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我写十玄门探玄的缘起…………………………………………………………… (1)
前言………………………………………………………………………………… 1
总释大义…………………………………………………………………………… 4
同时具足相应门…………………………………………………………………… 27
因陀罗网境界门…………………………………………………………………… 34
秘密隐显俱成门…………………………………………………………………… 40
微细兼容安立门…………………………………………………………………… 43
十世隔法异成门…………………………………………………………………… 46
诸藏纯杂具德门…………………………………………………………………… 50
一多兼容不同门…………………………………………………………………… 54
诸法相即自在门…………………………………………………………………… 56
唯心回转善成门…………………………………………………………………… 71
托事显法生解门…………………………………………………………………… 75 (2)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
杜顺和尚说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释智谕敬撰探玄
我写十玄门探玄的缘起
大众要求修学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方式是大众集体研讨。我的健康情形已不
如以前,空城计的人马──老弱残病。还是空下来多念佛为是,所以当时没答应。 因为这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弄不好不是领导大众研讨,反而变成被大众领导了。
事后想想,不能因为自己健康不佳,便耽误大众学佛。自己还能支持,便须领 导大众精进。于是便勉强答应下来。
越老越不成材,喜欢打如意算盘。暗想,何不借大众修学的机会,写一本十玄 门探玄?既可省力,又可集思广益,当然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想法。不过虽有偷工 之嫌,却无减料之过。这便是我写十玄门探玄的缘起。
智谕于西莲净苑 (1)
前言
华严一乘十玄门,系初祖杜顺和尚所说,二祖智俨所撰,是知非杜顺亲笔。不 过智俨承杜顺宗旨,当系一脉相承也。
十玄门系华严宗教义之根本,华严宗教理深玄,皆依十玄门而开发之。二祖智 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皆依十玄门开展其华严思想。若通十玄门义旨,则可入 华严玄海,故此十门名一乘十玄门,取义由此十门,可通达华严玄海也。
十玄门系显法界缘起,通缘起玄旨,故又名十玄缘起,亦名法界缘起。而法界 无界,即实相无相,缘起无量,即实相无不相。故法界缘起者,因亦实相,果亦实 相,唯实相一乘,故又名一乘缘起。
华严经云,一切唯心造,故十玄缘起,即是性起。犹大海起浪,一水起万重浪 p-1 ,万重浪皆是一水。又如一室千灯,光光相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十玄缘起 ,即性起也。 杜顺和尚:
和尚号法顺,俗姓杜,故名杜顺。十八出家,凡世间聋遇之者,必能闻能语 。至于驱园圃虫,诫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疗唐太宗疾,上因赐号帝心尊 者。师游历郡国,皆劝人念阿弥陀佛。
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化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肉身入 塔,位于樊川北原。
曾说华严一乘十玄门,未笔于书,乃弟子智俨所撰。教理深玄,惜后人欠于发 挥,致教观微瑕,稍逊天台也。
有弟子谒五台,知是文殊化身。大正藏第四十五册,记载有文,谨录于后: 终南山杜顺禅师缘起
其禅师有一弟子。奉事以经三十余年。其弟子常思。向五台礼拜文殊菩萨他日 忽然谘量和上。弟子意欲向五台礼拜。愿和上慈悲放某甲去。和上再三苦留不得。 p-2 其禅师遂放去。汝去早来。吾待汝。遂拜辞和上。经旬月方到五台。志诚顶礼。忽 遇一老人云。汝彼从何处来。弟子答言。从终南山来。汝有何意来。故来礼拜文殊 菩萨。老人云。文殊菩萨不在此间。弟子问老人曰。在何处。老人报云。在终南山 。杜顺禅师是。其弟子惊怪报老人曰。是弟子和上奉事经三十年。老人曰。汝虽奉 事。由来不识。汝火急即回夜头到即见。若隔宿即不见也。汝便行即得。其人极怪 。来经一月方到。今日回。若为投宿可到。信此老人语。即回须臾到西京。其日 薄晚甚怪。便且过诸善知识家。皆是不错逡巡。间鼓声动。即拟趁南门出。早被闭 了。甚怅望不得出城。遂善知识家。寄宿之上鼓动。即出城急行到山。其和上昨 夜早已灭度讫。其人甚怨恨。不得见和上别。极悲哽果。如五台老人言。方知是文 殊菩萨。其禅师述华严法界观十玄止观义海等章。见行于世。此乃是文殊菩萨化身 耳。 至相尊者:
华严二祖智俨,居至相寺,故号至相尊者。俗姓赵,生于开皇二十年。侍杜顺 和尚,尽得华严玄旨。发挥六相之义,大振华严宗风。卒年七十二。 p-3
总释大羲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
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故曰一乘。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万法生灭,觉心不动。犹一水起万重浪,万重浪是一水,浪 有起伏,水性不动,既知水性不动,浪何尝动
一乘缘起,即性起也。性起者,起而无起,无起而起,犹浪起伏宛然,水性不 动湛然,浪即是水,水即是浪。故知浪为水,则起而无起。知水为浪,则无起而起 。
既是一乘,故起止皆是自体。一切法无非缘起。故一切法各各界别不同,所以 称法界。缘起则无性,无性则无界,故法界无界,无界法界,分别而无分别,无分 别而分别,此是自体法界义。
大乘二乘缘起,即三乘缘起。三乘缘起与一乘缘起不同,三乘缘起,缘来则聚 p-4 ,缘去则散。一乘缘起不然,缘来不聚,缘去不散。何以故?一性常泯,万相俱寂 故。所以三乘缘起,聚则离于断过,散则离于常过。故曰但能离执常断诸过。
此宗一乘缘起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犹一水即万重浪,一起 一切起,一伏一切伏,故无过不离,无法不同。
【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
。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
。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
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法界无界,故法界 缘起即一乘缘起。缘起虽有差别,然缘起无性,分别即无分别,故因亦自体,果亦 自体,故曰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
所谓因即方便随缘而起修,方便缘修体证既穷,行位既满,即普贤是也。普贤 是法界因,十佛是法界果,因与果,同是法界自体。所以果者,即法界自体究竟寂 灭圆果。
十佛境界,亦是法界自体,犹水之与浪,故曰一即一切。十佛者:一、正觉佛 p-5 ,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 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见六十华严卷三七离世间品第三三)
【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于妙慧。圆
满在于称周。是故隐于文殊。独言普贤也。】
问:文殊普贤同是因人,何故独言普贤为因人呢?答:文殊表智,普贤表行。 虽然始起发于妙智能,然智能圆满,在于称周之普贤行。是故隐于文殊,独称普贤 。
云何称周?以普贤行称理,故曰称。一一行周遍法界,故曰周。
【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
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发乎于始,而成乎于终。然始终如一,通明一乘缘起 。无始则无终,无终亦无始,犹路是一条,而有两端,虽有两端,而路原是一条。
【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
便缘修。是故略辨也。】
今辨此因果二门者,文殊普贤为其圆满因,十佛境界为其圆满果也。然十佛境 p-6 界之圆果,绝于言说,不可以言语文字相而辨也。所谓因者,不过明其方便缘修, 是故略辨普贤耳,不可执相而求也。
【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于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
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
不思议法品,是六十卷及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及唐般若译之四十卷华严之 不思议佛境界品。该品亦明果德,何故于因门说普贤耶?答:不思议佛境界品,虽 明果德,但系对缘辨果,非究竟圆寂之果,所以该品与因同一会说。今明究竟圆寂 之果,所以普贤说为因人。
【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于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于法。二者辨法会
通于理。】
今约教法就法界缘起,皆自体因之与果而辨缘起,于中有二,一、举譬辨成于 法,二、辨法会通于理。举譬辨成于法,明其相也。辨法会通于理,明其性也。
【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
。皆悉是本数智能故差别也。】 p-7
举譬辨成于法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 是本数,智能故差别。
此品即八十华严升夜摩天宫品。偈为精进林菩萨所说,原偈为「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数法无体性,智能故差别。」
意谓十数,由一累进而成,无一则无十,无十亦无一,如是累进,可至无量。 是知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各无体性,无有差别。但以智能分别故,乃有一与十之…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