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廿七卷A面
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于譬如說講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松松的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麼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佛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那麼這個裏邊有一種完全錯誤的,有一種錯誤一部分,偏執的,我們現在看看。
【“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
說有一些人,那些人他並不能夠認識一個事實,什麼事實呀?說佛說的經,那就是聖言。還有呢?釋諸大教典,解釋這個經我們容或不懂,所以經過菩薩造的論,凡是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這個叫做教典;這個教典都是告訴我們修行內涵必要的訣竅的,這個叫做教授;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要修行的方法,都在這個經論當中。那麼有一類人他並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麼說?
【“正修道時,不應于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
他說正式修道的時候,你不要去觀察、不要去思惟,怎麼辦呢?止修;換句話說心不要去動,定在那地方,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分別,好像這樣。爲什麼原因要這樣呢?他說:
【“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
他怎麼講呀?他說你所以不要數數觀察,所以要叫你心不動的原因是什麼呢?說你觀察那是聞思的時候,你現在正修的時候不要去觀察的。這種人做這種見解,說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這個人,他對于這個真正的教典的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第一段話。
【“又諸分別,是有相執,于正等覺,爲障○故。”】
他進一步又說:“你現在只是觀察,只是分別,這個分別是一個執著,我現在修學佛法的,這個佛陀正等覺,正等覺是不分別的;現在你要修的話,你分別的話,不是一個障礙嗎?所以不要了。”說這樣的說法的這種人錯了,所以下面大師說: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
上面這個說法他是沒有正確了解修行的綱要、宗要,是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大錯誤,而且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好好的看下去,關于這個邪執的部分,我會很仔細的解釋。第一個他指出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來了要成立他的對的,引那個經論,
【“莊嚴經論雲:“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下面解釋說這個經論上面這麼講呀?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解釋前面那個文,說這個修行是修些什麼?他說從前面思所成慧,這個思什麼的內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麼呢?作意些什麼呢?如這個法相應正確的這個方法叫如理作意。那麼這個哪來的呢?所聞諸義,聽來的。平常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不相應的,一定要善知識正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把那個道理正確的把握得住,認識了,然後呢起心動念去觀察。他說這個,這個樣,爲什麼?譬喻說我們剛才講前面對治這個飲食,平常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嘛,爲什麼呀?人生活在世間就是這麼一點事情,男女、飲食、享受,就這樣。現在佛告訴我們不是的,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樣呀!那我們了解了,那麼我們去思惟觀察,對呀!合理呀!那個時候你透過這樣的認真的思惟,種種的方法,這個叫做如理作意,作意所聽見的道理。那個時候思惟了以後,你心裏面産生決定了,一點都沒有錯,千真萬確!就像我剛才告訴你們那個事情,說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後你照這個辦法全面去做,然後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難放的這張嘴巴放掉了,那時候你內心當中感覺高興、歡喜,你就會對于佛菩薩所告訴你道理內心當中確定不疑,那個時候,你這個心安住在這個上頭,可以進一步去做了。當然現在這個地方的修的慧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東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這個地方修的什麼呢?譬喻說我們要特別重要的去觀那個空性。所以這個教下告訴我們觀這個空性怎麼觀呢?八不“谛聽,善思。”好好的聽,好好的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得了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對人家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懂得了這麼多的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別人不對,你很高的標准。所以記住,聽見了,盡量的要想辦法自己去體會。所以到目前爲止,我要說明的,講到那個道前基礎時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會太大的要求大家,因爲理論雖然簡單的了解,這個理論怎麼用在身心上面淨化,他一下還沒有清楚,等到開始學淨化了,那我們真正要修行,那個時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應該了解說正式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要求也比較會認真一點。
現在請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二頁繼續說:莊嚴經論雲:“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那麼前面說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麼修呢?他一定的次第,是數數的、不斷的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麼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就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他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裏面有絕大的差別,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爲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的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的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裏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聽了半天,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做慧。那麼你了解了以後,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剛才怎麼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麼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拿著,這個題目繼續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的弄,弄到後來,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麼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的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觀,乃得現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起來了。那麼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禅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它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禅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于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愈多是愈障礙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容是慧,慧去淨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那怕一個小規矩,大家吵的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它;聽見了不對了,他的法器敲的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範我們,淨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爲什麼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了,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可是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在這裏一直強調,剛開始我不太要求你們,因爲理路我沒有說清楚,而你們也應該認真聽這個。假如你聽到後來是越聽是自己越執著,對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錯路,你自己都不能淨化,還能幫助別人嗎?你要求別人的結果有什麼用呢?所以解深密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他有幾個菩薩大家在那裏爭執,他說他的對,你說你的對,吵了個半天,錯了,都錯了。他現在討論這個理論,我們跟理論都談不到,這個要清楚。所以不是說這教理的錯,是我們學的人學錯了,我們學錯了,等到我們教別人當然也錯了,這是它的原因。實際上他的的確確那個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內涵來看的話,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到本論學到後頭,我輕輕的一點,大家都會了解。因爲在前面對這個基本的很多概念並不了解,所以我解釋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能夠很快的接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修”,一定要經過這個聞,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聞相應慧,然後呢拿這個去思。你能夠認識了這個,得到了這個所告訴我們的正確的東西,然後照這個正確的東西去思惟、稱量、觀察、修行,這個時候,真義,這個真義我們所說的根本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有了這個,然後再去修的話就無分別智,後得智,這個必然次第。下面繼續。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27-28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