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序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序品第一
序品者,一经之开端,所谓经文之端绪,叙述一经之缘起。佛经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别。序正者犹燃灯,流通犹如传灯。再者,序与正宗,于法会现前众生受益,流通则令未来众生受益。福慧深者,见佛闻法,故须序分正宗分;福慧劣者,但遇经卷,故须流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如是我闻」以下,历来判为证信序,系结集经人阿难之语。意思是阿难言,如是之法,我从佛处听闻。 此中含有六种因缘和合,方成就此《妙法莲华经》。「如是」乃信成就,「我闻」表闻成就,「一时」表时成就,「佛」表说法主成就,「住王舍城」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是众成就。
如是者,谓所闻之法,法由佛说也。我闻者,是持法之人,是阿难自称。如是我闻,表师资缘合,佛说此法,我阿难传此法,能传与所传不二不异。佛所说与阿难所传,二文不异,故曰如;阿难所传,同于佛言,故曰是。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从佛处所闻,故曰我闻。
再者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言不二不异,故曰如;此俗谛文字,即入真谛之理,故曰是。譬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如」也,亦是俗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也,亦即真谛也。
一时,表佛说法之时。
王舍城,在摩竭陀国,天竺语为罗阅祇伽罗。有云此城曾为千王所居,故曰王舍城。有云王原居上茅城,因火灾迁来此,故曰王舍城。
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佛住此山说法最久。过去诸佛及现在释迦牟尼佛,均住此山。佛灭后,阿罗汉住此山;法灭后,辟支佛住此山;无辟支佛,鬼神住此山。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经中先说声闻,次说菩萨,后说杂众,是因为声闻弟子乃常随众故。
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比丘为自损我慢,故行乞食;比丘为令众生舍悭贪修福田,故行乞食。罗什大师云,始出妻子家,故应乞食清净自活;终出三界生死家,必须破烦恼恶坚持净戒。以乞食破恶离生死故,令天魔恐怖。
所谓大比丘之「大」字,含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人中最尊;多者博学多闻,广通内外经典;胜者知见殊胜,超过九十五种外道。僧伽谓和合众,四人以上方名和合众。如是和合众,有一万二千人俱。
皆阿罗汉下,先表其德,后列其名。阿罗汉亦曰应真,译为无着、不生、应供,亦曰杀贼、无生、应供。比丘始出家名乞士,今得果位转名应供,以堪为人天福田故。始出家名破恶,今得果位已断见思惑,已破身口七支恶,故转名杀贼。始出家时名怖魔,魔者生死,今得果位,于二死中了分段生死,故名无生。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漏有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成实论》云,失道名漏。毗昙云,漏落生死名漏。故在因烦恼曰漏,在果生死曰漏。今果证阿罗汉,在因已断见思烦恼,在果已了分段生死,故曰漏尽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逮得己利者,断烦恼了生死,应受人天供养也。尽诸有结,有者三界有,即二十五有,阿罗汉已了分段生死,不受后有。结者烦恼之异名。
心得自在,断烦恼障名心得自在。断所知障名慧得自在。今阿罗汉断烦恼障,不受分段生死。犹未断所知障,不兴化道,犹未了变易生死,故仅心得自在。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迦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
出诸声闻众名。如经文,不另讲述。
「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众所知识,犹众所认识也。大阿罗汉,即回小向大之阿罗汉,非为定性声闻。大阿罗汉德业具足;学与无学人二千人别列,以其德业未充。
学人无学人,有大乘小乘之分。于大乘中,又有约因与约果之别。大乘约因地言,初地至七地,以其有功用道,故名有学人;八地以上,以其无功用道,任运而进,名无学人。若约果言,等觉以前,皆名有学;唯佛一人,是为无学。
于小乘中,三果以前皆名有学,四果为无学。此二千人之无学者,即德业未充之无学人。
次比丘尼众。摩诃波阇波提,译为大爱道,是佛姨母,难陀之生母。与其眷属,六千人俱。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尼众中,复有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亦与眷属俱。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菩萨摩诃萨,具云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罗什大师嫌其文繁,简译为菩萨摩诃萨。菩萨译为觉有情,自既为觉悟之有情,复能觉悟其他有情,故名菩萨。亦译为大道心众生。摩诃萨译为大,即大菩萨。有人说地上菩萨破无明见法性,故名菩萨摩诃萨。如是大菩萨,有八万人。
皆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法华论》云,八地菩萨入无功用道,永无三种退,同时不为功用所动,复不为上地所动,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七地以前,是有功用道,有时用功稍懈则不进,以其不进,故名有退,非是说退堕凡夫二乘也。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陀罗尼译为总持,含能持能遮义。能持者持善不失,能遮者止恶不犯。在心曰智,在口曰辩。语出应理,答对便捷而不厌倦,名乐说辩才。
转不退转*轮。于实相法,自得而示彼名「转」;于实相法,得而无失名「不退」;实相无相,以为轨则名「法」;流演圆通,能摧碎一切结使名「轮」。依《法华论》,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在八地,得陀罗尼乐说辩才在九地,转不退*轮唯佛一人。但十地菩萨灌顶受职已承佛位,当知如佛,亦能转不退*轮。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此等菩萨,善根久植。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清净心者菩提心也。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者,久发菩提心也,所以常蒙诸佛称叹。以慈修身,谓悲愍众生下化群萌。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者,上求佛道,通达无上菩提,到于涅槃彼岸。
有大名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量众生。
以下列诸菩萨名,有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忉利天主,居须弥山顶。东南西北各八天,天主居中,共三十三天。忉利者,译为三十三。
四大天王是忉利天主外臣,护持四部洲。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自在天,有人说为欲界第六天;大自在天,为色界第十八天。今均在欲界,故自在天,即第五化乐天;大自在天,即第六他化自在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下,言色界天。尸弃大梵是初禅大梵王,初禅三天,即梵众、梵辅、大梵。尸弃即大梵天王。光明大梵,即二禅天。二禅三天,为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今略三禅四禅,三禅三天,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为无云、福生(亦曰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有八龙王,其名如文。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干闼婆王。乐干闼婆王。乐音干闼婆王。美干闼婆王。美音干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紧那罗是帝释天的乐神。
干闼婆,译为香阴,其以香为身,亦帝释天的乐神。
阿修罗译为非天、无端正、无酒。阿修罗有天福、无天德,故名非天。其男众丑恶,女众很美,故名无端正。其业报所致,酿酒不成,故名无酒。
迦楼罗,即金翅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以龙为食。寿八千年,临终时失去势力,不能得食。从金刚山,透海穿地轮过,不能透过风轮。风吹起还至金刚山,如是七返,还至金刚山顶命终。毒火烧身,其心不烬,成青琉璃色,天帝得之,为髻中珠;转轮圣王得之,以为珠宝。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见《观无量寿佛经》,韦提希是他母亲。阿阇世因受提婆达多蛊惑,以致杀父害母。后皈依佛,起大忏悔心。命终后虽堕地狱,以向佛忏悔故,立刻由地狱而出。
从这点可知,忏悔功德无量。佛说没有不可忏悔的罪,所以大家要经常至诚恳切地忏悔罪障。佛说罪若不可忏悔,则众生永不得成佛。何以故?众生罪若有体性,尽虚空、遍法界容纳不下。这是从事方面说的。从理方面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起忏悔,一转回来一切罪业就消灭,因为心生则法生…
《妙法莲华经讲记 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