故此十門名一乘十玄門,取義由此十門,可通達華嚴玄海也。

  十玄門系顯法界緣起,通緣起玄旨,故又名十玄緣起,亦名法界緣起。而法界 無界,即實相無相,緣起無量,即實相無不相。故法界緣起者,因亦實相,果亦實 相,唯實相一乘,故又名一乘緣起。

  華嚴經雲,一切唯心造,故十玄緣起,即是性起。猶大海起浪,一水起萬重浪 p-1 ,萬重浪皆是一水。又如一室千燈,光光相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十玄緣起 ,即性起也。 杜順和尚:

  和尚號法順,俗姓杜,故名杜順。十八出家,凡世間聾遇之者,必能聞能語 。至于驅園圃蟲,誡惡性馬,德及異類,所不可測。療唐太宗疾,上因賜號帝心尊 者。師遊曆郡國,皆勸人念阿彌陀佛。

  正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于南郊義善寺,雙烏入房,異香留室。肉身入 塔,位于樊川北原。

  曾說華嚴一乘十玄門,未筆于書,乃弟子智俨所撰。教理深玄,惜後人欠于發 揮,致教觀微瑕,稍遜天臺也。

  有弟子谒五臺,知是文殊化身。大正藏第四十五冊,記載有文,謹錄于後: 終南山杜順禅師緣起

  其禅師有一弟子。奉事以經叁十余年。其弟子常思。向五臺禮拜文殊菩薩他日 忽然谘量和上。弟子意欲向五臺禮拜。願和上慈悲放某甲去。和上再叁苦留不得。 p-2 其禅師遂放去。汝去早來。吾待汝。遂拜辭和上。經旬月方到五臺。志誠頂禮。忽 遇一老人雲。汝彼從何處來。弟子答言。從終南山來。汝有何意來。故來禮拜文殊 菩薩。老人雲。文殊菩薩不在此間。弟子問老人曰。在何處。老人報雲。在終南山 。杜順禅師是。其弟子驚怪報老人曰。是弟子和上奉事經叁十年。老人曰。汝雖奉 事。由來不識。汝火急即回夜頭到即見。若隔宿即不見也。汝便行即得。其人極怪 。來經一月方到。今日回。若爲投宿可到。信此老人語。即回須臾到西京。其日 薄晚甚怪。便且過諸善知識家。皆是不錯逡巡。間鼓聲動。即擬趁南門出。早被閉 了。甚怅望不得出城。遂善知識家。寄宿之上鼓動。即出城急行到山。其和上昨 夜早已滅度訖。其人甚怨恨。不得見和上別。極悲哽果。如五臺老人言。方知是文 殊菩薩。其禅師述華嚴法界觀十玄止觀義海等章。見行于世。此乃是文殊菩薩化身 耳。 至相尊者:

  華嚴二祖智俨,居至相寺,故號至相尊者。俗姓趙,生于開皇二十年。侍杜順 和尚,盡得華嚴玄旨。發揮六相之義,大振華嚴宗風。卒年七十二。 p-3

  總釋大羲

  【明一乘緣起自體法界義者。不同大乘二乘緣起。但能離執常斷諸過等。

  此宗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也。】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故曰一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 有起伏,水性不動,既知水性不動,浪何嘗動

  

  一乘緣起,即性起也。性起者,起而無起,無起而起,猶浪起伏宛然,水性不 動湛然,浪即是水,水即是浪。故知浪爲水,則起而無起。知水爲浪,則無起而起 。

  既是一乘,故起止皆是自體。一切法無非緣起。故一切法各各界別不同,所以 稱法界。緣起則無性,無性則無界,故法界無界,無界法界,分別而無分別,無分 別而分別,此是自體法界義。

  大乘二乘緣起,即叁乘緣起。叁乘緣起與一乘緣起不同,叁乘緣起,緣來則聚 p-4 ,緣去則散。一乘緣起不然,緣來不聚,緣去不散。何以故?一性常泯,萬相俱寂 故。所以叁乘緣起,聚則離于斷過,散則離于常過。故曰但能離執常斷諸過。

  此宗一乘緣起不爾,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猶一水即萬重浪,一起 一切起,一伏一切伏,故無過不離,無法不同。

  【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所言因者

  。謂方便緣修體窮位滿。即普賢是也。所言果者。謂自體究竟寂滅圓果

  。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謂十佛世界海及離世間品。明十佛義是也。】

  今且就此華嚴一部經宗,通明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法界無界,故法界 緣起即一乘緣起。緣起雖有差別,然緣起無性,分別即無分別,故因亦自體,果亦 自體,故曰法界緣起,不過自體因之與果。

  所謂因即方便隨緣而起修,方便緣修體證既窮,行位既滿,即普賢是也。普賢 是法界因,十佛是法界果,因與果,同是法界自體。所以果者,即法界自體究竟寂 滅圓果。

  十佛境界,亦是法界自體,猶水之與浪,故曰一即一切。十佛者:一、正覺佛 p-5 ,二、願佛,叁、業報佛,四、住持佛,五、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 叁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見六十華嚴卷叁七離世間品第叁叁)

  【問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賢是其因人耶。答雖複始起發于妙慧。圓

  滿在于稱周。是故隱于文殊。獨言普賢也。】

  問:文殊普賢同是因人,何故獨言普賢爲因人呢?答:文殊表智,普賢表行。 雖然始起發于妙智能,然智能圓滿,在于稱周之普賢行。是故隱于文殊,獨稱普賢 。

  雲何稱周?以普賢行稱理,故曰稱。一一行周遍法界,故曰周。

  【亦可。文殊普賢據其始終。通明緣起也。】

  亦可文殊普賢據其始終,發乎于始,而成乎于終。然始終如一,通明一乘緣起 。無始則無終,無終亦無始,猶路是一條,而有兩端,雖有兩端,而路原是一條。

  【今辨此因果二門者。圓果絕于說相。所以不可以言說而辨。因即明其方

  便緣修。是故略辨也。】

  今辨此因果二門者,文殊普賢爲其圓滿因,十佛境界爲其圓滿果也。然十佛境 p-6 界之圓果,絕于言說,不可以言語文字相而辨也。所謂因者,不過明其方便緣修, 是故略辨普賢耳,不可執相而求也。

  【問不思議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門說耶。答此等雖是果德。對緣

  以辨果。非是究竟圓寂之果。是故與因同一會說也。】

  不思議法品,是六十卷及八十卷華嚴之入法界品,及唐般若譯之四十卷華嚴之 不思議佛境界品。該品亦明果德,何故于因門說普賢耶?答:不思議佛境界品,雖 明果德,但系對緣辨果,非究竟圓寂之果,所以該品與因同一會說。今明究竟圓寂 之果,所以普賢說爲因人。

  【今約教就自體相。辨緣起者于中有二。一者舉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會

  通于理。】

  今約教法就法界緣起,皆自體因之與果而辨緣起,于中有二,一、舉譬辨成于 法,二、辨法會通于理。舉譬辨成于法,明其相也。辨法會通于理,明其性也。

  【所言舉譬辨者。如夜摩天會菩薩雲集品說雲。譬如數十法增一。至無量

  。皆悉是本數智能故差別也。】 p-7

  舉譬辨成于法者,如夜摩天會菩薩雲集品雲,譬如數十法,增一至無量,皆悉 是本數,智能故差別。

  此品即八十華嚴升夜摩天宮品。偈爲精進林菩薩所說,原偈爲「譬如算數法, 增一至無量,數法無體性,智能故差別。」

  意謂十數,由一累進而成,無一則無十,無十亦無一,如是累進,可至無量。 是知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各無體性,無有差別。但以智能分別故,乃有一與十之…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普賢行願品述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