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
注釋:
1 【種姓製度】 古代印度在後期吠陀時代(西元前1000年左右至西元前600年左右),四姓製度已告成立。所謂四姓,即︰(1)婆羅門︰指祭司、僧侶階級,可爲他人執行祭儀、教授《吠陀》聖典、接受布施。(2)刹帝利︰指王族及武士階級。其職責在于保護人民。(3)吠舍︰指從事農業、畜牧、商業的庶民階級。(4)首陀羅(或作首陀)︰指奴隸階級。即被前叁階級所征服的原住民,以服務前叁種姓爲義務。
此四姓之中,婆羅門之地位最爲尊貴,首陀羅則是最下等的階級。此外,另有一種“不可觸賤民”,爲四姓之外的混雜種姓,被視爲野蠻人而倍受歧視。
2 【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的意思,爲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3 【善知識】“惡知識”之對稱。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勝益之師友。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善親友、勝友。釋氏要覽卷上引瑜伽師地論,舉出善知識具有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十種功德。
4 【惡道】 順著惡行而趨向的道途,如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是。
5 【叁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叁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叁界爲目的。
6 【有漏】 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叁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事物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間的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7 【叁昧耶戒】密教的戒律。
8 【悉地】意譯作成就、妙成就。梵漢並舉而稱成就悉地、悉地成就。于密教,意指依誦持真言等,以身、口、意叁密相應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種種妙果。據大日經疏卷十五載,完成正覺之階位,稱爲無上悉地;達于此位之前,尚有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等五種悉地。對此,顯教諸師認爲“信”是地前之信行,“入地”是指入于初歡喜地(相當于聲聞之入見道),“五通”是遍知世間五神通之境,至超越五通仙人位而臻第四地,“二乘”是超越二乘之境界,而至第八地,“成佛”即是由第九地修菩提道,進而完成如來位。若依密教,則初歡喜地有十心,初心至第四心爲五通,第五心至第八心爲二乘,第九心至第十心,即得成佛。即初地十心分叁品,初四心爲下品,次四心爲中品,後二心爲上品。
9 參觀:法尊法師著《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
10 【密意】 隱含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衆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爲密。此即言,即使詳細說明,衆生亦難以理解測知佛真實之意,故佛所說者,皆爲方便教說。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對顯了真實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說之語,稱爲密語。亦即指佛陀真實、秘密之言語與教示。例如,如來說涅槃乃隱去如來常住之意而說,故稱密語。[最勝王經卷一]
11 【了義】乃直接顯了法義。與不了義合稱二義。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爲了義教,若順應衆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顯了法義,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則稱不了義教(未了義教)。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合稱二了。“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即爲四依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稱,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故爲不了義教;與此相違者稱爲了義教。[觀無量壽佛經疏散善義、圓覺經略疏卷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華嚴經探玄記卷一]
12 【叁寶】系指爲佛弟子所尊敬供養之佛寶、法寶、僧寶等叁寶。又作叁尊。佛(梵buddha ),乃指覺悟人生之真相,而能教導他人之佛教創始人,或泛指一切諸佛;法(梵dharma ),爲根據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說之教法;僧(梵sam!gha ),指修學佛法之出家佛弟子集團。以上叁者,威德至高無上,永不變移,如世間之寶,故稱叁寶。
13 【四衆】指僧俗四衆,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
14 【宗派】凡教義之宣布、儀式、行事之內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屬一宗派。佛陀在世時,佛教僧尼團體本稱僧伽,爲當時唯一之教團,然于佛陀入滅後數百年之間則産生十八至二十個部派;至大乘佛教,因學說分歧,又有中觀派、瑜伽派之形成。
中國佛教産生學派之初,僧人未必屬于一定之僧團。直至各種教義紛紛確立,祖師之傳承逐漸受重視,宗派之名稱,遂成爲該一僧團之代表。
中國佛教宗派之産生,約于隋唐時代,有十叁宗之說。所謂十叁宗,即:毗昙、成實、律、叁論、涅槃、地論、攝論、淨土、禅、天臺、華嚴、法相、密宗等。禅宗有五家七宗之說,五家即:臨濟、沩仰、曹洞、雲門、 法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即五家中之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
15 【如法】指隨順佛所說之教法而不違背。亦指契合于正確之道理。
16 【正法】 (一)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淨法,或稱妙法。凡契當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二)正、像、末叁時之一。佛陀入滅後,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證果,稱爲正法。
17 【大乘】音譯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勝乘、第一乘。爲小乘之相反詞。乘,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將衆生從煩惱之此岸載至覺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有如下各說:
(一)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爲“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語,系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于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
18 【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爲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爲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爲利他之願心,後叁爲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菩提心者,則爲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爲良田,長養衆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爲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爲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爲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爲淨日,普照一切衆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爲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19 【華嚴宗叁觀】初祖杜順依《華嚴經》而立。謂之法界叁觀。法界是所觀之境,叁觀是能觀之心。一、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于平等之空性,以空爲性。空並非頑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爲空觀。衆生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爲妄情之偏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爲虛空,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爲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二、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爲之頑體,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往無作,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然則衆生所見之萬象皆爲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猶如水即爲波,波即爲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爲性,名爲事理無礙觀。此乃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叁、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之事相爲真如之隨緣性起,而其起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爲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故完具理之一 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 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此名周遍法界性。這是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詳見華嚴法界觀。
20 【信行】對于法行而言,自己依聖法而行,謂之法行,信他教而行,謂之信行。信行者爲鈍根而成聞慧,法行者爲利根而成思慧。玄義十曰:“教門爲信行人,觀門爲法行人。”
21 【戒行】恪守戒律的操行。
22【慈悲】慈與悲。願給一切衆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衆生痛苦叫做悲。
23 【運心供養】四供養之一。又稱以心供養、理供養。但于心中起供養之思,而不現于事實。亦即心中興起至誠之供養想。
24 【資糧】即必需品、積集、准備之意。資爲資助,糧爲糧食;如人遠行,必帶資糧,故欲證叁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糧以資助己身。諸經中亦每以“資糧”一詞引申爲趨向菩提之資本,或謂長養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六與《大寶積經》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種資糧之說,即指福德資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德資糧(又作智慧資糧,即修行般若智慧)。
25 【羯磨】漢譯作業,即作授戒忏悔等事業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
26 【瑜伽教】密教的總稱,因密教是以叁密的瑜伽爲宗。
27 【缯蓋】指絹帛。意即以絹帛製造之大蓋。又稱天缯蓋。系天…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