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安心法門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弟子鍾清泉敬記
淨土安心法門(一)
淨土安心法門(二)
淨土安心法門(叁)
淨土安心法門(四)
淨土安心法門(五)
淨土安心法門(六)
淨土安心法門(七)
淨土安心法門(八)
淨土安心法門(九)
淨土安心法門(十)
淨土安心法門(十一)
淨土安心法門(十二)
淨土安心法門(十叁)
淨土安心法門(十四)
淨土安心法門(一)
前言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華嚴經講座,雪公老恩師講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師根據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經四帖疏,講述淨土宗的安心法門,勸所有淨業蓮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是 雪公老恩師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開示,前後總共十七次,可以視爲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後囑咐。
┌丁(一)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
叁 業 修 善┼丁(二)若起叁業必須真實心中作┼ 心既無染
辨┌丙一“清淨心”作└丁(叁)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 ┘ 即感真如
┌乙一真┤
│ 僞└丙二 夾 雜 惡 性 ┌丁(一)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 名“雜毒善”┼丁(二)內懷虛假貪嗔邪僞┼不名“真實”業
│ └丁(叁)奸詐百端惡性不改┘
甲一至誠心┤ ┌丁(一)真實心中製舍諸惡┐
│ ┌丙一製舍“自他諸惡”┤ ├自利利他
│ │ └丁(二)行住坐臥想同菩薩┘
│ 明│ ┌丁(一)饒益有情不惱衆生
└乙二兩┼丙二勤修“自他凡聖等善”┼丁(二)德爲福聚自得清淨
利│ └丁(叁)惡緣不生取淨果報
├丙叁“見叁業善必贊”──“可離汙染報”“可感清淨果”
└丙四“欲惡不隨喜”──敬“而遠之”亦不隨喜
┌乙一、自身罪惡纏縛凡夫┐
├乙二、矌劫輪回不能出離┤┌丙一、一心依佛所教
├乙叁、彌陀大願攝衆往生┤├丙二、決定奉行不變
├乙四、釋尊說教絕無虛言┤├丙叁、縱使引他經論
甲二深心┼乙五、十方諸佛證勸苦心┼┼丙四、千萬雲不生者
(決信)├乙六、依教奉行絕不會錯┤├丙五、唯增往生信心
├乙七、菩薩智不及佛說法┤├丙六、甚至諸佛再來
├乙八、聲緣不明往生之理┤└丙七、我決不改此心
└乙九、異佛見解皆是魔說┘
┌乙一、過現叁業所修世出世善根 ┐┌丙一、真實深信
├乙二、隨喜他一切叁業世出世善根┴┴丙二、願生彼國
回 向│ 異見、異學 ┌丙一、心若金剛
甲叁 ┼乙叁、不爲一切 人等動亂破壞┤
發願心│ 別解、別行 └丙二、願生極樂
├乙四、生彼國已回入娑婆教化衆生
└乙五、憶持不忘無分時節常作此願
┌ 乙一、真心決信┐
甲四具叁心者┤ ├必生彼國
└ 乙二、願行既成┘
緣起
華嚴經講到第十回向“安住梵行”這個地方的時候,爲著與安心兩個字有關系,所以在這個地方暫且停住,先講“安心”這個表。爲什麼先講這個安心呢?因爲在佛家不論那一宗那一派,第一步就是先要把心安住。
我們爲什麼多劫以來在叁界輪回,生生死死不斷呢?爲著本性迷了,起了惑,迷惑顛倒了!迷惑顛倒就盡走錯路子。所以佛家修行的法子跟別的教不一樣,別的教修行也解脫不出這個輪回。一般人做惡事受罪報,做善事得善報,得善報就享福,享福就沒有了善功德。而善有有漏的善與無漏的善,漏是比喻一件器具有漏洞,你倒上一杯水,但一直往外漏,終會漏完的。做有漏的善事,好比倒上好茶,好茶也是漏光,也就是一享受福報,功德就漏完了!再如修行功夫能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前五通都得了,若缺了漏盡通,仍過不了叁界這一關!總之有漏是不徹底、不究竟的。惟有佛家有無漏法,什麼叫無漏呢?就是所做功德不往外漏。在因上叫它不漏,後來結果就叫不生不滅,研究如何得不生不滅結果的學問就叫無漏學。至于淨土宗,要緊處就在能早得無漏,別的宗要叁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才得了無漏。淨土宗當生就能得無漏,正因爲說得這麼容易,所以是難信之法。這難信之法,對于佛學模模糊糊,半懂不懂的,還能相信。假如學了一點,一知半解的,就更難信了。而要得無漏,必須把心上的迷惑顛倒去掉,心就如一面鏡子,把塵埃去掉,心光才會透出來。這話說來容易,但要如何去掉心中的塵埃煩惱呢?那就必須斷了見思惑才能不生不滅。證了羅漢果就斷了見思惑,又緣覺也是斷了見思惑。(佛家有大乘、中乘、小乘,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然而證了聲聞、緣覺果位對這個淨土宗也不懂得!大家聽到這可要說了:“證了羅漢果,還不懂得啊?”“還不懂得。”“這是你說的?”“不是我說,是經上說。”“那麼成佛就非修淨土宗不行了?”“也可以啊!你若能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一直修下來,就用不著淨土宗。”信了這一條,才能往下講。
再談爲什麼會起見思惑?起了迷惑顛倒?爲什麼“起”?這要說明白,我們凡夫這個“識”——就是外行話的“靈魂”,人人都有,壞就是壞在這個東西上。易經上就有談到靈魂,所謂“精氣爲物,遊魂爲變”,諸位查易經看!這是孔子說的,那能錯嗎?精,是人身上的精華,什麼是精華呢?有靈魂這個東西,就是精華。氣呢?氣就是一口氣。而精氣變萬物叫遊魂。這個魂不在一個地處,這裏跑,那裏跑,遊魂是變的,看過易經的就懂得的。既懂得了,不叫他到處跑不行嗎?不叫他到處跑就成功了,然而那一位能叫他不要去跑呢?沒人有辦法!
你瞧!不但是佛學是這樣講,孔子也是這樣講,既是遊魂,你叫他靜止不要遊了,他則忽然跑到這裏,忽然跑到那裏。那麼你在這裏坐著,遊不遊呢?照樣遊!心是到處遊跑的,人在這個地處坐,心也不安穩哪!
佛家不論那一宗,都要叫這個靈魂不遊,說是容易,做著難,你那一位能“安”這個“心”呢?聽過佛學的人都懂,不動叫本性,“性”就是明心見性的“性”,性是不動的,心是動的,動了心,就叫遊魂。叁藏十二部經典,就是叫你的靈魂安住!安住就是安在一個地處不叫他動。說句好懂的話,不動心了,就叫“安心”。吾人沒有一個安了心的,都是遊心跑心。諸位那一個可以不動心?總是先動心後幹事,自己都不覺!而安心得有方法,所以各宗都有安心之法,一宗一個樣。唯有淨土宗,安心之法特別,特別是什麼個樣子呢?
淨土宗安心法門
淨土宗有普通的講法,有特別的講法,普通的講法是什麼呢?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叁藏十二部等等,以及沒翻到中國來的經典,這些千經萬論沒了門的工夫,就擡出淨土宗來,所以這是特別的法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叁經是淨土宗的專門經典。普通而言,叁藏十二部都是淨土宗。
既然安心這樣複雜,各經說的有相同的,有不相同的,要區別安心的方法端看這部經是怎麼個說法,不一定。淨土叁經的十六觀經,有十六個觀法,而講往生西方則有叁種安心的法門,一是至誠心、二是深心、叁是回向心,有這叁種心,心就不再亂跑了。這叁種心無論安在那一種上都行。這是一個說法。至于上一次我給諸位介紹的四心——欣厭心、至誠心、深心、回向心——在佛學辭典上,你可以找出“安心”一詞來,前一是總安心,後頭這叁條是別安心,淨土宗就有這四種安心。
總安心
先說“總安心”。總安心分“欣厭”,欣厭在禅家當然反對!禅宗講究不著相,而欣厭是著相,怎麼著相呢?“欣”是對事情希望,心裏喜歡這個事情,專門喜歡這一條,凡是極樂世界的事情沒有一條不好的,羨慕到這個樣子。“厭”呢?除了極樂世界,外頭這一些都討厭,都不愛它,即使是當了全球大總統,那全球大總統也跟大糞坑裏那個蛆是一樣,蛆有生死,大總統也得生死。欣厭到這個樣子,這就成功了,諸位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叫總安心。而十六觀經說的至誠心、深心、回向心,是別安心。總之,你隨便走那一個都行。現在且問你安心之法是什麼?學了這麼多年佛,諸位都安心了嗎?成功沒成功,只須問自己,不用問別人,有人打佛七圓滿了,問人說你看我成就怎麼樣了?這就好比吃了飯,竟然問別人,我吃飽了嗎?你吃了飯問別人飽了沒飽?這不是說糊塗話!
欣厭這兩個字講過不只一次,大家都聽得太熟了,大家都不理它,這是大家的毛病。所以欣厭心大家起得也不徹底,往下再看“叁心”的解釋,多少知道一點,或可有些幫助。
別安心
甲一、至誠心
先講這個至誠心,至誠就是真心,實在心。搭衣講經的大講座開頭有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佛法難聞,百千萬劫難以遇上。“我今見聞得受持”,既然佛法難聞,今天遇到佛經了,“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不是虛假的話,所以叫“至誠心”,心一點假意也沒有。至誠心分兩項:辨真僞和明兩利。先看辨真僞:
乙一、辨真僞
丙一、叁業修善“清淨心”作
表上,“辨真僞”下頭雲:叁業修善“清淨心”作。這很簡單,一提都會講,都知道,重要在做得到。叁業修善,“身”不幹殺盜淫,“口”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不妄語,“意”,意不貪嗔癡。這身口意叁業,盡做善的,要是幹殺盜淫,身業就不善了。妄語、兩舌、绮語、惡口,口業也不善了。意識向東向西,出去跑也不善了。光這條叁業修善就行了,爲什麼呢?諸位不是學淨土嗎?淨土怎麼講?“淨”是幹淨,幹幹淨淨的,你諸位的心都幹淨了吧?叁業做壞事,你心裏怎能清淨?你的叁業不幹壞事,就是清淨心。
丁(一)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
人多生多劫以來的生死輪回,是什麼時候有的呢?是昨天有的呢?還是今天有的呢?“在塵點劫以前就有了。”生生死死在這六道…
《淨土安心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