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一

  卷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序品第一

  序品者,一經之開端,所謂經文之端緒,敘述一經之緣起。佛經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別。序正者猶燃燈,流通猶如傳燈。再者,序與正宗,于法會現前衆生受益,流通則令未來衆生受益。福慧深者,見佛聞法,故須序分正宗分;福慧劣者,但遇經卷,故須流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如是我聞」以下,曆來判爲證信序,系結集經人阿難之語。意思是阿難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處聽聞。 此中含有六種因緣和合,方成就此《妙法蓮華經》。「如是」乃信成就,「我聞」表聞成就,「一時」表時成就,「佛」表說法主成就,「住王舍城」是處成就,「與大比丘衆」是衆成就。

  如是者,謂所聞之法,法由佛說也。我聞者,是持法之人,是阿難自稱。如是我聞,表師資緣合,佛說此法,我阿難傳此法,能傳與所傳不二不異。佛所說與阿難所傳,二文不異,故曰如;阿難所傳,同于佛言,故曰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聞,故曰我聞。

  再者阿難傳佛俗谛文字,與佛言不二不異,故曰如;此俗谛文字,即入真谛之理,故曰是。譬如《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如」也,亦是俗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也,亦即真谛也。

  一時,表佛說法之時。

  王舍城,在摩竭陀國,天竺語爲羅閱祇伽羅。有雲此城曾爲千王所居,故曰王舍城。有雲王原居上茅城,因火災遷來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靈鹫山。佛住此山說法最久。過去諸佛及現在釋迦牟尼佛,均住此山。佛滅後,阿羅漢住此山;法滅後,辟支佛住此山;無辟支佛,鬼神住此山。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經中先說聲聞,次說菩薩,後說雜衆,是因爲聲聞弟子乃常隨衆故。

  比丘有叁義,一乞士,二破惡,叁怖魔。比丘爲自損我慢,故行乞食;比丘爲令衆生舍悭貪修福田,故行乞食。羅什大師雲,始出妻子家,故應乞食清淨自活;終出叁界生死家,必須破煩惱惡堅持淨戒。以乞食破惡離生死故,令天魔恐怖。

  所謂大比丘之「大」字,含有叁義,即大多勝。大者人中最尊;多者博學多聞,廣通內外經典;勝者知見殊勝,超過九十五種外道。僧伽謂和合衆,四人以上方名和合衆。如是和合衆,有一萬二千人俱。

  皆阿羅漢下,先表其德,後列其名。阿羅漢亦曰應真,譯爲無著、不生、應供,亦曰殺賊、無生、應供。比丘始出家名乞士,今得果位轉名應供,以堪爲人天福田故。始出家名破惡,今得果位已斷見思惑,已破身口七支惡,故轉名殺賊。始出家時名怖魔,魔者生死,今得果位,于二死中了分段生死,故名無生。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漏有叁種,欲漏、有漏、無明漏。《成實論》雲,失道名漏。毗昙雲,漏落生死名漏。故在因煩惱曰漏,在果生死曰漏。今果證阿羅漢,在因已斷見思煩惱,在果已了分段生死,故曰漏盡無複煩惱。

  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逮得己利者,斷煩惱了生死,應受人天供養也。盡諸有結,有者叁界有,即二十五有,阿羅漢已了分段生死,不受後有。結者煩惱之異名。

  心得自在,斷煩惱障名心得自在。斷所知障名慧得自在。今阿羅漢斷煩惱障,不受分段生死。猶未斷所知障,不興化道,猶未了變易生死,故僅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

  出諸聲聞衆名。如經文,不另講述。

  「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複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衆所知識,猶衆所認識也。大阿羅漢,即回小向大之阿羅漢,非爲定性聲聞。大阿羅漢德業具足;學與無學人二千人別列,以其德業未充。

  學人無學人,有大乘小乘之分。于大乘中,又有約因與約果之別。大乘約因地言,初地至七地,以其有功用道,故名有學人;八地以上,以其無功用道,任運而進,名無學人。若約果言,等覺以前,皆名有學;唯佛一人,是爲無學。

  于小乘中,叁果以前皆名有學,四果爲無學。此二千人之無學者,即德業未充之無學人。

  次比丘尼衆。摩诃波阇波提,譯爲大愛道,是佛姨母,難陀之生母。與其眷屬,六千人俱。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尼衆中,複有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殖衆德本。常爲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叁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菩薩摩诃薩,具雲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羅什大師嫌其文繁,簡譯爲菩薩摩诃薩。菩薩譯爲覺有情,自既爲覺悟之有情,複能覺悟其他有情,故名菩薩。亦譯爲大道心衆生。摩诃薩譯爲大,即大菩薩。有人說地上菩薩破無明見法性,故名菩薩摩诃薩。如是大菩薩,有八萬人。

  皆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華論》雲,八地菩薩入無功用道,永無叁種退,同時不爲功用所動,複不爲上地所動,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七地以前,是有功用道,有時用功稍懈則不進,以其不進,故名有退,非是說退墮凡夫二乘也。

  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陀羅尼譯爲總持,含能持能遮義。能持者持善不失,能遮者止惡不犯。在心曰智,在口曰辯。語出應理,答對便捷而不厭倦,名樂說辯才。

  轉不退轉*輪。于實相法,自得而示彼名「轉」;于實相法,得而無失名「不退」;實相無相,以爲軌則名「法」;流演圓通,能摧碎一切結使名「輪」。依《法華論》,于無上菩提不退轉在八地,得陀羅尼樂說辯才在九地,轉不退*輪唯佛一人。但十地菩薩灌頂受職已承佛位,當知如佛,亦能轉不退*輪。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殖衆德本。此等菩薩,善根久植。經雲,清淨心植衆德本,清淨心者菩提心也。于諸佛所植衆德本者,久發菩提心也,所以常蒙諸佛稱歎。以慈修身,謂悲愍衆生下化群萌。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者,上求佛道,通達無上菩提,到于涅槃彼岸。

  有大名聲,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量衆生。

  以下列諸菩薩名,有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複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叁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釋提桓因,忉利天主,居須彌山頂。東南西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共叁十叁天。忉利者,譯爲叁十叁。

  四大天王是忉利天主外臣,護持四部洲。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自在天,有人說爲欲界第六天;大自在天,爲色界第十八天。今均在欲界,故自在天,即第五化樂天;大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下,言色界天。屍棄大梵是初禅大梵王,初禅叁天,即梵衆、梵輔、大梵。屍棄即大梵天王。光明大梵,即二禅天。二禅叁天,爲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今略叁禅四禅,叁禅叁天,爲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九天,爲無雲、福生(亦曰福生、福愛)、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羅龍王等。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有八龍王,其名如文。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有四幹闼婆王。樂幹闼婆王。樂音幹闼婆王。美幹闼婆王。美音幹闼婆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骞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緊那羅是帝釋天的樂神。

  幹闼婆,譯爲香陰,其以香爲身,亦帝釋天的樂神。

  阿修羅譯爲非天、無端正、無酒。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故名非天。其男衆醜惡,女衆很美,故名無端正。其業報所致,釀酒不成,故名無酒。

  迦樓羅,即金翅鳥,兩翅相去叁百叁十六萬裏,以龍爲食。壽八千年,臨終時失去勢力,不能得食。從金剛山,透海穿地輪過,不能透過風輪。風吹起還至金剛山,如是七返,還至金剛山頂命終。毒火燒身,其心不燼,成青琉璃色,天帝得之,爲髻中珠;轉輪聖王得之,以爲珠寶。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見《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是他母親。阿阇世因受提婆達多蠱惑,以致殺父害母。後皈依佛,起大忏悔心。命終後雖墮地獄,以向佛忏悔故,立刻由地獄而出。

  從這點可知,忏悔功德無量。佛說沒有不可忏悔的罪,所以大家要經常至誠懇切地忏悔罪障。佛說罪若不可忏悔,則衆生永不得成佛。何以故?衆生罪若有體性,盡虛空、遍法界容納不下。這是從事方面說的。從理方面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起忏悔,一轉回來一切罪業就消滅,因爲心生則法生…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